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和皇帝談?商鞅的秦國變法之路

2020-07-10     祭祀文化網

原標題:找「工作」和皇帝談?商鞅的秦國變法之路

戰國初期,秦國井田制瓦解,在齊、楚、燕、韓、趙、魏六國紛紛完成土地私有制和賦稅改革的情況下,秦朝的社會經濟劣勢日益明顯。

為了保障秦國能夠在諸侯國的爭霸中占據一席之地且不被別國吞併,秦孝公開始大力引進人才,想要變法圖強。機緣巧合下,負責「招聘」的秦孝公與「失業」的商鞅相遇,秦國的變法之路便由此開啟了。

商鞅「尋秦」記

商鞅本名公孫鞅,也叫衛鞅,生於衛國,後在魏國相國公叔痤的府中擔任中庶子。公叔痤這個人頗具知人之明,但卻不願表露。

直到重病之際,才向魏惠王舉薦商鞅,並表示商鞅有大才,要麼重用,要麼除掉。可魏惠王覺得公叔痤重病之際說的話不可信,於是既沒有重用商鞅,也沒有殺掉他。

不受待見的商鞅一氣之下「辭了職」,來到了秦國。正巧秦國的國君秦孝公正在大力引進人才,想要一改秦國頹勢。

於是商鞅買通了秦孝公身邊的太監,順利見到秦孝公,經過三次交談,商鞅提出的「霸道之術」終於打動了秦孝公,於是商鞅搖身一變,成為了秦國的左庶長,開始主持變法。

「霸道之術」的養成

商鞅提出的「霸道之術」,其實就是要國家政策以發展為目的,具體表現在發展經濟和完善律法上。想要發展經濟,就得穩抓農業生產,有了足夠的糧食,軍隊才有充足的儲備能夠應對戰爭,這也是商鞅提出的農戰論思想

而律法方面,商鞅認為農業應該作為秦朝發展的根基,於是頒布了一系列法令,如限制糧食買賣、提高交易成本,農商區別對待等等來維護農業生產。

同時,商鞅還創建了戶籍制度,這樣可以按戶收稅和徵兵,解決了秦國的人口和兵役問題。

有福利才能有動力

基礎的問題解決好了以後,稱霸成為了秦國的最終目的。可想要稱霸,就得擁有完備的軍隊實力,而軍隊實力的根本在於當兵的福利是否足夠吸引人。

商鞅思前想後,提議建立軍功爵位制,士兵在戰場上斬獲的人頭數量可以換取相應的爵位,人頭越多,爵位越高,福利越好。

軍功爵位制讓秦國的戰鬥力一舉名列七國榜首,畢竟其他國家的士兵在打仗時面對的是敵人,而秦軍面對的是獎品。

為「工作」付出性命

就在商鞅的變法大見成效之時,秦孝公病逝了。在此之前商鞅就與「同事」王公們相處的並不融洽,如今「老闆」又去世了,商鞅就想著離開秦國,可之前的變法已經傷害了眾多王公貴族的利益。

貴族們決心報復商鞅,於是在太子嬴駟當上皇帝後,商鞅被接連告發謀反,秦惠文王嬴駟最終決定下令捉拿商鞅,並處以車裂之刑示眾。

商鞅雖死,商鞅之法卻得到了繼承,秦後世的幾代君王仍沿用商鞅的方法來治理秦國,這也使得秦國最終戰勝了其餘六國,完成了國家統一。

你還知道有哪些古人是自薦「上位」的嗎?古人有什麼奇葩的面試技巧?快到評論區一起討論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_hHlNnMBnkjnB-0zMnr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