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了桃紅柳綠,聽過了鶯歌燕語,還要喝一口最美人間四月天——春茶,這個春天才算完美。
在我們大杭州,從3月上旬開始,千島湖茶、餘杭中泰茶、富陽拔山茶、餘杭徑山茶、建德苞茶、蕭山三清茶......可謂「你方唱罷我登場」,熱鬧了整個三月。
進入四月,大杭州的茶事還沒完。這不,這幾天,臨安太湖源鎮東坑村的茶山上又開始熱鬧起來,堪稱「我們大杭州最晚的春茶」東坑有機茶迎來大面積開摘,壓軸登場。
好茶不怕晚
「若非一番採茶難,哪得野茶撲鼻香」
大杭州的第一鍋春茶三月初就開採了,東坑茶比之足足晚了一個月,為什麼這麼晚?
因為一個字:野!
太湖源鎮東坑村分布一條長約16公里的峽谷中,這裡海拔500到800米,有 「中國有機茶第一村」之稱。
「這個海拔環境是最適合有機茶生長的。」東坑村黨總支書記朱淼春說,海拔超過800米,茶葉會經常遭遇霜凍,難以生存;海拔太低的話,氣溫相對更高,茶葉開採更早,沉澱的營養也相對少。
「這就好像為什麼大家都說東北大米比海南大米好吃,一個一年熟,一個一年三熟,顯然生長周期更長的營養更豐富,味道更好。」
東坑茶的靈魂在「野」,這裡群山連綿,漫山遍野的野茶恣意生長,山坡上、竹林間、山核桃樹下都有它們的身影,與山泉、雲鶯、山雀、松鼠、松、杉、野櫻等為伴。
高山茶採摘難度大。到了採茶季節,生長在坡度45°以下「緩坡」上的,茶農還能小心翼翼地登山採摘,生長在坡度60°以上陡坡的,茶農們都要帶上一根繩索,藉助繩索在陡坡上固定,才能騰出雙手採茶。
剛過去的這個小長假,「我們大杭州」也組織了3戶杭城家庭到東坑村探野,實地體驗東坑茶的野趣、野生和野味。
(朱書記帶孩子們探野)
「夠野!若非親眼所見,真不敢相信摘茶葉還要綁安全繩!」一名參加活動的孩子感慨道,「若非一番採茶難,哪得野茶撲鼻香。」
晚茶味更香 走出大山不容易
如此山野環境下生長出來的東坑茶,有著獨一無二的味野:肉厚、內汁濃、香味重。
取一小茬東坑茶葉泡製,一杯茶能反覆加水喝上一整天——第一杯,茶香清淡有點甜;第二杯,茶香漸濃,口感醇厚;第三、第四、第五杯茶香依舊……
即便是如此好茶,要走出大山也並不容易。今年受疫情影響,茶農們更是有些犯難。
62歲的東坑村村民潘有根回憶起往事,雙眸泛光:「我小時候『爬樹』採過茶葉哩,那時候一些野茶沒有被修剪,長到了兩三米柴火那麼高,我就和小夥伴們爬上去采。」
全家人采來茶葉後怎麼辦?扛出大山去換物資。
「我們東坑村人靠山吃山,茶葉是當地的主要經濟作物,我父親二三十歲的時候,渾身是勁兒,一個人就能扛著一百多斤的茶葉和筍乾出去賣。」潘有根說,他小時候,每年到了茶葉收穫季,父親就會出門四五天,帶上兩三斤紅薯當乾糧,肩扛著茶葉翻山越嶺去大山外面的餘杭換些吃的、用的和糧票回來。
不光是潘有根家,在交通不便的年代裡,東坑村的家家戶戶,幾乎都是由「父親」將茶葉背出大山去換回所需物資,成為了一代人「父愛如山」的記憶。
上世紀90年代,東坑茶作為浙江省茶葉總公司推薦的有機茶出口荷蘭,完成了全國最早的有機茶監測認證,東坑村由此也成為了「中國有機茶第一村」。
後來,東坑村通了盤山公路,汽車、自駕遊客、旅行團紛至沓來,東坑村民就此告別了「扛著茶葉出山賣」的歲月,許多茶農自產自銷,通過城裡的親戚朋友、客商「回頭客」、微信「朋友圈」以及來住民宿的遊客,全村2000餘畝的東坑茶並不愁賣。
然而,今年受疫情影響,來村裡度假的遊客明顯少了,連以往茶葉季前夕就來提前預定的「回頭客」,許多也沒了聲音,面對傳統茶葉銷售渠道不暢,村民們很擔憂。
好茶還不貴
特惠版東坑「雨前茶」今天上線
何以解憂?
東坑村依舊秉承那句「東坑茶園四季青,山道蜿蜒入雲頂。昔日古村隔塵世,今朝敞懷迎遠賓。」
作為長年奔跑在大杭州各個鄉村的「我們大杭州」來說,村裡有困難,我們一定要助一臂之力,除了吆喝,我們也和朱書記商量,今天特別推出特惠版東坑「雨前茶」,半斤裝260元,2兩裝110元,包郵到家。
(這是二兩半的包裝)
識別下方二維碼就可下單
這批茶葉限量300份。
有多實惠,朱書記給我們算了一筆帳:這幾天東坑茶青葉是80元一斤,一般四斤半青葉炒制一斤干茶,光青葉成本就要360元,加上採摘人工,炒制人工,加上包裝費、郵費,成本就在500元一行。
「這麼實惠的成本價格銷售,一來疫情影響,而來也希望更多的人能知道東坑茶,多多幫助推廣宣傳!」
另外,東坑村的民宿也亟需復甦,村裡的東隱民宿在繼推出買明前茶送民宿標間之後,又推親子家庭的套房優惠,目前560元即可入住原價880元套房(含一家三口早餐),訂房可聯繫陳萬富,電話13567176288。
識別下方二維碼
通訊員丨阮詩文 張偉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ZyczaHEBfwtFQPkdeXB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