漣源臥雲亭:百年古道涼亭 訴說一夢一念

2019-07-19     婁底在看


臥雲亭



臥雲亭建成110周年紀念活動


天井村向鄧公家族代表團敬贈書畫作品


朱訓德揮毫為臥雲亭管護人題詞


鄧公家族代表團及相關人士合影


一座臥雲亭,數里青石板。這裡是湘安古道行旅的必經之路,曾設四間廂房迎來送往路過的商賈客人;這裡是「上山下鄉」的生活之途,曾見證了無數知青青春和夢想的碰撞燃燒;這裡是凝聚了前人心血的歷史古蹟,曾展現了「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湖湘文化精神,也目睹了天井村的滄海桑田。

臥雲亭位於漣源市斗笠山鎮天井村,因先賢鄧公起玉先生百餘年前一夢一念而起,因熱心於公益的鄧公等晚清鄉賢而建,因特殊時期下支持鄉村公益的熱心組織而存續,因鄧公後人及廣大村民而修繕維護。

相傳,鄧起玉自幼家境貧寒,16歲去東坪(安化)做生意,從老家婁底萬寶洞沖灣出發,4天400多里路,身無分文,和他一起出發上路的只有隨身的三個桐葉皺粑。途徑大坳嶺,鄧起玉吃了一點皺粑充飢,沒有水喝,因勞累在路旁的大石板上睡著了,醒來後,他看到此地山高路險,荒無人煙,和路過的樵夫閒談時說道:「我剛才夢見發了財,若真的發了財,我一定要到這裡修一座茶亭,供過往客商喝茶歇息。」並在旁邊的總管廟祈求菩薩保佑。幾年後,鄧起玉美夢成真不忘當年之諾,於1905年捐巨資在當初做夢的地方修建了臥雲亭。這也是「三個桐葉皺粑上東坪」的故事,至今仍在萬寶洞沖灣一帶流傳。

2018年10月3日,在臥雲亭建成110周年的特殊日子裡,鄧公家族後人來到這個先輩「做夢」的地方,瞻仰先輩事業,傳承先輩精神,繼續弘揚民族美德。天井村向鄧公家族贈送了書畫作品各一幅,感謝鄧公後人的關心支持。中國著名畫家、省文聯副主席、省美術家協會主席、湖南師大藝術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朱訓德攜夫人鄧文一(鄧公後人)來到天井村為臥雲亭題詞。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涼亭主要供長途跋涉的來往行人歇息,納涼避雨,沒有豪華的陳設,沒有精緻的裝飾,是那樣的樸素實在,卻又妙不可言。冬去春來,白雲蒼狗,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的今天,公路、高速公路、鐵路、飛機、高鐵,人們的出行方式一次次地被刷新,古道涼亭已失去原來的意義,有的早已毀於歷史及人禍,現存的涼亭也因無人修繕管理而荒蕪。

臥雲亭身處天井村卻又是何其幸運,一百多年幾經翻修,雖顯得有些蒼老,但在當地老人眼中,這座涼亭有他們生活的回憶,也成了外地人問路的地標,鄧公後人數次為首籌資修繕,涼亭管護人一任接一任,依舊日常打掃,依舊供應茶水,依舊閒話家常,又好像一切都不曾改變。(文圖/鄧濤 周永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_-WuDWwBmyVoG_1Zbvq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