耒陽農村是這樣過的中元節……這些風俗你還記得多少?

2019-08-13   耒陽生活圈

農曆七月十五日,是中元節,亦稱「盂蘭盆節」,俗稱鬼節,家鄉人們叫做七月半。它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流行於全國各地。

中元節原為宗教節日。一說始於道教,道教認為,七月十五日為中元日,地官下降,定人間善惡。是日道觀作齋醮薦福。《道經》:「七月十五日中元之日,地官校勾搜選眾人,分別善惡……於其日夜講誦是經。十方大聖,齊詠靈篇。囚徒惡鬼,當時解脫。」一說始於佛教,為追薦祖先而舉行。佛經說,釋迦牟尼的弟子目蓮曾設百味果供養十方僧眾,救母於倒懸之中,佛教於是興起盂蘭盆兮。

農曆七月,是莊稼成熟的季節,是一個充滿了希望的季節。七月十五日中元節,在我的家鄉是獻歲祭祖的日子,也是人們感謝神農氏和后稷,慶祝五穀豐登的日子。莊稼人最重感情的,也是最不忘根本的。在他們看來,自己的房屋田產,是從先人那裡繼承來的,為了那幾間房屋、幾畝熱土,先人們付出了畢生的辛勞。他們懷念先人,對先人充滿了感激之情。

按照家鄉的習俗,在七月初十下午傍晚時分,家家戶戶陸陸續續在正堂屋神台前的桌子上擺上先祖的照片,三種供果,點燃燈火或蠟燭,敲三下響鐘,然後焚香燒紙,迎接逝去的親人來家過節。十一至十五這幾天,每日三餐,主婦都要恭敬的供上茶、飯、酒等,請先人來享用。一面小聲地念叨保佑全家興旺平安一類的禱詞,然後叫我們這些"細把戲」輪流跪拜先祖。每年這幾天,家長都會警告孩子,下午要早點回家,以免運氣低,碰上野鬼。

記得小時候,每年的這幾天,我的父母都十分虔誠。早上起床後,洗漱、掃地、熱水、生火,一家人各司其職,母親會倒掉茶罐里的隔夜茶,把茶罐洗乾淨,燒一壺新茶。在正堂屋的神台前的大方桌上,擺上三個碗,倒上三杯熱茶,擺上花生、燙皮、包子等供品給先祖供茶,一天的恭敬就此開始。這幾天的中餐、晚餐的菜也是接待賓客的禮數,每餐必有幾個好菜,如:肉、魚、豆腐、辣子炒雞蛋等,總之是竭盡所能。但是泥鰍、黃鱔千萬不能上桌的。據說在先祖的眼裡,這是一條條蛇。每餐等先祖享用完後,母親在桌邊奠了酒,把碗里的小飯糰回一下甑,我們這才能裝飯吃。自然這平時很少吃得到的好菜一下子都到了我們的肚裡,我尤其開心,飯量大增。我曾問過母親,為什麼先祖吃的飯不能直接吃?母親說,直接吃的話會沒有記性。



七月半,父親還會用錢鑿打紙錢。只見父親用短木棰敲擊錢鑿,從黃紙的一角開始打,打一下,紙上就留下一個深深的銅錢印痕。一路路下來,線鑿印緊挨著,鋪滿了整張黃紙,一疊紙錢才算打成了,接著又換上另外一疊。我曾問過父親,為什麼紙錢上要打上錢印?父親說:「要用錢鑿打上錢印,才是陰間能用的錢,光板的黃紙在陰間是不能用的,是假錢。」

七月半接近尾聲,家家戶戶都要燒稻草灰,辦「鹼水吊粒」,或辦粑哩,用來「打發」先祖。辦鹼水吊粒的鹼水是把乾淨的稻草燒成灰,然後用布把灰包起來,燒開水沖洗出來的水就成了鹼水。把鹼水浸泡粘米磨成米漿,蒸熟後做成吊粒。下午天黑之前,家家戶戶提著粑哩、吊粒、錢紙、禮包(禮包里裝著紙鞋、紙衣服等)來到正廳屋的禾坪上,各家擺上一張小方桌,男人點完香、肅立一旁,女人在地上燒紙錢、燒大禮包。待燒完後,男人開始點燃鞭炮,「噼噼啪啪」聲響徹雲霄。女人們則說:「老爺爺、老奶奶,沒什麼好招待的,多帶點粑哩、吊粒回去。」

歲月流轉,時代變遷。故鄉的很多風俗都在慢慢消失,唯獨七月半「接先祖」、「供飯」和「打發」的風俗一直傳承至今。我們要讓這古老的風俗一直傳承下去,讓孩子們記住自己的先祖和先農。

文/谷彥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