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母親河 建設幸福河」「烏金之城」轉型記

2019-11-18     新甘肅客戶端

藍天碧水,綠樹掩映下的烏海。(烏海市委宣傳部供圖)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金鑫 范海瑞

總有一顆明珠在黃河畔閃亮

沙漠綠洲無限風光

總有無數烏金在高原上蘊藏

塞外煤城富饒興旺

……

一首《水墨烏海》,不僅唱出了烏海的形,也唱出了對烏海的情。

沙漠綠洲?塞外煤城?……這究竟是黃河岸邊的怎樣一座城市?11月12日,甘肅日報社、甘肅新媒體集團「守護母親河 建設幸福河」沿黃跨省採訪組從蘭州出發,一路向北,追尋這座「烏金之城」。

地處烏蘭布和、庫布齊兩大沙漠和毛烏素沙地交匯處的烏海,因煤而興,是黃河進入內蒙古自治區的第一站。

作為一座西部乾旱缺水地區的資源型城市,烏海市年降水量160毫米,但蒸發量卻高達3200多毫米。狂風席捲、沙丘洶湧、寸草難覓、飛鳥無蹤,便是烏海之前的真實寫照。

在這裡,水資源的寶貴,不言自明;在這裡,人們的對綠色的嚮往,不言而喻。

多年來,奔流不息的母親河滋養著烏海人民。多年來,烏海人民在治沙節水保護母親河、高質量發展有效利用母親河等方面,付出了艱辛的努力。

這裡有「綠進沙退」的奇蹟

烏蘭布和沙漠每年都向烏海移動,狂風席捲起漫天風沙,10米之內不見人。每遇大風,沙塵瀰漫,滾滾流沙從白獨貴灣越過甘德爾山,長驅直入鄂爾多斯高原。

在烏海,阻擋風沙侵襲的前沿要地,正在甘德爾山腳下的白獨貴灣。

烏海市甘德爾山腳下的綠化工程。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金鑫

從烏海市區出發,半個多小時的車程便到甘德爾山腳下。山頂,成吉思汗巨型雕像巍然矗立、遙望烏海;山下,成片的樹木花草雖已失去夏天的鬱鬱蔥蔥,但依然生機盎然,與蔚藍的天空、巍峨的山體、寬廣的黃河融為一體。

據烏海市治沙站相關負責人介紹,甘德爾山生態文明景區綠化工程是烏海林業生態建設重點工程之一,設計治理面積2萬畝,於2005年8月啟動,一期、二期治理工程已分別於2008年和2012年建設完成。目前,景區綠化工程已基本結束,造林總面積近9000畝。

「最大的亮點在於,這一片林利用了簡易植被毯實現的綠化。用這一技術,可以每平方米比普通植被毯節約3/4費用,成本每平方米只需7元。」該負責人表示。

從過去的黃沙漫漫,到現在的滿目青翠;從過去種植沙棗樹、刺槐等幾種樹,到現在種植樟子松、雲杉、檜柏等幾十個樹種;從過去的「沙進人退」到現在的「綠進沙退」……甘德爾山生態文明景區的綠化進程,正是烏海大力開展防沙治沙工作的集中寫照。

「在烏海,種活一棵樹不容易,最大的難題就是水。」烏海市水務局副局長鄭永軍告訴記者。

為科學用水,確保樹木成活,從2009年開始烏海全面鋪設節水灌溉系統,堅持水利設施建設到哪,植樹造林推進到哪。

「無論是山上還是路旁,公園還是廣場,碗口粗的樹根部都有滴管。」鄭永軍說,「我們還引進反衝洗過濾技術和設備,通過二級提水,利用黃河水實現高效節水灌溉。」

成果咋樣?一組數據足以證明:據多年測定,滴灌造林年均成活率和保存率達到90%和80%以上,與漫灌相比每畝林地一次灌水量由60噸降至12噸,節約用水80%。

三分造林,七分管護。

為確保造林的成活率和保有率,烏海堅持造林與養護並舉,嚴格落實管護承包責任制,明確養護管理標準,切實保障養護資金投入,確保責任到人、標準嚴明、獎罰分明。

同時,確立了「堅持全社會辦林業、全民搞綠化」的方針,全市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幹部職工、城鄉居民自發地參與綠化行動。

「十二五」期間,烏海用於造林綠化的資金達40多億元,年均投入綠化資金近10億元,占同期財政總支出的12%。

1976年建市初期,烏海森林覆蓋率僅為0.38%,如今已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3%,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9.9平方米,並取得了全國綠化模範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生態文明城市等驕人的「綠色成績」,為我國乾旱荒漠地區的防沙治沙提供了成功示範。

在烏海採訪期間,採訪團切身感受到了滿城盈綠、萬頃碧波、沙水共生絕色美景,真正感受到了當地人民治沙植綠的艱辛和收穫後的自豪。

這裡有「長河落日」的奇觀

烏海市「長河落日」的絕美奇觀。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金鑫

初冬時節,傍晚時分,站在烏海黃河特大橋的岸邊向西眺望,一輪圓圓的紅日在浩浩奔流的黃河與烏蘭布和沙漠的映襯下,顯得格外美麗迷人。

從「大漠孤煙直」的蒼涼到「長河落日圓」的靜謐,烏海,這座資源枯竭型的城市,到底有過怎樣的經歷?

這兩個圖景,前者代表了傳統的工礦城市的遺痕,而後者則代表了新時代烏海轉型高質量發展的自然依託。

一切的一切的,都離不開黃河。與同樣地處西北地區的其它城市相比,黃河所能夠帶給烏海轉型高質量發展的資源保障,是其它很多城市所不具備的。

在今天對烏海這座城市景象的表達中,烏海湖可謂是最值得驕傲的地方。而烏海湖的形成,得益於黃河海勃灣水利樞紐工程建設。

烏海市黃河海勃灣水利樞紐工程。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金鑫

2014年8月,國家重點建設項目——黃河海勃灣水利樞紐工程主體竣工運行,它是830多公里黃河內蒙古段惟一一座調節控制性工程。

「黃河海勃灣水利樞紐工程不僅在防凌、發電等綜合利用方面發揮作用,而且將黃河內蒙古段的防洪標準由5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庫區周圍的沙漠邊緣大面積種植林草植被,一定程度控制了烏蘭布和沙漠南侵,減少了進入黃河的泥沙量,」黃河海勃灣水利樞紐管理局防汛調節與安全生產處副處長王海華說,最重要的就是隨著工程蓄水,在烏海城市之中形成了118平方公里的烏海湖,她承載著烏海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期盼。

藉助烏海湖形成的機遇,烏海加水生態文明建設力度,規劃建設了集防洪排澇、蓄滯洪水、河湖景觀為一體的城市水系。同時,黃河烏海段形成了總面積6.5萬畝的濕地,每年冬春時節,在烏海湖和龍游灣國家濕地公園,有近百種10萬餘只南飛北還的候鳥在那裡棲息、繁衍,場面十分壯觀。

為養護黃河水生生物資源,烏海在每年5月1號至7月31號對黃河烏海段進行全面禁漁。並從2007年開始,每年都會在黃河烏海段開展增殖放流活動,12年間,已累計投放各類魚種達1057萬尾。

該市相關部門還到全國各地推介烏海,並與多個省區市簽訂了相關協議,並藉助舉辦環烏海湖國際馬拉松賽、烏海湖國際帆板大賽等大型國際國內賽事提升城市知名度。

目前,烏海湖休閒度假旅遊區已入選國家水利風景區和國家4A級旅遊景區名單。如今的烏海湖,知名度越來越高,不僅是當地市民休閒好去處,也吸引了越來越多中外遊客。來「沙漠看海」、觀「長河落日」,更是這裡的金字招牌。

烏海市周邊形成的「沙海共生」景觀。(烏海市委宣傳部供圖)

在烏海湖旅遊的帶動下,近年來烏海旅遊業收入年增長在20%左右。今年上半年,全市接待國內過夜遊客達到116.91萬人,同比增長25.56%,實現收入22.12億元,同比增長28.08%。受益於文化旅遊產業發展帶動,該市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已達到41.1%。

在一組組數據的背後,我們仿佛看到了一個獨具特色、正當年輕的新型旅遊城市,正在向我們一步一步走來……

走過烏海,我們的耳畔又響起那首《水墨烏海》:

總有一顆明珠在黃河畔閃亮

沙漠綠洲無限風光

總有無數烏金在高原上蘊藏

塞外煤城富饒興旺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_9AEg24BMH2_cNUgLyX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