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20萬因為三峽大壩的建設而從遷居的人
那是20多年前了,我成為20萬因為三峽大壩的建設而從遷居的人之一。大壩位於宜昌市上游不遠處的三斗坪,並和下游的葛洲壩水電站構成梯級電站。它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電站,也是中國有史以來建設最大型的工程項目。它從開始籌建的那一刻起,便始終與巨大的爭議相伴。當時有很多人反對遷徙,但現在看到三峽水電站的功在航運、發電、種植等方面為國家帶來的巨大利益,我們覺得這一切都值了。而且我們也從中收益頗多,畢竟國泰方可民安。從2003年開始蓄水發電到2009年全部完工,三峽大壩彰顯了中國的國力,更讓宜昌成為「世界水電之都」。
雖說故土難離,始終是千百年來積澱在中國百姓心中的情結。然而,為了國家大計,為了民族大業,庫區兒女揮別家園,為三峽工程讓路。就好像同是宜昌的屈原在兩千年前就流傳下來的民族大義,愛國情懷。2002年,中央電視台評選「感動中國」年度人物,百萬三峽移民獲得特別大獎。我們慶幸,我們自豪,為可敬可愛的三峽移民。當然,國家在安排移民生產生活、建設新城新鎮、調整經濟結構、改善基礎設施等方面都展示出了人民為主的優越政策。
三峽大壩遷走了鄉民,卻遷不走濃郁的巴楚文化
宜昌的故事從遠古時期的神農氏寫完《神農本草經》,為向天帝復命,才"架木為壇,跨鶴飛天"而去後開始。。。
宜昌歷史悠久,文化豐厚,曾經是楚文化和巴文化發展的重要地望。兩千年前,屈原被逐彷徨於川澤之間,遊蕩在巴楚之地。向蒼穹發出呼號,仰面問天:遂古之初,誰傳道之?從而流傳下傳世名作《天問》。這事哦楚地人民民族大義的開始。
幾百年後,一位絕世美女依舊是為了大漢江山而遠嫁匈奴,她就是王昭君。那一年,她的遠嫁就好像今天宜昌那些為了建三峽水電站而遷徙的人民一樣可敬可愛。
同樣是巴楚文化孕育的民族大義,在宜昌這片土地上歷來不缺乏英雄。尤以三國時期為最。宜昌以「三國故地」而著稱,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有三十六個故事發生在這裡。「夷陵之戰」火燒連營七百里,趙子龍大戰「長坂坡」,張飛橫予「當陽橋」,關公敗走「麥城」被擒「回馬坡」等等故事和遺蹟俯拾皆是。這裡還是埋葬關公正身的「五陽」之地,建有氣勢恢弘的關帝陵。
宜昌市境內風光旖旎,素以三峽旅遊為聞名,宜昌境內有三游洞、白馬洞、桃花村、黃陵廟、金獅洞、白果樹瀑布、曉峰懸棺、猇亭古戰場、高嵐風光、葛洲壩工程、三國古戰場、玉泉寺等眾多歷史文化古蹟和風景名勝。早在讀小學時,李白的詩句: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就讓長江三峽聞名遐邇。
自古以來,三峽就被喻為長江的珠冠。騷人墨客,無不濃墨重彩,狀而繪之。諸如李白、杜甫、白居易、歐陽修、蘇軾、陸遊等,也多會於此。他們遊覽西陵山水所留下的勝跡,陶醉西陵風光所寫下的詩文,為宜昌增添了寶貴的文化財富。
宜昌有千里傳情就像:
「我住長江頭, 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 共飲長江水。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只願君心似我心, 定不負相思意」
宜昌有山河壯美就像:
「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
每個宜昌人都有自己心中的宜昌之美,歡迎大家來這個承載著悠久歷史,以及生態意義的地方感受巴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