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時倒在2020背後:北京320家門店被波及,便利店的生意還值得做嗎?

2020-05-12     新10億商業參考

原標題:全時倒在2020背後:北京320家門店被波及,便利店的生意還值得做嗎?

山海藍圖接手還不到一年半,全時便利店又暴雷了。

5月11日,北京全時便利店的母公司北京山海藍圖商業有限公司發布《停止營業告知函》稱:

因公司經營戰略調整,全時便利店北京區域所有門店將於2020年5月20日24點0分結束經營。

據悉,全時便利店曾在全國開店達800家,而截至2月13日,全時在北京的店鋪有320家左右。

此前,北京商報還曾報道,近期全時便利店已在通知此前合作的供應商,暫停繼續向其供貨。

全時的《停止營業告知函》很快就被刪除,對此,有媒體向全時的母公司山海藍圖進行了求證,山海藍圖稱:

目前關停北京所有全時便利店的情況還未最終確定,公司還未正式發文,但部分商品6-7折是確定的。天津區域因為戰略調整,店面確已經全部關閉,廊坊未有關店等調整信息。

另外,對於媒體報道的公司資金鍊斷裂,山海藍圖方面回應稱,「沒有這一說法」。

01

直營店被搬空,加盟店撇清關係

「今天已經有幾十個人來問打不打折、倒沒倒閉,其實我只是掛了個全時的名字,基本和全時沒啥關係。」北京某全時便利店的加盟店店主小芳說道。

在北京,全時的便利店分為兩種:一種是直營店,一種是加盟店。

2018年,小芳花費約100萬,從前任店主那裡頂了這家加盟店。據了解,前任店主在加盟全時便利店時,曾投入過一筆不小的開支,但由於經營不善、難以為繼,最後選擇了轉讓店鋪。

小芳說:「我剛接手的時候,還從全時便利店的進貨渠道進過一些貨,但後來發現,同樣的商品,我從全時進貨反而比其他渠道更貴,就沒有再從全時進貨了。」

另外小芳還提到了全時加盟店的店名掛牌費。在她接手加盟店後,全時的工作人員曾上門要求收取店名掛牌費,一年的價格為15000元。

「其實我根本不在乎是不是掛全時的招牌,我看中的是這個地段兒。所以我對全時的人說過,掛牌費沒有,要麼走人、要麼把牌子摘下來一起走。」小芳說,「後來他們沒摘招牌就走了,也再沒有來找我收過什麼掛牌費。」

巧合的是,在走訪的過程中,筆者在月壇北街真的發現了一家沒有招牌的全時加盟店。

加盟店的店員表示,之前的一場暴雨淋壞了門口的招牌,後來全時的工作人員拉走壞了的招牌去維修,如今幾個月過去了,招牌還是沒有下文。

該店員表示,全時此次的危機,從年後就有了端倪,「進貨的時候什麼都沒有」。現在店裡的貨,只有約三分之一來自於全時,剩下的都是店主從其他渠道進的貨。

「其實不從全時進貨也好,全時的貨總是比別的進貨渠道貴,割加盟商的韭菜。」他說,「之前包子、烤腸之類的熟食產品我們基本都是從全時進,現在已經換成了叮叮,對顧客來說沒什麼區別。」

一邊是加盟店極力撇清和全時的關係,一邊是直營店正在被消費者「搬空」。

位於德寶新園的全時便利店正是城中為數不多的直營店之一,筆者來到這兒時,不足20平的店鋪里擠滿了來搶購的消費者。

據悉,除了酸奶、飲料等產品,該直營店裡所有的產品一律六折。

一名正在大搶購的消費者表示,自己在全時便利店的儲值卡還有不少錢,怕來不及用完就倒閉了,所以今天叫上老姐妹們一起來買,最好把剩下的錢全部用完。

因為折扣之後物超所值,再加上有不少消費者手裡還有儲值卡,所以吸引了大批消費者來搶購,還有組團來搶購的。目前,已經有不少貨架已經被搶購一空。

該直營店的店員表示,5月9號晚上還送了一批貨,沒想到突然就宣布要關門了。

「最近兼職的小時工都不來了,店裡值班的人只有我一個人,4月的工資還沒發,最近連續值班可能也沒有額外工資,」該店員說到,「全當義務上班吧,站好最後一班崗。」

02

蒙眼狂奔後,全時便利店倒在2020?

全時便利店成立於2011年,曾是北京門店數量最多的便利店霸主。

2015年時,全時門店數量達到150家,並公布了「五年萬店、年內千店」的計劃;到了2017年,全時加快了擴張的步伐,推出「百城百萬」計劃,即投資百億元,於五年內進駐100個城市,覆蓋100萬個終端;2018年,全時收購成都GOGO超市,接收其位於成都熱點區域的13家門店,當時全時的便利店已經拓展至北京、南京、天津、長沙、成都、重慶、杭州、蘇州、武漢、廊坊等10個城市,門店數共計近800家,僅北京就有400多家。

當時曾有分析認為:

全時便利店的快速擴張,是希望建立規模效應,在資本市場上提升估值,從而獲得新一輪融資,同時也不排除全時便利是在為「賣身」做準備。

令人唏噓的是,在蒙眼狂奔幾年後,這家備受關注、土生土長的明星便利店,卻兩次陷入了倒閉的漩渦。

2018年時,由於母公司復華商業的資金問題,全時曾一度面臨倒閉的難關。據報道,僅2018年11月至2019年2月,全時便利店在北京關店約90家。

但2018年時正值「新零售」的風口,網際網路巨頭紛紛入場,各路資本源源不斷的給跨界超市、生鮮、便利店等新零售模式燒錢。因此,當時的全時並不愁沒有下家,比如物美、蘇寧、雀巢等零售商,就曾先後傳出過有接盤全時的打算。

2019年2月,全時賣身成功、躲過一劫。

據悉,通過「解體分拆」的方式,全時便利店結束了品牌運營,並迎來了兩位白馬騎士:北京、天津、成都的全時便利店由山海藍圖繼續經營;位於華東、重慶總計不超過94家門店的全時便利店,被羅森便利店接手。

據北京商報,山海藍圖收購北京全時聯盟便利店有限公司旗下的「全時」品牌及500家店面斥資近3億元。

山海藍圖接盤後,全時便利店全面恢復營業,商品、員工也陸續就位,還曾一度用「三店齊開」來向外界證明已走出困境。

當時,山海藍圖相關負責人在接受北京商報採訪時,還曾表示:

「山海藍圖在全時的商品採購、門店經營、物流配送、等方面都有所升級。購買全時資產以後,在運營戰略和人員架構上已經做出調整,新組建的經營團隊在零售、快消領域及供應鏈領域有多年經驗。目前穩定經營。同時,在原有的門店規模基礎上,全時會繼續新開優質門店。還將嘗試著向其他區域進行拓展。」

還強調稱:

「2020年將對電商業務進行了重新規劃。」

然而今年四月底,全時天津大規模關店,如今,北京的全時直營店也難逃一劫。

從現在的形式來看,山海藍圖的打算或許已經落空,而全時便利店也第二次陷入了倒閉危機。

那全時便利店是突然陷入了倒閉的困境嗎?

其實,全時便利店的危機早就有跡可循。天眼查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北京全時聯盟便利店有限公司的自身風險高達492條,周邊風險高達1584條。

而自身風險顯示,北京全時聯盟便利店有限公司是最高人民法院所公示的失信公司,最新的兩條公示均發布於2019年11月。

除了北京全時聯盟便利店有限公司外,2019年,全時便利店的母公司山海藍圖,也曾被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執行。

而中國裁判文書網顯示,多家供應商將全時北京、武漢等公司告上了法庭,其中部分案件中山海藍圖也作為被告。

對此,山海藍圖回應稱,上述案件糾紛均為全時此前母公司遺留下來的問題,山海藍圖接手後,未有遭到供應商起訴的情況。並稱,公司會對供應商和員工負責任。

03

便利店還是一門好生意嗎?

其實,陷入危機的便利店不僅全時一家,近年來,鄰家、131、7-11等便利店都多多少少出現過問題。

據FN商業統計:

2017年僅無人便利就有近百起的融資事件,然而到2018年倒閉的公司已超過96%;

2018年1月,猩便利首家智能便利店關閉,從此深陷裁員、倒閉風波;

2018年8月,鄰家便利店的168家門店全部倒閉;

2018年9月,131便利店的30多家門店全部倒閉

從2018年下半年開始,京東便利店不斷爆出倒閉的消息;

阿里的天貓小店一直不溫不火,不過受2020年新冠疫情影響,也出現關店潮;

最慘的當屬激進的蘇寧集團,2019年宣稱要開15000家蘇寧小店,目前倒閉數字怕也驚人;

大壯,公眾號:FN商業開出500家門店的全時死了!百億資本催生的便利店倒閉潮還沒結束

新興的便利店品牌先後倒下,名聲赫赫的便利店巨頭們日子也不好過。2019年,便利店巨頭7-11母公司傳出了將關閉或搬遷近1000家便利店、裁員約3000人的消息。

那便利店究竟算不算一門好生意呢?

首先,不可否認,便利店是一種好的商業模式。

在選址上,便利店一般都選消費潛力大的寫字樓、住宅區域等;而在選品上,食品、酒水、日化……便利店基本能滿足人們日常生活的需要,且選品質量相對還是優於傳統的小賣部。

但問題在於,在資本燒錢、跑馬圈地的催化下,門店的擴張速度似乎比門店的賺錢水平更被重視。

從2017年進入新零售風口以來,幾乎所有的本土便利店都走上了品牌的瘋狂擴張道路,似乎誰開的店鋪數越多,誰就能取得成功。

但對於便利店而言,其實更重要的是店鋪自身的賺錢能力。

日本7-11集團執行董事,柒一拾壹(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內田慎治就曾說過:

「北京的7-11平均日銷售額是2.4萬元,這樣的日銷售額是其他便利店品牌的3倍左右。所以我們在北京的250多家店鋪,按照這個銷售額換算相當於其他便利店品牌的750家店鋪。」

而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的便利店報告,中國本土便利店的單店日均銷售額是4936元。

因此從內田慎治透露的信息可以看出,同樣是北京的便利店,7-11一家店的銷售額,就能吊打本土4家便利店的銷售總額。

本土便利店瘋狂擴張後卻沒辦法自己造血,因此一旦資本的輸血,很有可能會陷入無法自理的困境。

其次,便利店模式雖然好,但背後要下的功夫卻很多。

和君諮詢的連鎖經營專家文志宏曾表示:

便利店表面只是銷售展現層,背後對供應鏈、市場規劃、選址、門店運營管理體系和精細化運營管理能力要求極高。所以在規模發展上,不少本地便利店品牌只看到遍地7-11,卻不具備店面複製的基本能力,很容易走向末路。

以全時便利店為例。全時走的重資產模式,公司總裁張雲根曾經表示,全時目標是做中國目前唯一的超重資產模式運營的內資便利店。而重資產運營的意思是,單店投資規模超過150萬元。

而早在2018年,CCFA曾發布的《2018中國便利店報告》就曾顯示:便利店的運營成本在快速上升。其中房租成本上升18%,水電成本上升6.9%,人工成本上升12%。

一邊在重資產模式運營,運營成本不斷增加;一邊卻自身造血能力不佳,缺乏長線經營的能力,本土便利店的弊病可見一斑,

另外,便利店是依靠線下消費場景的零售業,前幾個月的疫情,也對便利店生意造成了重創。

在本次走訪全時便利店時,全時的加盟店、直營店紛紛訴說了近幾個月的銷售慘狀。

「前幾月的單天虧損額在八九百左右,一個月少說也要虧損兩萬多,」加盟店店主小芳說,「最近十天顧客雖然多了一些,但單天的虧損額還是在四五百左右。」

因此,很多便利店或許看似光鮮亮麗,但實際上抗風險能力差,造血能力也不佳,在經營上還存在很大的問題。

或許有人會問:那發生了這麼多事,便利店還算一門好生意嗎?

其實,便利店的行業紅利是一直存在的,只是對於門店而言,想吃這口紅利卻並不容易。

參考資料:

《開出500家門店的全時死了!百億資本催生的便利店倒閉潮還沒結束》,FN商業(ID:FN-24H);

《全時京津門店月底全關?回應:未最終確定 「資金鍊斷裂」傳聞不實》,時間財經(ID:caijingbtime);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_T73CHIBd4Bm1__YXA2v.html




雙匯發展迷局

2021-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