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大學是按大學的規模和辦學目的分類,分為「醫學博士類」、「綜合類」和「基礎類」三大類別。
醫學博士類大學規模最大、學科最全,以學術研究、培養高端學位人才為己任;綜合類大學同樣是廣設碩博學位,但術業有專攻,可能學科設置不像前者那麼齊全;基礎類大學的辦學宗旨很明確,以務實的本科教育為主。
No.1課堂
在中國,大學幾乎都是幾百人的大課,點名可能也只是偶爾抽查。老師比較喜歡照本宣科,所以一個學期下來,真正需要學習的可能只是考試前的幾周。
而在加拿大,授課更多是採用討論式、辯論式,老師不但每節課記錄Attendance,還要給你的Participation打分。就是說你光來上課還不行,還要自由發言,各抒己見,甚至以書中情節表演角色。積極參與課堂討論的學生,可以獲得額外的高分獎勵。
No.2作業
在中國大學,學生的作業是重複作題,背誦統一答案。套路的東西太多,一些老師不知道是出於「懶」還是想故意放水減少工作量的目的,經常一套作業題目翻來覆去用好幾遍。
在加國大學,作業量不但多,而且形式多樣,做起來麻煩,更費時間。如許多作業是以論文形式提交,還經常以小組為單位,旨在培養學生團隊合作,創造力和思維能力。不但要寫,寫完還要講,講完還要評。多少人的畢業論文硬是洋洋洒洒寫了一本書出來?研究生就更不用說了。
No.3考試
在中國,學生的升學道路就是靠一路考過來的,中考、高考、研考,甚至小升初的競爭都很大。所以只要你進了大學,再也沒有什麼能阻擋你的考試了,完全毫無壓力,習以為常,小菜一碟!大家考前惡補幾天,就能取得一個看得過去的成績。如果有一個神助攻室友集中培訓,那就更是高枕無憂了。
但是在加拿大,每門課程的成績都由至少五部分組成:出勤、各種形式的作業、課堂參與度、期中和期末考試各占百分比。不會一考定終身,而是N考定終身。想要拿到高GPA,平時的任何一個考核環節都不能鬆懈。稍不留神GPA就會受到影響。這種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的制度我們親切的叫它「不讓人喘氣考試法」。再加上掛科重修的高昂學費,所以圖書館經常人滿為患,一到考試周更是開始「通宵營業」。
No.4軟硬實力
中國大學向來重視硬實力,大學只看你的高考成績。填報志願,往往是押寶式,第1志願進不去,則被降到第二檔,二志願錄取者很少,尤其對進一流大學的學生來說,更是殘酷。嚴進,但是寬出,可以說是熬過高考,就是天堂。
而加拿大的大學從招生開始就更多的是看學生的軟實力。大學是申報制,可以同時申報若干個學校,也可能這些學校都發錄取通知書,學生再根據情況挑選去哪所學校上學。大學並不喜歡只懂考試的學生,也不要以為你的成績夠高,就一定可以在畢業後找到好工作。
所以大學會逼迫學生快速養成各方面的素質,比如組織能力、創新能力、交流能力等。除了學業以外,學校還會定期組織各種活動,像愛好小組,義工活動,實習Co-op,專業networking,都是為你以後步入社會打好綜合實力的基礎。
No.5心理過渡
中國大學雖然一般會有專門的心理老師和心理課程,但是學生一般不會主動找心理老師去談。總的來說就是一個被普遍忽視的環節。所以中國學生從高中的過度緊張到進入大學後自然變成的過度放鬆,以至於畢業後面對社會一片茫然。這個過程不但缺乏心理疏導,更缺乏職業性的人生規劃。
相反地廣人稀的加拿大,因為學校有明確的人數限制,所以班額較小。每一個教授都會教學生如何在面對壓力時調整和放鬆自己。基於對學生心理健康會很大程度影響社會和家庭的關係、學生的成長及發展的認識,大學更是普遍設有學生諮詢服務機構,為學生提供個人問題、學習問題以及擇業問題三方面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