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記者進百村|船山區仁里鎮桃李村:桃李為媒 村民吃上「旅遊飯」

2020-11-05   遂寧新聞網

原標題:百名記者進百村|船山區仁里鎮桃李村:桃李為媒 村民吃上「旅遊飯」

村名片

船山區仁里鎮桃李村位於遂寧城區東郊,距離仁里場鎮7公里,轄區共有15個村民小組,現有人口576戶1589人,其中貧困戶 82戶 208人,耕地面積1860畝,林地面積1226畝。

近年來,桃李村依託產業優勢和地理優勢,通過鼓勵個人種植和招引業主入駐等方式,大力發展水果種植產業,激活鄉村旅遊資源,實現特色產業與旅遊有效融合。2019年,桃李村成功實現整村脫貧。

大事記

2014年,原羅家橋村、銀杏溝村被評定為省級貧困村。

2016年,羅家橋村舉辦首屆桃花旅遊節。

2018年,銀杏溝村引進業主,成立鑫合種植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400餘畝,發展特色水果產業。

2019年,在村建制調整中,銀杏溝村、羅家橋村整村合併成桃李村。

2019年,桃李村順利通過市、區脫貧驗收,整村退出貧困村序列。

2020年,遂寧傳媒集團、船山區工商聯「直播帶貨·以購助扶」主題黨日暨「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活動在桃李村舉行。

如今的桃李村,溝渠通暢、路網遍布、產業興旺,展現出一幅欣欣向榮的新農村畫卷。李四海攝

脫貧致富經

10月21日,經過秋雨的洗禮,船山區仁里鎮桃李村的空氣格外清新,農家房舍錯落有致,漫山遍野的桃樹、李樹長勢喜人,全村到處一派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景象。

近年來,桃李村著力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人居環境改造,越來越多的貧困群眾住上了好房子、過上了好日子。

發展「花果經濟」

村民家門口吃上「旅遊飯」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桃李村(原羅家橋村)便自發大面積栽種桃樹。但相對單一的產業和所處較為閉塞的環境,貧困成為桃李村多年甩不掉的尾巴。

桃李村如何脫貧摘帽?近年來,船山區為該村選定了發展花果經濟和鄉村旅遊之路,依靠旅遊精準扶貧項目開發,引進優質桃樹品種,全村現有桃樹600餘畝。2016年3月,船山區首屆桃花節在桃李村熱鬧開場,前後一個多月時間,吸引了5萬餘名遊客進村。經統計,此次旅遊節全村村民共收入50萬餘元。

「家門口的旅遊飯確實有賺頭!」以漫山的果樹為依託發展鄉村旅遊,村民梁雁平嘗到了甜頭。

梁雁平是桃李村11組村民,也是一名建檔立卡貧困戶,一家三口靠種地維持生活。梁雁平的父親身患多種疾病,需要長期治療,讓這個家庭更是雪上加霜。針對梁雁平一家的情況,幫扶聯繫單位和村兩委先後為他家送去免費的果樹苗和肥料,幫助其發展水果產業。同時為他及家人積極爭取公益性崗位和低保等扶貧政策,讓不甘貧困的梁雁平通過自己的雙手勤勞致富。

「有了這一片果林,一家人的生活也越來越好了。」如今,梁雁平一家共種植6畝桃樹、枇杷樹,2畝蔬菜,一年下來收入能夠達到5-6萬元,其父親的醫療費用也享受了健康扶貧政策,看病拿藥有保障。2016年,梁雁平一家順利脫貧摘帽。

今年,桃李村鄉村游再升級,不僅拓寬了狹窄的進村公路,還建起了旅遊公廁,新增了有200多個車位的生態停車場,修建了觀賞步道,旅遊接待能力全面提升。同時,村裡還新發展了15家農家樂和20家小吃鋪面,讓村民在家門口就有穩定收入。

建設產業基地

集體村民實現「雙增收」

桃李村不僅鼓勵村民積極發展水果種植業,還通過招引返鄉創業者成立種植專業合作社等方式,建立產業基地,解決當地貧困戶、失業者等人員務工難問題。

姚新兵是鑫合種植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當兵退伍的他,在國家政策的號召下,來到桃李村(原銀杏溝村)進行果樹種植,打造現代農業觀光園。

在姚新兵的努力和黨委政府的幫助下,合作社共流轉土地400餘畝,於2018年7月入駐開工建設。據悉,該村現代農業觀光園由四川省農科院專家團隊規劃設計,堅持主業突出、集中連片、組團發展,提高園區優勢特色農業的發展規模、檔次和效益,傾力打造現代農業集中連片的田園風光,形成「四季有花、四季有果」優勢特色農業觀光園,推進鄉村旅遊業提檔升級,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水平。截至目前,合作社先後栽種桃子、梨、櫻桃等各類水果16種,解決了桃李村50多人就業問題,人均年收入可達18000元左右,有效帶動了村民脫貧致富。

「目前,我們的產業已基本成形,明年將初見成效。我們將在仁里鎮黨委政府的帶領下搞好生產經營,為當地村民脫貧致富作出應有的貢獻。」姚新兵說。

近年來,桃李村大力發展水果種植產業,壯大集體經濟並助農增收。2019年,全村集體經濟收入為53115.4元,帶動1589名群眾實現增收。同時,依託產業優勢和地理優勢,激活鄉村旅遊資源,實現特色產業與旅遊有效融合,每年旅遊創收達20萬元以上。截至2019年底,桃李村達到「一低五有」退出標準,成功退出貧困村序列。

「如今,桃李村已有桃樹600餘畝、枇杷樹200餘畝、李子樹100餘畝、柚子樹50餘畝,確保四季有果可摘。」船山區仁里鎮桃李村(原羅家橋村)第一書記張建國說,水果產業的發展不僅壯大了村集體經濟,還讓貧困勞動力實現了就業,達到「雙增收」的效果。

幾年來,在發展壯大產業的同時,桃李村基礎設施建設也在同步推進,新修道路12.64公里,新建石河堰3口,整治渠道6.5公里。

如今的桃李村,溝渠通暢、路網遍布、產業興旺,展現出一幅欣欣向榮的新農村畫卷。

百姓幸福事

水果專業合作社:讓村民真正得實惠

「農閒時到果林打工,每年還可參與分紅。」10月21日,在船山區仁里鎮桃李村新建的果園裡,趙思英等幾名村民正忙著進行剪枝、鋤草等後期管理工作。說起現在的生活,趙思英滿臉笑容。

眼前的這片果園,是桃李村雲靈水果農民專業合作社2017年利用爭取到的30萬元產業扶貧資金建立起來的。果園流轉土地72畝,主要栽種胭脂脆桃、加州紅桃和鳳凰李、清脆李,已於2019年初掛果。「到2022年,果園將進入5年盛產期,效益能達到15萬元左右,有效助推村民增收和村集體經濟收入增長。」雲靈水果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劉祖家說。

「近兩年,果園長期有20名村民在基地務工,合作社每年支付的土地流轉金和村民務工支出在7萬元以上。」劉祖家表示,果園通過股權量化的方式讓村民參與分紅,確保村民穩步增收。

記者了解到,果園建立之初,村裡30戶村民以每家1萬元的產業扶貧資金入股,其中22戶為貧困村民,成為雲靈水果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會員參與年底分紅,基地務工也優先考慮貧困戶。

「每年合作社將30萬元扶貧產業基金的6%用於會員保底分紅,果園掛果見效益後,40%的收入用於產業分紅,確保村民和會員得到實惠。」劉祖家說,通過發展產業,建立好利益聯結機制,確保村民得到了真正實惠。

不僅如此,通過雲靈水果農民專業合作社牽頭,引進新的優質水果品種開展技術培訓,對當地水果產業發展也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扶貧人物誌

脫貧戶劉宗平:小桃子敲開「致富門」

10月21日,在船山區仁里鎮桃李村的各大果園裡,隨處可見村民們修剪樹枝的忙碌身影。

「剪去病蟲枝、徒長枝,既可以減少病蟲害,也可把樹體控制在預定範圍內,保持樹冠不蔭蔽,以利通風透光,使盛果期延長……」在桃李村村民劉宗平的桃樹基地,夫妻倆正忙著修剪桃樹樹枝,確保來年能有好的收成。

劉宗平在桃樹基地修剪樹枝。李四海攝

記者了解到,2014年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劉宗平種植桃樹已有20餘年,雖然經驗豐富,可是缺技術、桃樹品種單一,收入不盡如人意。

近年來,桃李村村兩委抓住發展機遇,確定了產業興村、產業強村的發展思路,大力引導村民,尤其是貧困戶發展水果產業和鄉村旅遊業。於是,在幫扶部門和村兩委的幫助下、在合作社的帶動下,劉宗平不斷淘汰老桃樹,豐富水果品種,擴大種植面積,水果基地面積達到7畝多,種植了枇杷、胭脂脆桃、加州紅桃、水蜜桃、皮球桃、黃桃等十幾個品種,採摘期從5月可持續到7月。

劉宗平算了一筆帳:「今年,僅銷售水果就有3萬餘元收入,另外我們還發展了蜜蜂、生豬、雞鴨等養殖業,加上土地流轉租金,一年算下來,我們家有5萬多元收入。除去開支,家裡每年還能有2萬元存款。」2016年,劉宗平一家如期脫貧「摘帽」。

心中懷著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劉宗平夫妻倆早已忘卻了勞作的辛勞。貧窮不可怕,可怕的是有「坐、等、靠、要」思想。劉宗平一家正是用勤勞的雙手種出了他們的脫貧致富果、生活小康花。

人物訪談

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來抓

——訪仁里鎮黨委書記焦和平

船山區仁里鎮石馬村、桃李村、倒碑埡村等3個省級貧困村退出貧困村序列後,仁里鎮將如何進一步鞏固脫貧成果?日前,記者採訪了船山區仁里鎮黨委書記焦和平。

「我們將脫貧攻堅工作放在首要位置,整合鎮村幹部、幫扶單位、幫扶責任人力量,對照『一超兩不愁三保障』標準狠抓落實,加速攻堅克難。」據焦和平介紹,在脫貧攻堅工作中,仁里鎮夯實基礎抓重點,著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水泥路通村到戶;各貧困村山塘、溝渠、泵站、涵閘得到了新修、維修、加固,農田水利設施進一步完善,較大改善了群眾生產生活條件。

壯大產業是農村經濟發展、村民增收的關鍵。據焦和平介紹,仁里鎮加大產業扶貧力度,形成村有產業、戶有項目、人人有收入的特色扶貧新格局。僅在2019年就為全鎮225戶貧困戶辦理小額信貸762.4萬元;由合作社入股企業,吸納100餘人次貧困人員就業;聘用27名貧困人口進入輔助性、公益性崗位;全年全鎮累積為508戶貧困戶申請到戶資金產業獎補,獎補金額100萬元。通過旅遊扶貧,帶動貧困戶70餘戶就業,實現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農旅結合等居家就業,開創了仁里鎮產業扶貧的地域特色。

當前,仁里鎮更把脫貧迎省考、全面高質量脫貧作為頭等大事,建立了以黨委書記為組長的高質量脫貧攻堅專班負責制,落實「駐村領導+支部書記」的片區責任,「駐村幹部+幫扶幹部」的網格責任,「行業分管領導+中層站所長」的問題銷號責任,不折不扣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為下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下堅實基礎。

來源:全媒體記者 梁惠 梁界波

編輯: 孫 各 張霽雯

責編:林 敏

審核:冉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