清朝末年,有的八旗子弟窮得吃不起飯,還死要面子活受罪

2021-05-08     勇哥讀史

原標題:清朝末年,有的八旗子弟窮得吃不起飯,還死要面子活受罪

「提籠架鳥斗蛐蛐兒,四合大院養金魚兒。」一提到「八旗子弟」幾個字,我們眼前立即浮現出這樣一幅場景。沒錯,這種悠閒、慵懶的樣子,正是八旗子弟留給大家的固定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八旗子弟甚至能與「紈絝子弟」劃等號。

其實,清朝入關之初,八旗子弟並非這種形象。

1628年,清太宗皇太極在牛錄製度的基礎上,正式確立了八旗制度。滿族全部軍民被分為正黃旗、正白旗、正紅旗、正藍旗、鑲黃旗、鑲白旗、鑲紅旗、鑲藍旗。那時候,年輕的八旗子弟善於騎射,在戰場上敢打敢拼,為清朝入關並統一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清朝初期的名將阿濟格、多爾袞、多鐸、岳託等人,都是在十幾歲的年齡就上了戰場,在一線衝鋒陷陣,立下累累戰功。

清朝統一天下後,繼續維持著八旗制度。旗人享受著非同尋常的優待。

朝廷規定:「凡八旗壯丁,差徭、糧草、布匹,永停輸納。」這是說,八旗子弟不用為國家盡義務,不需要服差役,納錢糧。他們唯一需要做的事情是,「出則為兵,入則為農;耕戰二事,未嘗偏廢」。事實上,旗人並不擅長農耕,當他們獲得大片土地後,轉手將這些土地租給了漢人,自己獲取地租收入。同時,清朝進入穩定狀態後,戰爭極少發生,八旗子弟上戰場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所以,八旗子弟整日無所事事。

旗人的地租收入並不多,很難養活一家老小。朝廷規定,旗人家庭里只要有人當兵,即可領取一定數額的俸銀、祿米。俸銀每月發放一次,祿米每季發放一次。步軍、護軍、前鋒、親軍營兵丁俸銀為每月4兩,祿米為每年4石8斗;馬甲俸銀為每月為3兩,祿米為每年4石8斗;步甲俸銀為每月2兩,祿米為每年4石8斗。如果當上了軍官,俸銀、祿米會更多。

不管是軍官還是普通士兵,八旗子弟這筆俸銀、祿米都不算少了,可供一家老少基本生活開支。如果遇到婚喪嫁娶、生老病死等情況,朝廷還會根據情況予以經濟補助。

八旗子弟如果想當官,怎麼辦?朝廷為八旗子弟提供了多種當官的途徑。他們除了像漢人一樣參加科舉考試之外,還能以部院筆帖式、推升等方式做官。朝廷里許多重要官職,如八旗都統、八旗將軍、侍衛、領侍衛內大臣、內大臣等,都是轉為八旗子弟準備的,漢人沒有任職資格。

然而,儘管旗人享受了種類多樣的優待,但隨之清朝的衰敗,以及自身限制,許多旗人的經濟狀況每況愈下。由於八旗人口急劇增加,國家財力入不敷出,很難養活這麼多八旗子弟,只能大幅度削減他們的待遇。八旗子弟長期過著不勞而獲的生活,失去了謀生的手段(國家也不允許他們經商、務工),生活越過越差。到了清朝末年,窮得討不上老婆、吃不起飯的八旗子弟大有人在。

溥儀的英文老師莊士敦在中國生活多年,他在《西行中國漫記》記載了八旗子弟淪落的慘景:「許多非常漂亮非常年輕的姑娘在妓院裡賣身,天壇附近的天橋大多數的女藝人、說書人、算命打卦者都是滿人。更有甚者,昔日權貴的女性後裔被迫賣給漢人當姨太太……」

饒是如此,許多八旗子弟還是要擺出一幅「祖上闊綽過」的樣子,哪怕死要面子活受罪。

住在京城裡的八旗子弟,明明家裡頓頓喝棒子麵粥,他偏要在門背後掛一塊肉皮。每天一大早出門前,用肉皮抹抹嘴,隨後提著鳥籠、哼著小曲昂首闊步地出門去。遇到有熟識的人問:「吃了嗎?」他馬上大聲回答:「這幾天呀,吃肉都吃膩了。你看,嘴上直冒油,出來溜達溜達,化化肚子裡的積食。」

正因為八旗子弟喜歡「窮講究」,還發明了炸醬麵。

在過去,麵條是漢人的食物,八旗子弟不屑於吃麵條。可是,家道中落後,八旗子弟沒錢在飲食上進行講究了,又要擺排場、充面子,就在吃麵條時,在麵條上放一些黃瓜絲、豆角絲、嫩豆芽之類的時令蔬菜。這還不算完,他們還把醬用油炸一下,澆在麵條上,顯得更加好看。

於是,京味美食炸醬麵應運而生。

當時的京城,流傳著這樣一段順口溜:「今晚的月兒怎麼這麼高?騎白馬,挎腰刀,腰刀快,切白菜,白菜老,切皮襖,皮襖厚,剁羊肉,羊肉肥,剁蟊賊。光著腳丫上八旗,沒馬褂干著急,當了褲子買炕席,豆汁飯就蘿蔔皮,看你著急不著急……」

這段順口溜,將八旗子弟的窮困潦倒和死要面子,體現得淋漓盡致。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_oT8SnkB9EJ7ZLmJzYl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