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這個詞中文英文(wise)都有,而且定義都是模糊的,似乎一直都沒有人能說清楚智慧到底是什麼。
相比之下,智慧類似詞的定義就明確多了,例如智商、情商。
智商的意思,從我們智商測試裡面的題目就可以知道,就是大腦的邏輯推理能力、模式識別能力、短期記憶等,非常直觀的大腦能力。
情商則是一個人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包括遇到挫折還能保持樂觀的能力。
於是有人說智慧=智商+情商。
但這樣理解顯然也是不夠準確的,智商和情商只是表達了人們認識世界的2個方面。
如果真的要用智商、情商這些「商」來代表智慧,那還會出現很多「商」例如財商、逆商、動商等等。
我們很難羅列所有「商」,所以用「商」無法準確定義智慧。
而加拿大、德國、荷蘭的四位科學家聯合寫了一篇文章,終於為智慧賦予了一個易用易懂而又可以考量的定義,這篇文章的標題叫《面對日常挑戰的明智推理》。
四位科學認為智慧就是「面對日常挑戰的明智推理」(Wise reasoning)。
首先看看,這裡的日常挑戰是什麼。
這裡說的日常挑戰,並不是指我們生活中遇到的所有問題,而是那些無法直接判斷得到一個固定明確結果的問題。
假設你不會開車,第一次坐上駕駛座卻要把車開動起來,面對這個挑戰,你需要的是車輛和駕駛知識,而不是智慧。
而當你學會了駕駛,車在路上,前面有人在過馬路,你可以選擇減速,或者停車,兩個選擇都可行,那到底選擇哪一個?這時候需要的就是智慧。
簡單來說,「智慧」針對的「日常挑戰」,是那些表面上多個選項,且每個選項都可行的挑戰。而知識,則沒有選項,是一個固定的認識。
這些日常挑戰很多很多,例如兩件喜歡的衣服一件貴一件便宜,你要買哪件?新年大家都在群里發紅包,你要不要發?工作累了要不要休息一下?等等很多。
那什麼是「明智推理」呢?
明智推理,就是指我們遇到那些可以選擇的日常挑戰的時候,我們的整個思考和推理過程。
例如當你考慮兩件衣服你要買哪件的時候,你可能需要比較兩件衣服的顏色、風格、常用性、質量等多個條件;然後衡量這些條件後,思考你選擇其中意一件會有什麼結果;最後想想自己到底願意妥協哪些條件,最終選擇其中一件衣服。
這個過程,三個思考方向,正好就是科學家說的衡量智慧的三個標準。
(1)儘可能多思考決策的影響條件。正如挑衣服的時候,考慮顏色、風格、是否合身、常用性、質量、還有自己有沒有帶夠錢等多個條件。
(2)同時考慮多個立場或可能性。菲茨傑拉德也曾經說過,世界上第一流的智慧,就是可以同時接受兩種相互矛盾的知識,還可以正常行事。同時思考的立場越多,也越有智慧。
(3)善於自我反省,承認自己的能力有限。因為這樣,人才能吸收更多新的知識和智慧,在提高自己智慧之中形成良性循環。
從上面三點可以看看出,「智慧」跟絕對的「對」或「錯」無關,從哲學的角度,甚至可以說根本沒有絕對的對錯,判斷是否有智慧在於思考的方式。
從智慧的定義和標準來看,研究人員認為,智慧對人的價值,比單純的智商、情商都要大。
它直接影響了我們的正常行事,甚至可以說智慧就在人類的每個正常行事之中。
從上面三個衡量標準來看,是什麼導致人跟人之間智慧的差距呢?
研究人員找來176個受試者,做了一個心理學測試。
讓所有受試者,連續九天,每天寫下自己面對有多種選擇時,自己的思考記錄。
研究人員對這些記錄進行分析,以上面三個方面為標準來衡量其中的智慧。
最終無論是性別、教育程度、職業,對智慧的影響都很小,而影響智慧的最重要因素是年齡。
這個結果,讓人挺費解,難道我們無論如何都無法直接提高自己的智慧,只能隨著年齡越大智慧越高嗎?
實際上,這是一個很多人的統計結果,對於單個人來說,「年齡越大越有智慧」代表的就是經驗和思考的積累。
也就是說,只有更多的知識和思考,才能讓自己更有智慧。
知道智慧的定義,對我們自身來說價值相當大。
智慧有了明確的定義,智慧不再模稜兩可,「智慧」這個詞,就不會被濫用。不會因為我們做了一件事就被扣上「沒有智慧」的帽子,看到別人評價愚蠢和智慧的時候,就有了標準。
同時也讓我們對提高智慧,有了明確的努力方向。
參考文獻:
01.《Wise Reasoning in the Face of Everyday Life Challenges》
Grossmann, I., Gerlach, T. M., Denissen, J. J. A. 2016
02.《智慧的本質是什麼?》黃元章
03.《關於智慧的有趣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