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建設實現歷史性突破,建成徐宿淮鹽高鐵、連淮高鐵,全省鐵路總里程達到3550公里,其中高鐵1561公里,同比分別增長13.6%、37.3%;蘇北五市邁入高鐵時代,進入「高鐵俱樂部」的設區市由8個增加至10個,設區市通動車全覆蓋。
過江通道建設規模化推進,滬通、五峰山長江大橋合龍,龍潭、常泰長江大橋開工建設,8個在建項目進展順利。
機場改擴建快速推進,南京祿口機場T1航站樓改擴建主體工程基本完工,無錫碩放機場航站樓和機坪改造工程、南通興東機場航站區擴建工程完工。
公路網絡效能進一步提升,海安至啟東高速公路和錫通過江通道南北接線提前建成通車,新增高速公路163公里;建成普通國省道400公里;新改建農村公路5887公里、改造橋樑2208座。
水運通過能力繼續增強,長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通過竣工驗收;新增沿江沿海萬噸級以上泊位12個;完成三級航道整治26.2公里,建成跨航橋樑15座。
貨物運輸結構持續優化
全年預計完成公鐵水空綜合貨運量24.4億噸,同比增長4.7%。「公轉鐵」「公轉水」紮實推進,沿海港口大宗貨物公路運輸量減少1100萬噸,預計水路、鐵路貨運占全社會貨運總量的比重提升至37.2%、2.5%。
規模以上港口完成貨櫃吞吐量1873萬標箱,同比增長5.1%;內河貨櫃運量達43.4萬標箱,同比增長28.8%。國家級、省級多式聯運示範項目分別達到4個、22個;全省貨櫃公鐵、鐵水聯運量分別達37萬、40萬標箱,同比分別增長16.7%、26.9%;中歐(亞)班列發送量989列。
新開國際貨運航線3條,航空貨郵吞吐量超過60萬噸,國際及地區貨郵占比從12%提升至15%。實施貨車通行費、船舶過閘費等綠色通道優惠政策,全年降低通行成本35億元以上。順利完成無車承運人試點工作,整合車輛數居全國第一。
公眾出行服務品質提高
全年完成公鐵水空綜合客運量12.1億人次,航空、高鐵等長距離高品質出行繼續保持上升態勢。新開國際客運航線15條,機場旅客吞吐量超過5800萬人次,南京祿口機場實現7×24小時口岸通關保障,吞吐量突破3000萬人次。
實現設區市省級公交優先示範城市全覆蓋。連雲港開通全省第一條市域市郊鐵路。全省新開通城市軌道線路4條,總里程躍居全國第二。長三角區域新增21條毗鄰公交客運銜接線路。105個鄉鎮新開通鎮村公交,開通率達95.8%。實現所有設區市公交、地鐵移動支付。
完成6條高速路段提速,升級改造10個高速公路服務區,「蘇高速·茉莉花」品牌獲廣泛讚譽。全面完成撤銷高速公路省界主線收費站任務。交通運輸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同比分別下降15.65%、21.7%。
生態環保建設成效顯現
完成國家長江辦交辦的3項生態環境問題整改和117個沿江非法碼頭現場銷號驗收。內河港口碼頭完成船舶污染物接收設施建設任務的86%。內河建成110套低壓岸電系統,港口新增岸電覆蓋泊位數545個。建成153家沿江港口企業粉塵監測系統。
2.1萬輛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的柴油貨車退出貨運市場,超額完成50%;新購公交車輛中新能源車輛占95%以上。
累計形成2萬公里綠色交通廊道。
為民服務形象顯著提升
2019年交通10件為民服務實事項目全面完成。高淳、宜興、鹽都獲「四好農村路」全國示範縣稱號。
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實5項取消審批事項和2項下放事項。普通貨運車輛100%實現省內網上年審,201家綜檢機構實現了「三檢合一」,平均檢測時間縮短到1個小時。
全省交通運輸系統被省文明委命名為2016-2018年度「江蘇省文明行業」。公共運輸服務體系在全省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百姓滿意度調查中位居「口碑榜」第一位。
一年來,全省交通重點抓了六個方面的工作:
(一)以交通強國江蘇方案為主軸,著力完善頂層設計
編制《交通強國江蘇方案》,創造性提出打造交通強國「江蘇十大樣板」,被列為交通強國建設第一批試點單位。
支撐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實施。提請省政府印發《高質量推進「一帶一路」交匯點建設綜合國際交通運輸體系拓展計劃專項行動方案》 《江蘇交通運輸服務和支撐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指導意見》。
編制江蘇交通運輸服務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實施方案,積極爭取到通州灣長江貨櫃運輸新出海口、南通新機場、蘇南碩放區域性樞紐、淮安航空貨運樞紐等事關長遠發展的重大項目列入國家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
謀劃綜合交通運輸長遠發展。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研究形成初步成果。印發《江蘇省沿江砂石碼頭布局方案》。南京臨空經濟區獲批為國家級臨空經濟示範區。蘇南碩放機場空域優化方案獲軍民航認可,新辟4條臨時航線。
(二)以補齊交通突出短板為著力點,全力加快重大項目建設
全年完成交通建設投資1396.5億元,同比增長16.6%,再創歷史新高,其中鐵路、機場建設完成投資分別達到501億元、33.1億元。
深化投融資機制改革。全年公路水運共爭取中央各類資金補助74.53億元。發行2019年地方政府收費公路專項債券14.3億元、鐵路專項債券13.4億元。
超常規推進項目前期工作。
積極探索生態紅線無害化穿越等破解要素制約的創新舉措,全年開工重大項目33個,其中寧淮城際鐵路僅用8個月就實現從獲得規劃支撐到開工建設,北沿江高鐵完成可研審查,江陰第二過江通道完成全部工可前置性審批。
加快推進在建項目。
連徐高鐵、鹽通鐵路、蘇南沿江城際鐵路、連雲港港30萬噸級深水航道二期工程等續建項目均達到或超過序時進度。11條省際斷頭路已建成2條、在建6條。完成7個高速公路項目、9個航道項目竣工驗收。
全面開展品質工程建設。
創建省市品質工程示範項目152個。南京長江四橋等6個項目獲得國家優質工程獎,連雲港徐圩港區防波堤工程獲得魯班獎。
(三)以更高標準更嚴措施抓監管,全面提升本質安全水平
完善安全生產制度體系。
制定出台《關於以更高標準更嚴措施管控交通運輸領域重大風險的通知》。深刻吸取「3·21」「9·28」「10·10」等事故教訓,印發《從嚴開展公路超限超載運輸治理工作實施方案》 《關於聯合開展全省道路旅客運輸安全嚴管嚴控工作的通知》。
強化安全監管。
全年組織開展各類明查暗訪143次,排查整改各類隱患2350個。全面啟動高速公路入口拒超,全省幹線公路平均超限率降至2.12%。基本實現本省籍船舶載運危險貨物安全動態管控。公路水運重點建設工程質量安全監督覆蓋率100%。
更大力度提升科技興安水平。
完成15座幹線公路橋樑健康監測系統建設;全省「兩客一危」主動安全智能防控系統實現全覆蓋,省級監管平台上線試運行。
更高要求提升交通基礎設施安全水平。
普通國省道、農村公路分別實施安防工程2057公里、7990公里。推進農村公路平交路口「千燈萬帶」示範工程建設,完成399個交叉路口減速帶設置;完成鐵路道口「平改立」工程207處。
(四)以污染防治和科技創新為重點,不斷深化綠色智慧交通建設
拓展綠色交通示範省創建成果。
更大範圍推廣綠色高效物流、綠色出行、船舶LNG清潔能源等。本省籍400總噸以上貨運船舶防污設施使用抽檢合格率達到69.5%,400總噸以下船舶防污改造試點全面啟動。
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新一代國家交通控制網試點完成測試場地、車路協同駕駛的應用場景建設。全省首個自動駕駛封閉測試基地順利通過交通運輸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認定。
推進科技攻關與成果轉化。
組織實施7個重大科技專項、16個部省科技示範工程。制定實施《綜合客運樞紐換乘導向系統建設指南》等25項地方標準。
(五)以信用交通省建設為依託,探索推進行業治理體系建設
深化放管服改革。
梳理完成全省交通運輸「四級四同」行政權力事項清單,編制完成全省交通運輸行業統一的監管事項基本目錄清單和檢查實施清單,實現與國家、省「網際網路+監管」平台對接和數據共享。
深化交通運輸行業改革。
提請省政府辦公廳印發《江蘇省交通運輸領域省級與省以下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實施方案》 《關於加快道路貨運轉型升級促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指導推進市、縣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工作。
深化法治政府部門建設。
出台全國首部策應綜合執法改革的省地方性法規《江蘇省水路交通運輸條例》。《江蘇省農村公路條例(草案)》經省人大常委會一審通過。開展「規範執法行為、推進廉潔執法」專項整治活動,推進跨區域交通執法聯動。深入開展掃黑除惡專項鬥爭,省廳被全國掃黑辦表彰為先進單位。
深化建設「信用交通省」。
制訂公路水路建設市場、道路水路運輸信用管理辦法和港口經營信用評定等制度文件,完成信用信息共享應用服務平台(一期)項目資料庫建設。我省被交通運輸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授予「信用交通省建設典型省份」稱號。
(六)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持續提升全面從嚴治黨水平
全面壓實從嚴治黨主體責任。
出台《廳黨組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實施辦法》,印發《關於加強黨的政治建設重點任務及其分工的通知》,開展「嚴防享樂主義、奢靡之風反彈回潮」專項整治,完成對3個廳屬單位政治巡察和2次黨建督查。完成37項整改任務,出台24項制度規範權力運行。嚴改作風為基層減負,發文同比減少40%,會議減少46%。
切實提升意識形態工作水平。
創新推出網絡輿情監測評估機制,參與全省新中國成立70周年成就展,開展「我家門口那條路」江蘇展示周等主題宣傳活動。吉林同志入選交通運輸部「感動交通十大年度人物」,黃強同志入選交通運輸部「最美港口人」。廳離退休幹部黨支部被評為「全國離退休幹部先進集體」。3家單位獲2017-2018年度全國青年文明號,4個集體獲全國工人先鋒號,1個集體獲全國巾幗文明崗,1名個人獲全國「五一」巾幗標兵。
全面加強幹部人才隊伍建設。
與省委組織部聯合舉辦領導幹部交通強省建設專題研究班。開展省「333人才工程」培養對象期中績效評價,評選高級以上工程師625名,7人獲全國交通技術能手稱號。
出台深化產教融合促進職業教育發展的意見。
江蘇航院入選中國特色高水平專業群和國家優質專科高等職業院校建設單位,蟬聯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廳屬院校獲得2019年全國汽車大賽我省9個一等獎中的7個。
來源:江蘇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