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上的文物看山西,一點兒不假。每一次進入山西,都會對所到之處以及周邊的古建築感興趣,於是,不會放過一磚一瓦。天鎮的慈雲寺聽說有千年的歷史了,自然要去探個究竟。一進門,一位老者告訴我,慈雲寺原來叫法華寺,其氣勢軒昂,布局嚴謹,被古人譽為「關北巨剎」,也是文保單位。
老者介紹說,慈雲寺創建於唐代,民間有的說是建於漢代,因無實證,無法考證其具體建設年代。從史料上查,原存於寺內遼開泰八年(1019年)的無垢凈光舍利塔,證實了遼代寺宇曾進行擴建,且巳頗具規模。我感興趣的是這座寺院的建築中的鐘鼓樓的制式。
現存的大木構件上可以找出遼代木作遺物,如釋迦殿和毗盧殿的檐柱、額枋及一部分梁栿等構件明顯地保留了當時的建築形制特點。從遼代至明代,幾百年風風雨雨,慈雲寺歷經時代變遷和戰火劫難衰敗。在當地民間流傳有「大廟蓋成小廟廟,鐘鼓樓蓋成草帽帽」之傳說。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和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曾屢次修葺,成為現存的一組完整的古代寺廟建築群。解放以後,慈雲寺得到了保護和修繕,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入了山門,第一重院落為天王殿,殿前東西兩側有鐘樓、鼓樓相互對稱,為圓形穹廬頂,頂下有兩層。下層周設廊柱8根,磚砌成室,上層敞亮,周有圍欄,圍欄磨得光滑亮潔。木紋清晰可見,整個結構有少數民族的文化特點,這樣的制式為國內罕見,是山西省現存元、明兩代鐘鼓樓中僅有的一例。
整座寺院坐北朝南,布局為四重大殿排列在中軸線上,兩側配置小殿,依次為金剛殿、天王殿,釋迦殿,毗盧殿。禪堂,經堂、祖師堂等。整個建築群高低錯落,規整對稱。
慈雲寺為佛教禪門七宗之一的臨濟宗所據。早在明清兩代,寺院廣結善緣,聚眾說法,影響甚大,並供朝禮五台山的蒙、回,漢等民族的僧尼,居士歇腳飲居,故又稱十方叢林。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和碩慶親王請朝廷頒發全部大藏經於慈雲寺。自此,慈雲寺名氣上升,香火愈盛,是慈雲寺的極盛時期。為慈雲寺四大殿頂部的屋脊,全部是精緻的磚雕和琉璃浮雕,兩側裝飾有花樣繁多,斗姿爭艷的花卉圖案和色彩絢麗,造型奇特的五色龍。頂部立有眾多的人物和各種走獸的彩色塑像,形象逼真,生機勃勃,在日光下更是金光四射,熠熠生輝,是明代琉璃的藝術珍品。
鐘鼓樓是慈雲寺最具特色古建築之一,據寺院碑刻記載,明宣德五年重建。其建築結構獨具匠心,形式為八角攢尖和圓錐形頂的結合體。這種建築形式最早在唐代明器中已有發現。宋《營造法式》中所載「亭榭斗尖」,是類似傘架的結構。這種做法在清代皇家園林和南方園林較為常見,一般八角圓形多用於亭榭。在中國所有的傳統鐘鼓樓中都是方形亭式,而慈雲寺的鐘鼓樓為八角圓形,形制極為罕見。它們重建於明代,由八根重檐金柱和八根檐柱組成,頂作蒼穹式,上置圓形寶頂,加之梁枋斗拱等承重結構作屋檐外伸,在美學和結構上它擁有一種獨特的風格。與具有「關北巨剎」之稱的慈雲寺相依相襯。為中國古代建築傑出代表形式之一。
鐘鼓樓是中國古代用以司時的公共性樓閣建築,鍾和鼓原本都是古代樂器,以後才用於報時之用。同樣在歷代佛教寺院中都有設置。中國古代鐘鼓樓起源於漢代。
多少年來,晨鼓暮鍾,尤其是釋迦殿的壁畫,照原樣重新彩繪一新,都值得特別一品。
一代代一朝朝更替著,天鎮長城腳下,歷史再一次的迴響著天明擊鼓催人起、入夜鳴鐘催人息的晨鼓暮鐘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