漣源伏口有個「拚命三娘」

2019-08-08     婁底在看

8月6日,夕陽西下,漣源市伏口鎮海拔800多米高的胡家坪村一家扶貧車間內,「車間主管」陳吉偉開始清點20餘名工人一天的勞動成果,「最多的村民一天可以組裝3000多個登山扣,每個月工資在2500元左右。」陳吉偉說。


為發展家鄉用上「纏」字訣

2012年,陳吉偉在浙江義烏一家旅行背包廠打工,不久,公司的產品基本上實現了全部自動化,唯有登山扣仍只能由人工完成。陳吉偉看到所加工的產品比較簡單,公司又有將登山扣業務外包的打算,便萌生了一個想法:「家鄉山高地偏,有的是勞力,要是能在自己家鄉生產這個產品就好了。」

於是,44歲的陳吉偉一次次大膽向公司老總推薦家鄉:民風淳樸,鄉鄰能夠吃苦,對工資的要求明顯低於沿海地區,並述說了自己艱難的童年成長經歷和胡家坪村的現狀。

「要通過物流把產品從浙江發到遙遠的湖南一個小山村來做,公司肯定不放心。公司老總先後三次來到村裡考察。」陳吉偉說。前面兩次見公司遲遲不肯簽約,陳吉偉就天天打電話給公司老總。「陳吉偉你就像螞蝗一樣纏著我。」第三次來到胡家坪村後,公司老總被陳吉偉的誠心打動,終於簽約了,同意把原材料發物流過來,產品加工好後,陳吉偉再把成品發物流到浙江義烏。

為鄉鄰用上「誠」字招

「加工登山扣雖然只需五個簡單步驟,簽約了,公司還是有點不相信泥腿子村民能夠做好產品,首先只試探性地發了夠五六人加工的原材料過來。」為了留住業務,陳吉偉房租、水電費都沒有向公司提要求,全部自己墊付,找來的五六名村民也都扎紮實實做好產品。

看到發過來的彈簧、鉚釘等原材料加工出了相應多的產品,沒有浪費,且質量達標,三個多月後,公司更加信任陳吉偉,發過來的原材料夠三四十人加工了,最多的時候達到七八十人加工。

陳吉偉的車間原來只是一個家庭小作坊,隨著脫貧攻堅的春風吹遍大地,漣源市民政局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劉清鋒了解陳吉偉的情況後,引導她向扶貧車間發展,這樣既可以幫扶貧困戶,又可以得到政策的扶持。今年3月,劉清鋒幫她申請了「漣源市就業扶貧車間」,又幫她對接了婁底市一家科技公司,通過召開貧困戶大會宣傳發動、組織技術操作培訓、對接人社部門的扶持政策等方式,陳吉偉的生產車間慢慢走上了正規化,吸納的貧困戶在總工人數量的30%以上。

目前,車間固定的工人有30餘人,分散用工50多人,每月能生產300餘萬個登山扣,每個月發給鄰里鄉親的工資在7萬元左右。「我們在家門口就能賺到錢,還能照顧老人孩子,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大家都開心極了。」蘿毛組貧困戶李妙雄高興地說。

為了多賺錢,李妙雄把婆婆喊了過來,目前正值暑假,兩個上學的孩子也在扶貧車間裡「打暑假工」,一家人一個月能夠掙到3000元左右。

為方便鄉鄰用上「勤」字功

「陳吉偉為了方便一些村民在家裡加工,自己借錢入股公司不算,還每天要收兩個多小時的貨。」桐子組貧困戶童春梅對此非常感激。

童春梅平時要照顧90多歲的婆婆和兩個孩子,希望把原材料帶回家加工。陳吉偉把村民的想法和公司商量後,公司怕村民帶回去會「短斤少兩和產品不合格」,不同意。陳吉偉拿出積蓄,還借錢在公司入了股,讓公司吃下定心丸。目前,像童春梅這樣,顧了家,每個月還能掙上1000餘元的方式非常受歡迎,鄰村大伯村等幾個村的一些留守婦女紛紛要求在家裡加工。

為了滿足臨近幾個村50多名婦女的工作要求,陳吉偉每天天微亮就起床,騎著電動車在山間穿行,送原材料到村民家,又把成品帶回來。兩個多小時後,在早上八點鐘之前,陳吉偉又必須趕回家裡的扶貧車間,把原材料發給固定用工的村民進行加工。山上的冬天來得早,且寒風凜冽刺骨,有時冬天一個早晨轉下來,陳吉偉經常感覺膝蓋麻木,雙腿不知道走路了,但她都咬牙堅持著。

為此,陳吉偉的丈夫闕付定沒少勸她:「現在家裡負擔不重了,你何苦天天讓自己這麼吃虧。」事實上,陳吉偉身體狀況並不好,患有心臟病、腰椎頸椎疼痛、腸胃不好等疾病。今年4月,陳吉偉腸胃做了一次大手術,醫生囑咐她按時吃飯,多休息。可過了兩天,陳吉偉就閒不住了,又開始忍著痛走東家跑西家。「我是一個忙起來連飯都忘記吃了的人。」

白天,陳吉偉有時也自己加工產品,工人下班前,她要挨個和村民核對數目,晚上,要把一天的產品進行匯總,然後每500個登山扣就裝箱打包,常常忙到晚上11點才能安歇。

「胡家坪村到鎮上有近20公里,村民有農產品都不好賣,現在這麼多鄰里鄉親能夠在家門口掙點錢,再苦再累我都值得。」陳吉偉說。(肖星群 吳麗 顏小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_0oicmwBvvf6VcSZ2Lx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