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喬苗兒
「媽媽到底是喜歡我,還是喜歡成績好的我?」
童聲稚嫩,卻似千斤重錘,敲在家長心頭。
古語有「寒窗苦讀十二載」,《小捨得》聚焦的小升初階段是漫長教育「賽道」的中場,雖然不似幼升小「萬事開頭難」,又沒到「決定人生」的高考的緊張程度,這部由張曉波執導,宋佳、佟大為、蔣欣、李佳航領銜主演,張國立特別出演,愛奇藝全網獨播的家庭教育劇開篇就代表孩子向家長犀利設問,在家庭生活的煙火氣和教育學習的硝煙味里勾勒出典型中國家庭的多面。
復觀近年劇集市場,現實題材創作風起雲湧,聚焦普通百姓衣食住行、科教文衛話題的作品最有共鳴。影視作品是社會生活的鏡像,反應時代關注焦點。「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重視教育是國人的文化基因,近年來反映到影視作品層面,從生到育,維度多元,內容豐富。
《小捨得》也是在此背景下孕育而生,相比與同類作品,該劇的超然之處在於,把教育、代際、時代生活放到以「家」為單位的同心圓里,眼觀鼻鼻觀心,總有一兩處切中共情點,品出獨一無二的人生況味與個人體悟。
教育不僅要談「話題」,更要表「理念」
從《小別離》《小歡喜》到《小捨得》,近年來教育題材劇關照的主人公群體由小學到高中,實現了適齡學生群體以及背後家庭的全覆蓋。如果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最難念且被放置於優先考慮滿足位置的「經」,就是「教育經」。
當80、90後高學歷的年輕人進入為人父母的階段,這批成長於良好的教育環境下,「讀書改變命運」的切實受益者更明白良好教育對孩子意味著什麼。學區房、補習班、興趣班、擇校等現實話題成為被年輕父母們記在心頭,掛在嘴邊。《小捨得》中聚焦的南儷(宋佳飾)、田雨嵐(蔣欣飾)兩個有小升初孩子的家庭便是個中典型代表。學校里,班主任老師為了照顧到每個學生的自尊心,用貼紙細心貼好成績單上學生的成績有多暖心,家長們之間暗流涌動的成績、綜合素質較量就有多嚴酷。
不僅如此,劇情開篇,南家家宴的重場戲也令新手父母之外的青年觀眾群體共鳴不小,直言在「窺伺童年」。南儷、田雨嵐同時也是重組家庭的姐妹,孩子年紀相仿,每到家宴,儼然是一次不動聲色的「角斗場」,只不過主要拼的是孩子。老實說,歡歡、子悠兩個十幾歲孩子的才情能力、學識功底足令筆者汗顏,似乎在與之年齡相當的時候,和泥、瘋跑才是童年正確的打開方式。被戳中共鳴點的觀眾則有過相似的經歷,家長似乎比孩子更「人來瘋」,每逢大型聚會都被家長要求展示各項才藝,唱歌跳舞、詩朗誦、秀外語,不一而足。
有了共鳴,通過話題營造焦慮引燃熱度,似乎成了話題劇攻占輿論場的必由之路。《小捨得》沒這麼做,這部劇更注重的是話題之外,教育理念的思辯交鋒。
南儷、田雨嵐兩家儼然是秉承素質教育、應試教育兩種路徑的典型代表,前者家庭雖然孩子成績不甚理想,但是才情滿滿,綜合素養很高;後者家庭教育出了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成績優異、懂事得體,不同的教育成就不一樣的孩子,餘下的判斷討論留給觀眾結合自身實際延伸感悟,留白給了不同的人生況味延展空間。
除此之外,《小捨得》令始終缺席的父親身份在家庭教育話題中有了位置。與既定觀念中的慈父嚴母、虎媽貓爸、甚至父親通常扮演「甩手掌柜」角色不同,夏君山(佟大為飾)、顏鵬(李佳航飾)事實上都在以不同的方式深度參與孩子的教育,不論是學習上的還是生活上的。當女兒考試成績不理想,夏君山第一反應不是責難,而是詢問是否考試難度過大,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顏鵬更像是兒子的兄弟,雖然對孩子學習的事情不甚上心,但能跟兒子一塊面對來自妻子田雨嵐的高壓,也是一種情緒上的舒緩。
從情節到人物,《小捨得》始終都在嘗試向話題之外更深的維度開掘,用更平心靜氣的、甚至是略帶喜劇色彩的方式濃縮不同教育理念影響下的中國家庭圖景。
原生家庭議題不僅要調動「情緒」,更要有「反思」
以家為單位,是教育題材劇通常構建人物關係的手法,《小捨得》在此基礎上,將中生代的家長,放在了普遍又特殊的重組家庭中。從這一層面來說,《小捨得》不再是能喚起家有小升初孩子的家長共鳴,同樣也是一部涉及家庭關係的廣譜話題劇。換句話說,只要觀眾在家庭這個單元里扮演著自己的角色,就能多多少少從劇中人身上看到自己或者親人的影子。
《小捨得》以中生代視角完成了一次傳統家庭父母子女代際之間的雙向觀察。南儷、田雨嵐是重組家庭的姐妹,南儷父親南建龍(張國立飾)在她成年之際與母親離婚,跟田雨嵐的母親重新組成家庭。上一輩的情感糾葛也影響著這對姐妹的關係,劇中用了大量的閃回、細節來交代二人家庭前史,觀眾自然心下明了:兩人之間暗流涌動、彼此較勁可不只是因為「雞娃」這點事。
由此就必須談到影視劇中關於「原生家庭」的討論。原生家庭的環境、父母關係將直接影響一個人的性格。如同劇中,南儷怎麼也想不通為什麼父親會離開優雅似公主的母親,因為在面對儀態外貌處處不如母親的繼母時心下是有不服氣、不理解的情緒的,這種情緒自然也會蔓延至田雨嵐身上。而田雨嵐則看到的是母親在新家小心平衡各方關係的不容易,她向母親發火,「被娘家人婆家人瞧不起」實際上這個火氣更是發給自己的,是內心的自卑導致。
可見,《小捨得》沒有簡單粗暴地落入「原生家庭有罪」的情緒化推論,而是娓娓道來,不疾不徐給每個人的行為動機、性格成因以合理的解釋。暗流涌動的姐妹交鋒之外,能夠看到是不同成長環境下、不同性格的兩個人在試圖彼此靠近和理解,而不僅拘泥於淺顯的、潦草的拼娃、爭寵,讓人物立住的同時,也令現實意義有了深遠的韻味。
《小捨得》用一個家庭、三代人之間的敘事單位向觀眾勾勒出有煙火氣的、熱氣騰騰,有爭辯也又互相扶持的平民家庭生活。如果說還有期許,是希望隨著後續劇情的發展,能在此基礎上重新審視血緣和親情之間的關係,南儷、田雨嵐這對沒有血緣關係的姐妹,如何從針尖對麥芒走向彼此扶持,寄寓家和萬事興的願望之餘,能有波瀾、有反思。
現實題材劇創作,不僅要有「深度」,更要有「廣度」
影視作品應當記錄時代、表現生活,而近年來眾多現實題材劇目的火爆也證明:觀眾需要與現實勾連緊密、能夠激起共鳴的作品;懸浮的、空洞無物製造話題、營造對立的內容也很容易被觀眾識破,難以留聲長久,列席經典。
從單一文本維度來說,《小捨得》另闢蹊徑,把目光對準小升初的學生及其家長群體,將他們需要面對的補習班、考試、家長和老師關係、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協同等方方面面的問題搬上熒幕,用輕鬆、喜劇化的方式消解了話題本身的沉重。以南儷、田雨嵐為代表的女性職場生活,兩家人的家庭相處之道、兩夫妻間的婚姻模式等由點及面,不僅豐富了劇情,還令該劇跳出教育題材劇的範圍,關照到更廣的社會生活,展現了愛奇藝作為內容生產者對於現實觀察的深度和廣度。
從整體創作維度來說,《小捨得》也是愛奇藝在現實題材領域不斷創新求變,尋找與年輕觀眾對話的又一次成功嘗試。在此之前,愛奇藝推出了《二十不惑》《我是餘歡水》《流金歲月》《大山大河2》《山海情》等不同維度觀照現實生活的作品,播出後均取得了良好的市場反饋。說明在同理心的作用下,年輕的用戶們渴望能夠鏡鑒自身、找到共鳴的現實題材劇目,以此為契機,戲劇和現實互文,從作品中汲取養分滋養現實的生活;以此為話題,與身邊人建立起更親密的關係,在爭鳴、反思中獲得成長和進步。
愛奇藝用連續不斷的高品質現實題材劇目,搭建起用戶和平台、用戶和用戶之間溝通的橋樑,也展現出現實題材寬廣的創作空間,證明只要創作者肯花心思、下苦功,到生活中去,生活就能為戲劇提供優質的故事藍本,還有更寬廣的空間有待開掘。
回到文章的開頭,希望子悠的問題能在《小捨得》收官時得到明確的答覆;而《小捨得》給現實題材打樣的同時也向創作者們設問:現實題材劇的創作,還有什麼樣的維度和視角能夠成就更高質量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