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作者施耐庵這些傳奇經歷,真不遜色梁山好漢

2019-11-28     掌心春秋

位居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首的《三國演義》,出自作者羅貫中之手,他也因此留下鼎鼎大名,可也要知道,羅貫中卻是另一部名著《水滸傳》作者施耐庵的弟子。

「名師出高徒」。羅貫中既為施耐庵的弟子,也足以證明施耐庵老先生的功力十分了得。

其實,人們喜愛的《三國》、《水滸》,並沒有把其為分為高低優劣,兩書都是名著,只是所寫的內容和文筆風格大不相同而已。

作為古代的著名小說作家,施耐庵老先生的身世極為傳奇。他筆下的《水滸傳》中的諸多故事,甚至都與他的生活經歷有關。

施耐庵(約1296年—約1370年),原名施彥端,字肇瑞,號子安,傳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施之常的後裔。

他的名字叫施彥端,為何後世只知他叫「施耐庵」呢?

據說。施耐庵隱居時,一邊講學一邊寫書。一天,他寫到《水滸傳》中拚命三郎石秀智殺淫賊和尚裴如海,裴如海假扮頭陀敲木魚這一段,突然想到東林庵珍藏的木魚木槌,心中疑惑不解,便向辭官回鄉的友人徐麒問:你這庵里的木魚木槌,為何像寶貝一樣珍藏?

徐麒說:這庵里原先住著一位老和尚,他念經拜佛用心極誠,一邊念經一邊敲木魚。說著他用手指著木魚的凹陷說:你看,他想讓弟子懂得,讀書,做學問就是要專心致志。

施耐庵聽了,連連點頭稱道。心想,我寫書也要有那種耐得住寂寞、鍥而不捨的精神才行。

事後,他提筆寫了「耐庵」兩個字,貼在門楣上,提醒自己要時時耐得住寂寞,排除一切困擾寫出《水滸傳》。外人不解其意,竟把他稱為「耐庵先生」。時間長了,他也覺得這個名字不錯,便順勢改名為施耐庵。

關於施耐庵的籍貫、科舉、生卒年月等問題,一直眾說紛紜,前茅後盾,留下重重迷霧。

比如,有一種說法稱「施耐庵在元至順二年(1331年)考中進士」。但根據元朝的官方史料,至順二年登科的進士中,並沒有施耐庵的大名。

有記載說「施耐庵屬猴,在35歲時取得進士功名,而且活到了75歲」,這些並沒有什麼疑問。但如果他在元至順二年考取進士,以這個時間點往前後推算,則施耐庵出生應當在1296年,卒於1370年。但根據出土的文物資料分析,施耐庵的兒子施讓是1373年出生的。怎麼可能在施耐庵死了3年之後,還會生出了兒子呢?」

那麼,施耐庵的進士功名到底是怎麼得到的?

有研究者認為,施耐庵的進士,並不是通過元朝的科舉考試考取的,而是由元朝末年起義稱王的張士誠所封。

有史料介紹:「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張士誠在高郵建立政權,國號大周,封了一批讀書人進士功名,這其中應包括施耐庵。這樣往前推算,可知施耐庵生於1320年,而這一年恰好就是猴年,與其生肖吻合。

張士誠起義抗元時,文武兼備的施耐庵,參加了他的多次軍事活動。張士誠據蘇建國稱王以後,施又在他幕下參與政權策劃,並和他的部將卞元亨相交甚密。

但此後。施耐庵因張貪享逸樂,不納忠言,大為失望,與幾位友人相繼離張而去。不久,張士誠身亡國滅。

施耐庵浪跡天涯,漫遊山東、河南等地,曾與山東鄆城縣教諭劉善本為友,後寓居蘇浙徐氏府中,初為其塾師。隨後還舊白駒場,隱居不出,感時政衰敗,提筆寫作《水滸傳》寄託余願,又與徒弟羅貫中撰《三國志演義》《三遂平妖傳》等書。

後來,為避明朝徵召,施耐庵潛居淮安,寫完《水滸傳》後沒過幾年因病而逝,享年75歲。

施耐庵歿後數十年,其孫子施文昱家道熾盛。明嘉靖四十五年郎瑛在《七修類稿》中說《水滸傳》「此書為『錢塘施耐庵的本』。」

在各種有關施耐庵籍貫的說法中,都提到了一個地名「白駒場」,認定施耐庵曾在這裡長期生活過。

查閱史料可知,白駒場是古代兩淮鹽場之一,是張士誠的故鄉。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在白駒場一帶,張士誠率領「十八條扁擔」造反抗元。

據說,張士誠起兵後,景慕施耐庵的文韜武略,再三邀請他為軍中幕僚。施耐庵抱著「經世濟民」的理想欣然前往,為張士誠獻了許多攻城奪地的計策。

有學者認為,施耐庵創作的不朽名著《水滸傳》,其題材與元末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有關,水泊梁山的一百零八條好漢,多是元末起義軍將領們的化身。

現今白駒鎮境內,建有施耐庵紀念館。此地舊名花家垛,傳為施耐庵當年著書之所。此地清流環抱,荻港蕭蕭,沙鳥低翔,漁舟緩唱,蘆葦茂密,有著濃郁的《水滸傳》里的水泊山寨景象。

施耐庵所寫的水滸故事,因其情節生動,人物栩栩如生,描繪的事件來龍去脈既形象又貼切自然,令後人讀起來如飲甘泉,十分解渴。

人們在佩服施耐庵筆端功力的同時,也疑惑諸如武松打虎、魯智深倒拔垂楊柳、以及那些武打搏擊和十八般兵器的使用等生活體驗,都是作者從何得來的?

據多個史料介紹,施耐庵雖是中舉文人卻通曉武功。在著書時,他既有生活積累,又十分善於觀察社會,注意從生活細微情節引申發揮。再加上他本身會武功、懂兵法、卜易、中醫、相面,所以筆下的一招一式都不是隨意杜撰。

據說,施耐庵《水滸傳》中的許多地名,就取之於他隱居的蘇杭祝塘鎮附近。如「三打祝家莊」是全書中的經典章回,其實這祝家莊原型就是祝塘鎮。

小說中的「武松景陽崗打虎」故事,精彩紛呈、名揚後世。據說,當時施耐庵是偶然到大宅里村後的後陽崗散步,見有條黃狗睡在松樹下,一個名叫武阿二的莊丁把黃狗打醒惹怒,黃狗兇猛反撲,人狗相搏許久,直到狗被武阿二打趴下才罷休。

施耐庵靈感頓生,回到住處便以此為原型進行創作,把後陽崗改作景陽崗,黃狗變成吊睛白額大蟲(老虎),武阿二則成了武松。

但為了把打虎情節寫得驚心動魄,施耐庵曾多次到深山中尋訪打虎獵戶,聽他們講述老虎的習性,講人虎搏鬥時,老虎的動作、吼叫,眼睛露出凶光等情形。還曾入山藏身大樹上,親自觀察遠處老虎下山追捕狍子野鹿的矯捷身影,都一一記在心裡。

傳說,他在動筆寫武松打虎一節時,自己一會趴地上模仿老虎,一會站起來模仿武松,然後再下筆寫,讓人讀時如臨其境、生動逼真、心跳不止。

比較鮮為人知的是,施耐庵還是一位醫術高明的良醫。

一則軼聞說:施耐庵居住在江蘇興化城裡時,附近有一病人叫顧斐,患病數月,面黃肌瘦,神情恍惚,整日口中不斷念叨著「五月艷陽天···」。經多名郎中診治,都認為病人脈搏微弱,舌苔焦紅,系肝火太旺之故,均開了去火之方。然而顧斐服用後,病情非但不見減輕,反而日甚一日。

施耐庵決定出手相救,但如此怪病,也令他大惑不解。一日,他坐在顧斐的床前,仔細地觀察病情和神態變化。當病人自言自語「五月艷陽天」時,他便立即對上了一句「三春芳草地」。

奇蹟在瞬間出現了。病人這時精神開始興奮,喜形於色,口中又吟出一句「丁香花百頭,千頭,萬頭」。施耐庵又對了一句「冷水酒一滴,二滴,三滴」。這時,病人的病容蕩然無存,掀開被子下床,鄭重地給施耐庵施一禮後說道:「山石岩前古木枯,此木即柴」。施耐庵稍一思索,即時對上了「白水泉中月日明,三日是晶。」至此,病人便徹底痊癒了。

原來,這個名叫顧斐患的病人患的是相思病。他愛慕的一位姑娘是位才女,但姑娘提出要求,必須對上三個對聯後,才會答應與他成婚。

顧斐冥思苦想,越急越難以對上佳聯,因而病倒臥床。多名郎中雖然能診察出其是肝火上升,但為何引起肝火卻未作思考,結果都無法從根本上醫治此症。

而施耐庵通過細心觀察,發現顧斐得的是心病,於是對症施治。他以淵博的文學知識和精湛的醫術,及時拯救了這位久治不愈的相思病患者。

這也詮釋了《水滸》書中的神醫安道全,為何被施耐庵寫得那麼神乎其神,原來他本人就懂醫術。

在蘇州城外靈岩山上,住著一戶外地逃荒來的農夫,以種植經營茶園餬口。一日,本地一個惡霸路過,強奪茶園,毒打農夫,還把農夫趕下了山。

施耐庵來蘇州不久,得知此事,決心打抱不平。他帶這個農夫到衙門告狀。該惡霸懾於施耐庵的名氣,極不情願地將茶園還給了農夫。但也對施耐庵恨之入骨。

事後,這惡霸打聽到施耐庵的住處後,花銀子雇了4個會武術的惡棍,企圖暗算施耐庵。

這天,4個惡棍圍截了正獨自上路的施耐庵。惡棍見他赤手空拳,便一哄而上。其中一個黑臉大漢,手舉鐵棍,惡狠狠朝施耐庵的頭頂砸來。施耐庵側身擺頭,一個「順風扯旗」,讓過了擊打,雙手就勢抓住了鐵棍,同時飛起右腳,踢在黑大漢的小肚子上,那傢伙嚎叫一聲滾出一丈多遠。

這時,其他3個惡棍一齊沖了上來,欲將施耐庵置於死地。施耐庵毫無懼色,將奪到手裡的鐵棍左撥右點,舞動生風,眾惡棍根本招架不了。

最後,施耐庵一揚手,以鐵棍阻攔了他們的退路。4個惡棍無一能夠脫逃,只好跪地哭叫「施大人,棍下饒命」。施耐庵見他們俯首求饒,便也罷手,大聲喝道「回去告訴你們的主人,不服氣可以再來。」

惡棍回去向惡霸如實稟報,惡霸聽後也心中懼怕,從此再也不敢在鄉里尋釁。

有一年元宵節,施耐庵上街觀花燈。忽然看見一個惡少在街尾侮辱一名女子。他怒火頓起,上前用右手將那惡少抓起,然後像摔死狗似的將他慣在地上。惡少嚇得連連磕頭求饒,施耐庵也就饒了他。

誰知第二天,那惡少糾集了七八個無賴前來報復。施耐庵決定讓他們見識一下自己的武術功底。

他不慌不忙地找來一根繩子,讓無賴們拴住他的雙腿,然後叫他們用力拉。

無賴們以為有機可乘,一心要把他拉倒報仇。儘管他們一個個累得臉紅氣喘,施耐庵的雙腳卻像生了根般紋絲不動。

接著,施耐庵又取出鐵棒,一記「烏龍擺尾」,發力將身旁的一棵碗口粗楊樹「咔嚓」一聲打斷。無賴們見他功力如此厲害,才知道是遇上了武功高手。終於一個個叩頭認輸。

後來,施耐庵在創作《水滸傳》時,特意將上述情景都寫進了書中,成為魯智深在大相國寺降伏眾潑皮,倒拔垂楊柳的精彩章回。

相傳施耐庵在隱居教書書時,還經常讓學生畫畫。他要求嚴格,每次只教畫一幅人物畫,直到學生畫好後,再教另外一幅。他前後教學生畫了108幅。

而這些畫,張張面孔不一樣,個個舉止不同,神態各異。他刻畫的這108個人物形象,據說就是《水滸傳》里的一百單八將將。

施耐庵因為熟讀兵法,還當過起義軍軍師,所以在《水滸傳》中記敘歌頌宋江起義軍的武裝鬥爭時,還比較重視戰爭經驗的總結。表明起義軍戰勝敵人,不僅憑勇敢搏殺,還常常依靠智慧。《水滸傳》中「三打祝家莊」是一個較為突出的例證。

毛主席曾經讚揚「三打祝家莊」是合乎辯證法的最好的事例。梁山起義軍在這次戰役中能夠重視調查研究,對敵分化瓦解,並採取打入內部裡應外合的辦法,終於取得了交戰的勝利。

《水滸傳》中有關戰爭大場面的描寫,完全可與《三國志演義》相媲美。

清代劉鑾的《五石瓠》記述:明末農民起義軍的張獻忠「日使人說《三國》、《水滸》諸書,凡埋伏攻襲皆效之」。

施耐庵所描寫的起義軍的政治主張,雖然有著明顯的局限性,卻也能看出他們有著「八方共域,異姓一家」,不管什麼出身「都一般兒兄弟稱呼,不分貴賤」的理想。他們「殺富濟貧」的行動,就是體現爭取平等自由的願望。

《水滸傳》一書問世數百年來,有關施耐庵仇視女性形象這一說法也被議論不休。

大多《水滸傳》讀者對此也會深有體會。《水滸傳》雖然被稱作「寫男人的書」,但其中並不乏個性鮮明的女性形象。不僅水滸一百零八將中有三名女性,全書被點道的女性共有七十八名之多。

《水滸》書中的女性,大致被施耐庵分為幾個類型。其一是極不守婦道的。代表人物有潘金蓮、潘巧雲、閻婆惜、嬌秀、白秀英、狄太公女兒、盧俊義夫人賈氏等;其二是長舌婦之類的。代表人物有王乾娘、李大娘、劉高老婆、閻婆等;其三是女漢子類的。如扈三娘、顧大嫂、瓊英、孫二娘、段三娘等;第四是無辜受害的弱女子。如金翠蓮、劉太公女兒、林沖夫人、王義之女、瓦罐寺婦人等等。

從施耐庵的生平背景來看,他生逢亂世,在元末動亂、以武力為主的年代,女性地位當然顯得更加卑微,再加上中國封建社會女性地位原本比較低下,這一偏見,難免不會在他的反映社會現狀的小說中顯露出來。

施耐庵硬是要把他筆下一些女人推向斷頭台的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為了突出梁山的英雄好漢的嫉惡如仇,同時也在情節上推動了水滸故事發展的需要。

按照施耐庵的邏輯,正是殺了閻婆惜這個風流少婦,宋江才能得以浪跡江湖,彙集天下好漢;武松殺了淫蕩的潘金蓮,才能名正言順地刺配孟州,再展打虎英雄之威;楊雄、石秀、盧俊義和燕青殺了出軌的潘巧雲和賈氏,才能拋家棄捨,投奔梁山。

可能在施耐庵看來,英雄與美女是勢不兩立的冤家對頭。兒女情長,勢必英雄氣短。女人成了考驗英雄好漢的試金石。

然而令施耐庵沒有想到的是,他如此描寫一些梁山英雄的殘暴,反而大大削弱他們頭上的英雄好漢光環。

畢竟施耐庵生活於六百多年前的元末明初,我們可以賞析他的文學巨著,卻不能去改變他的思想主張和政治立場。只能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更多去感謝他為人類歷史文化所作出的不朽貢獻。

衷心感謝各位朋友閱覽《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歡,可點擊欄目右上角的提示「訂閱」或「關注」。我們共同賞析歷史趣聞,回憶歷史往事…(聲明:文中配圖均源於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ZxjXtG4BMH2_cNUg7ut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