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60年代初出生的人,老家的婚俗只見識了一點點兒,有好多儀式都不興了。50年代往上的人,儘管處在一個貧窮落後的時代,但是對待婚姻的尊重,對待禮儀的重視,對待風俗的延續是非常非常認真的,一絲不苟。沒有什麼好的東西,有的只是淳樸的民風和對生活的嚮往。
先說看人兒。就是相親。我老家直到現在叫相親還叫看人兒,常用的語氣是「看人兒了沒有」「看了幾個人兒了」「誰誰今日看人兒」。找對象不叫找對象,叫「說媳婦兒」「說女婿兒」。大人們見了小伙子經常問,說熄婦兒了沒有;見了小姑娘問,說女婿兒了沒有?
看人兒很講究,要在媒人的帶領下去看,而且必須是男方去看女方,還要給看錢。看錢多少基本由媒人決定,看中看不中,看錢都瞎了,都不能再要回來。
在我老家還流傳著一句很有名的諺語叫「燈影兒里不能看媳婦兒」。什麼意思呢?就是人在燈光下和在自然光下形象有很大差別,特別是過去沒電的年代,家裡點個小油燈,人的形象模糊,看不真切,容易看走眼。我有個遠房叔就是這樣,當時看人兒是在下晚兒家(晚上),豆那麼大點的燈光,照著一個包著頭巾的女子,那女的身段苗條,面容姣好白皙。我叔一眼就看好了,親就定下了,定了親就不能反悔。誰知結婚時一看,是麻子臉。這就是燈影兒里看媳婦的下場。
那時沒有戀愛這一說,一切都是媒人說了算,沒有媒人就沒有婚姻。媒人大多是婦人從事,所以也叫媒婆,是一種職業,三姑六婆之一,靠著三寸不爛之舌收入頗豐,屬於農村的白領。自古保媒是有賞錢的。我老家是農村的小山溝,窮。媒人一般是要個大豬頭,要幾尺布,也有要錢的,那就雙方協商了。要想促成一樁婚事,媒人的作用很大。一些有缺陷的人就要靠媒人來給你運作促成婚事。個別心眼兒不正的媒人招數有得是,往往就故意安排你下晚兒看人兒過去有這麼個故事,一個姑娘是個兔唇,我們老家叫切齒,一個小伙子是個病腿。媒婆在安排看人兒的時候,就叫姑娘口裡含著一枝花擋住切齒,在天井裡切菜。讓小伙子騎著馬來看人兒。看到姑娘在切菜,媒婆問小伙子,切得(di)怎麼樣?小伙子說,切得(di)好。媒婆又問姑娘,小伙子長得好不好?讓他進來坐坐?姑娘不敢說話,點了點頭表示好,又搖了搖頭不同意人家進來坐,這就算成功了。等到結婚後,互相發現對方的缺陷,都去找媒婆算帳。媒婆對小伙子說,我問你切齒(切得)好不好,你說好;又對姑娘說,我說讓他進來坐坐,你不讓。怨誰呢,自認倒霉吧。當然了,這個故事年代更早了,是男女授受不親的年代。
媒婆還是個不好得罪的角兒。你要是不把她打發好了,准給你個眼色看,不但不撮合,還給你「砸破鑼」。何為「砸破鑼」?
就是拆台,把一場成功的姻緣給你拆散了,你不是不捨得花錢、摳摳縮縮嗎?別說看好人兒了,就是定了親了,我也照樣給你砸了。媒婆的手法很多,無所不用其極。所以說,媒婆最好不要得罪,在她身上多花銀子,她要快給,別叫她給你「砸破鑼」。媒婆之所以名聲不太好,就在於此。戲劇中有些媒婆的臉譜上畫個痦子,那就是對她們肚子壞水的丑畫。媒婆和男方及男方父母間不是朋友,媒婆總想從這門親事中多賺點,變著法子要這要那,要得男方家非常憋氣。結婚後不和媒婆罵仗就不錯了,有些還成了仇人。所以,老家還有句諺語,叫「媳婦上了床,媒人摔南牆。」
看好人兒以後,接下來就是驗家了,也有叫看屋的。其實就是定親。驗家是女方到男方家,當然也是在媒人的帶領下,女方和七大姑八大姨統統來到男方家海吃一頓,順便看男方家的家當。光吃飯還不行,還要給女方定錢,要給媒人辛苦錢,要給七大姑八大姨們發紅包。這個紅包不是現在的紅包,是個紅色的布包,一人一個,裡面有點心,有糖,有糕點,大方點的還放了點錢。把女方家的人打發得高高興興的,一致贊同這門親事,就算定親了。
定親花錢畢竟是個小數,「遞紅」時花得就多了。遞紅,現在理解就是給女方家遞紅包,也有叫下禮的。遞多少錢,是個很頭疼的事,是考驗男方身價,考驗能否把媳婦娶家去的關鍵時刻。這個時候媒婆很重要,要跑腿,要協調。女方家有的是圖財,有的是考驗男方的誠意,但是大多數的女方家還是怕自己家的閨女過門後受男方家欺負,多要點定錢預防萬一。窮人家真是說不起個媳婦,偏偏又碰上個能要錢的丈母娘。不管怎麼說,男方這一步是非走不可,借借倒倒也得過一關。
過了「遞紅」這一關,下一關就是送粉面了。說過關有點難聽,其實就是走程序。
送粉面這個程序看似不隆重,但是很關鍵。男方家提前要了女方的生辰八字,找算命先生批一批,選好結婚的大喜日子,先報給女方家。然後,再讓算命先生給測測女方家什麼屬相的人陪送不犯克,女方几點到男方家坐床,坐床時面向哪個方向。把這些都寫到張紅紙上,讓男方家一個有名望的長輩送到女方家。送時不能空手去,要給女方買一定數量的香粉胭脂頭油,幾方包袱,一塊頭中,很早以前就是紅蓋頭,現在不興蓋頭了。還要給女方家裡帶幾斤麵粉、幾斤豬肉和粉條。這就是送粉面,有粉有面,有面子。
在我們老家,娶媳婦叫將媳婦。這個「將」字什麼意思無從考究,可能就是土話用字,也可能與結婚花錢有關,「將」來家,其實就是買來家的。一場婚姻離不開個錢字,這都是你情我願的事。婚姻中的金錢交易自古至今一直存在,很正常,無可厚非。
人們不一定就是對金錢崇拜,但是認可金錢對人的行為的約束力。信誓旦旦,金口玉牙,在一定情況下就是糊弄人的。不管採取什麼方式,能夠成就一段姻緣就是一段佳話。生活永遠是多彩的、精彩的,老百姓的感情永遠是樸素的、直白的。
(作者:宋風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