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皇帝親政以後,國庫當然是入不敷出,推究其原因,不外戰爭的兵餉、武器、馬料等費用驚人;王祿官俸的人事開支可觀;賑濟民間的撥款不斷;重建毀壞宮殿的花費巨大等等。
財政困難嚴重威脅到政權的存在,福臨既已親政,當然必須設法解決這一大難題。開源節流是解決財政問題的千古良方,福臨也是從這句名言上開始的。
一、節流
福臨以身作則,從宮中節省,降諭停止陝西貢柑子、江南貢橘子、河南貢石榴、四川貢扇柄、湖廣貢魚鮓。又命江西燒的龍碗、陝西買辦的皮張、山東造的宮殿用磚等等都予減少或停辦,一切不急工程和修理寺廟等項也令停罷,宮中與王府的御用人員能裁即裁,或予減少,儘管由此而節省的費用不多,但也不無小補。
其次他又下令裁減冗兵、冗官、冗費,結果在登萊、宣府、江寧、杭州、西安、漢中等地裁去了一些巡撫與駐防滿漢兵丁,加上有關的草料、口糧,為數實在不少。而軍中裁減的人士,節省國家支出更多。
順治十年,陝西總督孟喬芳裁兵一萬二千名,一年就省下三十一萬兩的軍餉。另外戶、禮、工三部製造等庫內三百九十餘人,除留少人外,其餘都予裁革。各道御史被裁的有二十人。詹事府與直省諸衛所也有裁員。這些裁員當然為國家省下大批人事費用。
二、開源
順治皇帝在這方面也做出了一些新措施。
順治九年,順治接受大學士范文程屯田的建議,在受戰爭破壞的地區掀起了屯田熱潮。政府發給耕牛種子,招民開墾,實行三年起科,因而荒地逐漸恢復了生產。遼東一帶更實行招民墾荒授官令,鼓勵人民去遼東開發。
如此一來,參加墾荒的人變得更多了。順治十四年,政府又公布督墾荒地勸懲則例,規定總督、巡撫及地方中下級官員,在一年內按墾荒數量給以記錄或加升一級的獎勵;十五年冬,又實行捐資開墾法。
經過這一系列的優待、獎勵辦法,各地開墾出的荒地確實不少,僅河南一地,到順治十五年就開墾出荒地九萬多頃,每年約增加賦銀四十萬八千多兩。這數字雖然不多,但對當時困敝不堪的社會經濟來說,實在起了一些復甦的作用。
為使國家徵收賦稅制度化,順治皇帝又命令加速制訂《賦役全書》,讓無據征糧的弊端不致發生。這部全書由戶部稽核錢糧原額,總載地丁原額,次列土地荒蕪、人口逃亡,再列徵稅數量及起運地點、存留細數。有關新墾土地,招徠人丁,續入冊尾。福臨的這一工作,可以說是對當時賦稅上的一大貢獻。
三、成績顯著
經過順治皇帝的一番努力,國家財政有了起色:
以前國庫空虛,順治八年底大庫只存銀二十多萬兩,而京城裡的官員俸祿就要支付六十萬兩,嚴重的入不敷出。到順治十一年六月,戶部有存銀二百六十多萬兩,這是清朝入關以來第一次國庫有盈餘,實在難能可貴。
順治八年共征銀二千一百一十萬一百四十二兩,兩年多以後的順治十一年夏,征地丁銀的總數為二千五百二十五萬多兩,增加的幅度近五分之一,可以說速度很快,數量很多。
當然就當時軍費等國用而言,這一點收入是不夠的,不過就福臨只親政兩年來看,成績已經是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