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後,曾經輝煌一時的香港電影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除了流動資金減少,香港導演北上拍片之外,以好萊塢大片為首的外語電影,對香港電影市場造成了不小影響。以2007年為例,當年上映的外語電影超過250部,而上映的香港本土電影只有51部。儘管這個數字和前面幾年差異不大,但影片質量卻要稍好於前面幾年。
影片質量的提升,離不開香港電影人在壓力面前的推陳出新,與追求改變。
2007年,杜琪峰拍了兩部電影,一部是他與韋家輝聯合執導的《神探》,該片在香港獲得1108萬港元票房,位居年度票房榜單第8名。
另一部是他和徐克、林嶺東以全新合作形式聯合執導的《鐵三角》,該片曾在當年實現香港本土電影單日票房六連冠的記錄,今天筆者就來給大家談談這部影片。
不同於傳統合拍方式,本片的三位導演採用的是接龍,先討論出故事大綱,之後由徐克負責「開端」,林嶺東負責「發展」,杜琪峰負責「收尾」,再最終剪輯。
由於沒有劇本限制,導演們的自由發揮度高,使得片子呈現出了三種不同的風格,雖然放到現在來看這樣的嘗試有些冒險,但就影片呈現效果而言,不同的風格融合在一起,更增加了影片的趣味性。
影片《鐵三角》講述了彭輝(古天樂飾)、寶山(任達華飾)和莫中原(孫紅雷飾)三個生活的失敗者,某天晚上,聚在酒吧聊天,想要找到改變現狀的方法。席間一個神秘老人留下線索,讓他們去尋找寶藏,寶藏埋在立法院地下。
可正當他們發財再望之際,警察正文(林家棟飾)追捕而至,他與三人,甚至是寶山的妻子(林熙蕾飾)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徐克的「開端」部分,難點在於交代主要矛盾衝突,以及人物出場,給足夠的信息便於故事發展。對此,徐克先交代了三個核心事件:謀劃銀行搶劫、謀劃情殺寶山、謀劃立法院盜寶。
圍繞這三個核心事件,複雜多重的三角關係被合理建立起來。而影像風格方面,這部分的某些場景運用了景深大,透視感強的廣角鏡頭,並刻意把人物放在邊緣,製造壓迫感。
林嶺東的「發展」部分,則是本片最難的一部分。難點在於一方面要對「開端」給出的信息點做取捨,並加以整合,找到能支撐故事發展的關鍵因素;另一方面則是平衡人物關係,承上啟下,既保證開端的格局不變,又讓故事能夠繼續發展。
對此,林嶺東充分利用了「金衣」這個象徵,把徐克「開端」部分拋出的三個核心事件轉化為爭奪「金衣」這一件事情。
與之相關的多重三角關係,也因矛盾衝突的改變,從分裂走向和解。把開端部分的「錢財核心」轉變為「情感核心」,雖然有些急轉直下,缺乏說服力,但在人物內心挖掘方面,卻是一脈相承的。
不管是求財,還是講義,都反映了這群市井小人物最質樸簡單的訴求。劫匪和彭輝的戲看似多餘,但其實是林嶺東照顧到上一部分,並給「收尾」部分留下的難題。
杜琪峰的「收尾」部分,難點在於如何將前兩部分的有效信息組合運用,升華主題。對此,他把這部分設置在封閉的空間和時間內,讓所有人物、事件都在裡面。
雖然增加了敘事和拍攝難度,但沒有平行剪輯的跳躍感,使得這部分連貫性更高一些,也更能營造戲劇效果。特別是在小店裡,幾次拉閘,熄燈開燈後,出現四個外表相同的袋子,這段調度處理是全片最詼諧輕鬆,也是最精彩的。
把影片的三個部分合在一起看,其實就是類型片創作,從布局,到攪局,再到破局的過程。本質上看,影片所探討的,是貪婪,與人性最深處的慾望,當慾望到達極限時,杜琪峰用主角們在草叢裡奔跑找尋出路的那一場戲,告訴了我們選擇的重要性。
拿著金衣,走不出去;把金衣扔掉,放下赤裸裸的執念與慾望,卻找到了出路,這也是影片最魔幻的時刻。
不管是哪條財路,不管你做出何種選擇,一夜暴富都只不過是南柯一夢。在慾望面前,有的人因為貪婪,最終死於非命;有的人在適當的時候放棄,最終全身而退。
不管是出路,還是絕路,每個人都會找到自己的歸屬,這是很宿命感的東西。能促成徐克、林嶺東、杜琪峰三個大導演的這次合作,不管是對他們個人,還是對香港電影工業,都是前所未有的。
拍完《鐵三角》後,徐克和杜琪峰繼續在電影圈發展,而林嶺東則選擇淡出,直到15年復出,拍了《謎城》,16年拍了《沖天火》。
他曾在訪談中表示,拍了這麼多電影,與徐克、杜琪峰合作的《鐵三角》,是他最開心的一部。三個人也曾不止一次表示,希望能有機會再次合作,可這個計劃卻因林嶺東導演在2018年年末的離世,變得不再可能。
任達華曾透露:其實片中的「鐵三角」,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三個導演本人,但到底誰是誰的影子,沒有絕對的標準答案。所以你認為片中的三個角色分別是哪位導演的影子呢?看過電影的小夥伴,在評論區留下你的分析和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