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如何培養快樂、人格健全的孩子?與「不哭才抱」諷刺對比

2020-10-15     群美育兒

原標題:李玫瑾:如何培養快樂、人格健全的孩子?與「不哭才抱」諷刺對比

引言:

教育,是一條沒有捷徑可走的路,卻有很多方式可以通達成功。但是不要把自己的孩子當成試驗品,因為成長,沒有「後悔藥」可吃。

約翰·華生首創「哭聲免疫法」,孩子不僅沒成才,反而生活悽慘!

所謂「哭聲免疫法」,就是指在孩子哭鬧的時候,父母冷漠待之,等到他們停止哭泣再給予擁抱,以此來讓孩子明白一個道理:只有不哭不鬧懂事的孩子,才能得到父母的疼愛。

1920年,華生提出了這個風靡全美的觀點,不少家長紛紛效仿,人們都以為這會是幫助孩子成長的「利器」,誰也沒想到,在自家孩子身上試驗「哭聲免疫法」的華生,卻嘗到了苦果。

華生共養育了三個孩子:

大兒子無法擺脫心理陰影的影響,年近三十自殺身亡;

二兒子雖然是精神狀態「最好」得,但是終生無成就,流浪度日;

女兒數次自殺未果,生活困苦不堪。

為什麼「哭聲免疫法」會失敗?

孩子也是會思考的「人」

「哭聲免疫法」試圖把孩子當成機器來訓練,然而孩子也是有思考、會反抗的人,並不是沒有血肉冷冰冰的機器。一味的苛責孩子,不投入任何感情,只會讓孩子遭受無數的壓力和打擊,心理健康程度極大降低。

孩子需要安全感

安全感,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前提。

對於一個孩子來說,父母的疼愛和陪伴,是他們願意並能夠獨立去面對世界的前提,失去安全感的孩子,世界觀也會隨之崩塌,就如同華生的孩子一般,未來都可能被毀了。

同樣是教育專家,李玫瑾的孩子卻讓人羨慕!

學習重要還是健康重要?

李玫瑾曾經講述過這樣一個故事,女兒在上初中的時候,每天只要一到十點,他就會收走女兒的作業本,如果女兒沒有寫完作業,她就會在作業本上留言:「老師,是我每天要求她十點睡覺的,以免晚睡影響第二天的睡眠質量,作業沒寫完請見諒!」

李玫瑾說,作業是永遠都寫不完的,但是睡覺時間卻是有限制的,學習固然重要,但是還是孩子的健康最重要!沒有必要犧牲健康去換取成績提高!

如何看待女兒未來的人生成就?

李玫瑾的女兒,數學成績很差,但是她並沒有如同其他家長一般苛責孩子,反而是和孩子如同朋友一般相處,因為她知道,女兒不是不努力,而是確實沒天賦,天賦是強求不來的。

為了不讓女兒在學習上受到更多打擊,李玫瑾甚至從初中時就和她商量未來的學業規劃:「要不然我們選一個不需要考數學的專業吧!

女兒受到鼓勵,也積極的表達自己的想法,最終兩個人約好,要努力成為一名音樂老師。多年之後,女兒也實現了自己的願望,成為一名小學音樂老師。她說:「媽媽,我現在每天上班都很開心!」

我們可以看到,李玫瑾教授並沒有過於看重孩子在事業上的成功,在她眼裡,孩子的身體和心理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把女兒當作普通人,不抱有過多「望子成龍」的想法,讓孩子能夠獲得自己想要的生活,健康並快樂,這也是一種合格的育兒方式,最終也獲得了成功。

真正合理的育兒方式,不是家長「想當然」,而是從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

華生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他把孩子當成任由自己支配的機器,完全忽略孩子的感受;李玫瑾教授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她更在意和孩子溝通,給孩子足夠的陪伴和關愛。

結語:

所以任何違反常理的教育理論,不管聽起來有多高大尚,實施起來因為孩子的沉默不抵抗有多「順利」,最終都會得到慘痛的教訓。

你對「哭聲免疫法」是怎麼看的,你會選擇哪種育兒方式呢?

更多您想知道的育兒母嬰知識、心理健康、成長發育都在這裡。關注@群美育兒,讓我們用最好的方式陪孩子長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_VzkK3UBLq-Ct6CZeag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