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家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家家戶戶的冰箱裡都塞滿了美食,許多人都習慣下班回家後直奔冰箱,拿出自己喜歡的食物或者飲料一飲而盡。
這種感覺,想一想都覺得舒坦……但你知道嗎?就在我們裝美食的冰箱裡,竟然藏著一種「殺手」,隨時都會將魔爪伸向我們的健康,尤其是孕婦和寶寶更容易「中招」。
芽芽媽已經不止一次看到這樣的新聞了,心痛!
2017年11月,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報道,揚州一名孕婦感染李斯特菌,導致新生兒早產夭折。
2017年9月,浙江在線報道,杭州一孕婦感染李斯特菌致死胎。
2017年8月,浙江在線報道,嘉興二胎孕媽就因為食用了冰箱裡拿出來的水果後感染李斯特菌。
2017年8月,西部網報道,西安交大一附院新生兒科收治了三名感染李斯特菌的寶寶。
這樣的事情對任何一個家庭或者爸爸媽媽來說,都是沉重的打擊。
「李斯特菌」到底是什麼?
李斯特菌,全稱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廣泛存在於自然界中,是一種人畜共患病的病原菌,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四大食源性病原菌之一。
李斯特菌特點
分布廣:存在於土壤、水域(地表水、污水、廢水)、昆蟲、植物、蔬菜、魚、鳥、野生動物、家禽。
生存環境可塑性大:能在2-42℃的環境下生存(也有報道0℃能緩慢生長) 能在冰箱冷藏室內較長時間生長繁殖。
適應範圍大:酸性、鹼性條件下都適應。
一旦感染李斯特菌,輕則出現噁心、腹瀉、發熱、頭痛等類似感冒的症狀,重則出現呼吸急促、痙攣、昏迷、敗血症、腦膜炎,甚至死亡。
新生兒、孕婦、老人以及免疫缺陷者是李斯特菌病易感人群。
世界糧農組織(FAO)、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布的風險評估報告中指出,李斯特菌病導致的疾病平均死亡率約為20~30%。
孕媽感染後 寶寶受累極大
李斯特菌的易感人群主要為新生兒、孕婦以及老年人,單增李斯特菌在孕婦人群的感染風險是非孕婦女的17倍。
孕婦感染單增李斯特菌並無特異的臨床特徵,病情一般較緩和,但是該病對胎兒或新生兒的影響卻極大。
有數據表明,孕婦感染的機率要比普通人高20倍左右,因為單增李斯特菌能夠突破胎盤屏障,隨著胎盤傳遞給腹中的胎兒,引起胎兒李斯特菌感染,導致流產或死胎。
而且,妊娠相關李斯特菌病增加了胎兒和新生兒大約21%的死亡率。孕婦感染以後,發熱和流感樣綜合徵是孕婦最常見的症狀,30%孕婦感染後可有發熱、腹痛、白細胞升高、陰道流血、流液,胎膜早破、羊水污染等症狀,倖存的新生兒可發生失明、新生兒腦膜炎、新生兒敗血症、化膿性腦膜炎或腦膜腦炎,病死率高。
這些食物易被李斯特菌污染
罐裝或生的海產
美國食品與藥品管理局(FDA)對多種食物進行了李斯特菌安全性測試,結果顯示最可能含有李斯特菌的是熏制的海產品,鹹魚和生海鮮測試結果也非常高。
各類水果
根據FDA對李斯特菌的一項風險評估,所有水果檢測樣本中有超過11%李斯特菌檢驗呈陽性。 但是,李斯特菌只存在於水果表皮,它不會傳播到整個果肉中。
冷藏時間較長的食物
食物一旦受到李斯特菌感染,冷藏並不能將其殺滅,高溫能殺死李斯特菌。所以沒有加熱的食物是一個潛在的污染源,奶酪就是其中之一。
腌制及熏制的肉類
據FDA稱,熱狗、香腸、臘腸和所有形式的即食腌制肉類都是潛在的李斯特菌污染源。取樣調查發現,6.4%的香腸樣本、4.8%的熱狗樣本和6.5%的肉餡、肉醬中都存在李斯特菌。
當然,除了上面介紹的這些食物,在其他方面也要小心。
該如何遠離「冰箱殺手」?
1.注意食物包裝
在選購易被李斯特菌污染的食物(尤其是保質期較長的冷藏即食食物)時,應注意查看食物包裝是否完好。如果發現包裝有破損, 最好不要購買。
2.注意個人衛生
在個人衛生方面,應該注意在處理食物前後、進食前、上廁所後或更換尿片後清洗雙手。平時做飯時,也要保持清潔、生熟分開、保證食物徹底加熱,並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材料。
3.食物選擇要謹慎
要避免飲用未經殺菌處理的牛奶,或進食未經殺菌處理的乳製品。孕婦、小寶寶、老年人及免疫功能受損的人士應避免進食高風險的食物。
4.定期清理冰箱
冰箱不是保險箱,在冰箱裡一樣有可能滋生李斯特菌。平時一定要定期對冰箱進行清理、消毒,存放在冰箱裡的剩飯剩菜、熟肉製品也最好充分加熱之後再吃。
芽芽媽愛叨叨
食物安全,永遠是一個繞不過去的話題。
孕媽、寶寶,都很容易感染細菌。一旦感染李斯特菌,後果不堪設想。
冰箱的發明,便捷我們生活的同時,也在考驗著我們對待食物、對待病菌的觀念。
處理食物的時候,每個人都會犯懶。但別忘記,我們最初的目的,不正是為了好好吃飯,吃得更健康、更營養嗎?
所以,准媽媽和媽媽們一定要注意飲食衛生,不要只貪一時的口腹之慾哦!
參考文獻
[1]李玉萍,王敏.2例新生兒感染李斯特菌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9,26(06):190-192.
[2]陳偉偉,吳曉敏,廖冬冬,曾妍,鄭盈翔.2016年福建省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菌臨床病例及食品來源菌株的分子特徵分析[J].中國人獸共患病學報,2019,35(02):145-148.
[3]黃瓊,郭雲昌.食源性疾病防治知識[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21-22.
[4]管成康,管帥.單增李斯特菌與細胞自噬[J].科技與創新,2016,22:24-25.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Zxj403QBeElxlkkaGld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