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帶您來到烈士王慶平的母校合肥七中,講述他的英雄故事。
這是合肥七中高一10班暑假來臨前的最後一節課。在這節課上,老師沒有教授語文、數學等內容,而是和學生們說起了英雄的事跡。
合肥七中高一10班與其他班級不同的是,它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王慶平班。該班是由合肥警備區政治部、合肥市教育局、共青團合肥市委員會在2006年10月聯合發文命名的,班級門口上的牌子提醒著莘莘學子們,這個班級曾是王慶平烈士當年就讀過的。
1985年9月至1987年9月,王慶平就讀於合肥市第七中學車工專業,任班級副班長。為了紀念曾在七中生活學習過的王慶平烈士,學習和宣揚他的先進事跡,除了「王慶平班」,合肥七中還在校園內樹立了王慶平雕像。
此外,學校要求每年高一新生入學都要參觀校史館,同時學期開始、結束時,老師也都會給學生們上課,把王慶平的精神向外傳播,教育和影響更多的青年為祖國的富強、人民的幸福做出更大的貢獻。也就有了我們節目開頭出現的那一幕。
一個人,溫暖了一座城。王慶平捨己救人的行為,不僅感動了上海人民,也深深感動著他的家鄉親人。時隔多年,家鄉人民沒有忘記他,在合肥市慶平希望學校,校方專門新建了王慶平烈士事跡陳列館,在這裡收藏了很多王慶平生前的物件。
人人都是一支筆,天天都在寫人生;人生處處是考場,事事都要交好卷。1991年夏天,上海青浦地區突發洪災,王慶平率領通信保障分隊冒雨出征。深夜雨驟風狂,指揮部有線通信突然中斷。王慶平飛奔下樓,因為雨天地滑一腳踩空,「嘭」地一聲,他的胸部重重地撞上樓梯護欄。癱坐在地上,王慶平半晌都爬不起來。
「再吃一口吧」!就在他犧牲的那天中午,王慶平忙完事準備吃飯,發現送來的盒飯只有一份了。這時,正好一名出公差的戰士回來,他就悄悄走開了。
開追悼會那天,陳指導員盛了滿滿一碗飯,對著王慶平犧牲的方向,大聲哭著說:「副教導員,你再吃一口吧,你可是餓著肚子走的啊!」在場的官兵都忍不住失聲痛哭。
既要享受生活,更要創造生活;既要追求幸福,更要播撒幸福。2005年2月21日,王慶平正在連隊檢查工作,手機響了。「樂樂,爸爸答應你,一定把彈殼帶回來,還要給你講故事!」關上手機,王慶平笑眯眯地說道:「兒子知道我要去打靶,找我要彈殼呢。」第二天,從血跡斑斑的迷彩服口袋裡,醫生掏出2枚帶血的子彈殼……
為了掩護年輕戰友,他用35歲的生命做出了一位共產黨員的無悔選擇。每一個已經離開這個世界的人,都會給身邊的人留下一些東西,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王慶平給這個世界留下什麼,沒有一個詞比「溫暖」更合適。
透過朦朧淚眼,我們依稀看見,他輕輕迴轉過身——笑容依然燦爛,那是陽光在他心底盛開。
王慶平捨己救人的壯舉,發生在手榴彈引爆的瞬間。當他用生命叩響人生樂章中最後一個愛的音符時,人們在追憶中發現,英雄生前無數鮮為人知的故事,都閃爍著奪目的道德光輝。
忠心愛黨、赤心愛民、真心愛兵、一心奉獻――王慶平用愛點燃青春的烈焰,為我們這個時代樹起一座道德的豐碑!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