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安全「首倡者」周鴻禕:新基建需要同步建設安全基建

2020-06-23   360安全衛士

原標題:新基建安全「首倡者」周鴻禕:新基建需要同步建設安全基建

風險與紅利向來共生共存。

2020 年伊始的一場疫情以及接踵而至的黑天鵝事件,成為推動國家大力倡導新基建、加速國家數字化轉型的「滾石」,得益於政策紅利及巨頭加碼的雙重保障,新基建「乘快車」頻發利好。

但這劑「強心針」背後複雜的網絡場景及風險亦成為不定時炸彈,隨時可能摧毀在建的「通天塔」,無疑,網絡安全體系建設已被時代賦予了全新意義。

6月23日,經政府批准,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科學技術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 、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和天津市人民政府共同舉辦的第四屆世界智能大會(WIC)召開。

在雲開幕式暨主題峰會上,360董事長兼CEO周鴻禕發表主旨演講指出:網絡安全已從數字化的附庸產業轉為新基建的基石產業,因此,要把網絡安全當作新基建的「基建」,建設好安全基礎設施。

/360董事長兼CEO 周鴻禕/

數字孿生「地基」之上

安全是「底座」

從概念變成現象級熱詞,新基建自帶流量。

除了拉動短期投資,新基建的核心在於數字化,5G、大數據、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將加速推動國家從信息化階段走向數字化階段。

數字化在解構舊世界,同時也在建立新的數字孿生世界。進入全面數字化,有三大特徵,即軟體定義世界,萬物皆可互聯,數據驅動一切。

同樣,數字化也將帶來前所未有的安全風險和挑戰,涉及工業生產、金融、能源、醫療,甚至國家和社會的治理,安全基礎不牢,新基建和數字化就無法運轉,甚至會崩塌。

從這個意義上說,新基建是構建數字孿生世界大廈的「地基」,而安全是「底座」。周鴻禕將新基建面臨的「大安全」挑戰概括成「七個大」,分別是:

  • 戰場大 :漏洞無處不在,一切皆可攻擊,未來網絡攻擊能夠貫穿到各個場景,不分國家、企業和個人,所有的領域都將面臨來自網絡世界的攻擊;
  • 對手大 : 玩家升級,網絡攻擊方從「白開心」「純小偷」躍升至網絡犯罪組織、網絡恐怖主義和國家級黑客組織這樣的「大玩家」,其組織化程度和技術實力之高相當於「正規軍」;
  • 目標大 :攻擊意圖更具野心,從伊朗核設施遭受「震網」病毒攻擊,到希拉蕊郵件門事件,再到委內瑞拉電站遭網絡攻擊陷入崩潰,這些攻擊事件主要瞄準企業重要資產、國家關鍵基礎設施、重要政府部門,達到中斷工業生產,癱瘓電力、交通、能源等關鍵基礎設施,顛覆政權,甚至影響戰局的目的。未來數字基建必然成為「靶心」,一旦被攻擊影響巨大;
  • 布局大 :敵已在我,針對重要目標的攻擊往往經過周密準備和複雜的策略,進行長期潛伏、持續滲透。為達目的,在產品中預製後門、利用供應鏈發起攻擊都已經是「常規操作」。禦敵人於國門之外已經很難做到,必須假設敵已在我。
  • 手法大 :無所不用其極,後門、APT攻擊、0Day漏洞利用、定製化惡意代碼,以及社會工程學等攻擊手法越來越高級化和多樣化,暗戰越來越多,傳統的單點檢測、碎片化的防護方案越來越無能為力;
  • 代價大 :損失重大,據埃森哲估算,2019 年全球因網絡攻擊造成的經濟損失約 2.5 萬億 美元,是 2018 年的 1.6 倍;到 2025 年,預計達到 5.2 萬億美元。Gartner 數據也顯示 2019 年 66%的企業遭到黑客攻擊,54%企業至少被黑客攻擊一次或多次。當外部威脅與內部脆弱性疊加共振,一次網絡攻擊即可造成重大損失;
  • 難度大 :攻防不對稱急劇加大,攻防資源向供給方傾斜,要發現、阻斷和溯源網絡攻擊難度驟增,「誰進來了不知道、是敵是友不知道、乾了什麼不知道」的被動局面成常態。

在各國激烈角逐制網權的網絡空間新變局下,來自大對手針對新基建發起的大布局、大烈度、防護難度大的網絡攻擊,讓傳統安全防護體系似乎都成了「擺設」。

舊防護體系成擺設

360同步打造「安全基建」

過去一年,針對關鍵基礎設施的攻擊此起彼伏。

3月,鋁業巨頭Norsk Hydro全球IT網絡遭惡意攻擊,自動化生產線無奈關閉;

6月,伊朗石油、金融乃至軍事飛彈發射控制系統,遭不明來源網絡攻擊,多次陷入癱瘓狀態;

7月,委內瑞拉水電站遭網絡攻擊,首都及10餘州水電網崩潰,全境陷入至暗時刻;

10月,印度最大庫丹庫拉姆核電站計算機網絡遭受外來攻擊,危及印度南部供電;

12月,美國航空公司RavnAir計算機網絡,遭受惡意攻擊,航班取消系統被迫停擺。

在新基建浪潮之下,針對關鍵基礎設施的網絡攻擊必然只增不減。過去「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式傳統安全體系局限性進一步凸顯,周鴻禕將其概括為七「缺」:缺「能力導向」的正確意識、缺「體系化」的頂層設計、缺有效運營、缺能力積累、缺全局情報、缺「一體化作戰」的協同聯防、缺實戰檢驗。

七「缺」之下,亟需補位。應對未來網絡安全問題,需放棄碎片化或單點防禦的思路,構建持續進化的安全能力體系。

基於此,360在十多年的網絡攻防對抗中,不斷抽象、沉澱出一套面向新基建的「6個1」網絡安全框架體系。

  • 第一個「1」是一套網絡安全互聯標準,新的框架體系不是要推翻傳統的安全體系,而是升級傳統的安全體系,首先要建立1套安全互聯標準,包括安全知識庫標準、威脅情報標準、實網靶場標準等等,解決目前各安全節點間互不相通的問題,起到「潤滑油」效果;
  • 第二個「1」是規劃一套安全基礎設施,整合現有安全節點的能力,構造出一系列的從應對威脅視角出發的能力中心,包括漏洞管理中心、情報運營中心、安全運營中心、實戰評測中心等等,作為安全體系的能力載體;
  • 第三個「1」是作為「體系中樞」的安全大腦,其核心組成是安全大數據中台+全視檢測分析引擎+全景安全知識庫,它的作用相當於網絡空間的預警機和反導系統,能夠為安全基礎設施進行情報、知識、漏洞、專家賦能;
  • 第五個「1」是一套安全專家團隊,網絡安全的本質是對抗,對抗的根本在人。通過安全專家團隊為客戶提供諮詢規劃、建設運營、應急響應、實網攻防、持續評估、教育培訓等專業定製服務,形成安全生產力;
  • 第六個「1」是一套實戰檢驗機制,網絡安全講百遍不如打一遍,實戰才是檢驗安全能力的唯一標準,利用實戰攻防積累經驗教訓,持續疊代能力。

「新基建」東風已來,在一片叫好聲中周鴻禕率先做了安全「吹哨人」,提出面向未來的網絡安全框架體系,給新基建安全建設明確方向,不再是「摸石頭過河」。

當然,僅有一家安全公司搖旗吶喊並不足夠,需要整個安全行業一起做新基建下安全生態建設的主要參與者、推動者。

演講最後周鴻禕誠懇說道:

未來,360將繼續深耕安全運營和安全能力服務,成為各個城市、政府和企業的安全合作夥伴,為大家守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