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師何承春:探秘「空間關係與自由度」

2019-11-22     築客HOME

從事設計工作以來一直都有一個想法:儘自己的努力,一生多去感受人類共有的文明。於是隨東方藝術研習營再訪日本,在這美好的楓葉季於學習和體驗中追溯設計的文明……

何承春

大閱藝術設計 創意總監

文明是屬於全人類的,無論東方還是西方文明各有發展軌跡,有共同之處也存在差異。而設計的形成與出發點來源於:在不同時間、不同社會需要、不同人文背景和相同的人類基礎需求——更好地生活在這個星球,在物種淘汰的洪流中保持屬於自己的美麗周期。

佐川美術館

建築與設計特點的形成,有著千絲萬縷的成因,比如許多的建築發展都有相同的經歷那就是宗教觀。不同的宗教觀、不同的地理環境形成不同的人文、導致建築設計結果的差異。

日本慣於學習技法,將「拿來主義」運用的極好,從他們的設計中經常能看到不同時代強國設計的縮影。二戰結束重建的日本與德國及其相似、實用主義則受包浩斯影響,同時,日本設計中也有許多來自中國的哲學:他們提出的結界,我的理解就是空間與空間的過渡和灰色地帶,是室內空間與自然界的緩衝。建築中的迴廊設計、庭院設計這些很有儀式感的部分,類似於中國古典建築中的一進廳二進廳;同時還受到風水學的影響,在開窗開門日照朝向的選擇上與中國有許多相同的地方。

在這個資源貧瘠、土地面積小、地震多發的特殊地理環境中形成自己的獨特建築設計觀點。

高台寺

POLA美術館

趨同之處,亦有不同。從歐洲建城來說,築起城牆是為在城邦國戰爭多發的時代保護城民,而後建立中心廣場,主要用途是日常聚會、宗教活動,最後以廣場為中心建街道、兩側建築。

而在日本卻不大相同,日本的戰爭戰鬥原則上屬於武士階層.,日本的城牆也是為了保護武士的財產而非平民。建城是以房屋為中心的多個集合點形成城市,所以日本先是有微觀的房屋後形成村落形成城市。加上日本一直以來的「自然崇拜」,所以在建築與自然、室內與室外,結界的概念就成為設計師的思考。

表參道

日本設計理念相比歐洲許多具有浪漫情懷的地方更加務實,義大利設計師設計時首先考慮的是詩意生活,接下來才是實用與傳承,而日本明顯對於功能與工藝更加苛求完善。

此次遊學,不想淺顯地停留在設計本身,因此從一開始就更關注建築中形成的空間和人的使用狀態之間的互動關係,挖掘人們背後真正的需求。

給空間自由度,鼓勵人去使用的自由度。設計需要引人思考,建立一種友好的、自由的、不會來打擾你的、鼓勵你去用它的一種氛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_PYdmm4BMH2_cNUg0YR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