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雯秋:「疫」線高齡孕媽媽的無悔追求

2020-02-28     德陽新聞聯播

四川新聞網德陽2月28日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最前沿的陣地就是醫院感染科。在綿竹市人民醫院,38歲的鄧雯秋作為醫務科副主任、感染科主任,是堅守陣地的「當家人」。在身懷三甲的高風險下,鄧雯秋以大局為重,視疫情如命令,視病房如戰場,舍小家顧大家,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上,用行動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無悔追求。

面對早產風險 她奮戰在防疫一線

「疫情就是命令,我們不能等!」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鄧雯秋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四川省新冠肺炎救治防控電視電話培訓會剛結束,她馬不停蹄地組織科室開始全員培訓新冠肺炎診療方案及醫務人員執業防護知識、正確穿脫防護用品、確保人人過關,在四川省啟動公共衛生一級響應之前,綿竹市人民醫院感染科已提前進入戰備狀態。

而此時,鄧雯秋已經懷胎7個月,是一個高齡的二胎媽媽,在高強度的工作節奏下,鄧雯秋的身體出現了出血和宮縮,產科醫生告訴她,這種情況有可能會導致早產,強烈要求讓她臥床靜養。作為一名有經驗的醫務工作者,她也很清楚自己的身體面臨的狀況。然而,面對如此重大疫情,作為黨員、作為「主力部隊」感染科的當家人,她怎能退縮?她狠下心來,毅然放棄靜養,向醫院黨支部寫下請願書,堅守工作崗位,戰鬥在「戰疫」第一線。領導和同事既關懷又擔心,她總是笑著說:「病人和孩子都重要,病人需要我。」

「守土有責,醫院感染科就是我的陣地!」這是鄧雯秋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冰冷的隔離病房裡,穿著防護服的醫護人員進進出出,各種消殺檢測不斷,如臨大敵,患者在此,精神和心理壓力巨大,他們有時會情緒爆發,會有強烈的想出院的心理,對此,鄧雯秋總是想方設法地耐心安慰,讓患者的緊張情緒平和、舒緩下來,積極配合檢查治療,盡力讓病房變得溫暖。

「請戰書」上 讓黨徽熠熠生輝

「主任,我報名!」「讓我去!」日前,一次特殊的黨小組會議在感染科進行,作為黨小組組長,鄧雯秋帶領全體黨員在請戰書上莊嚴地簽上了自己的名字,蓋上了鮮紅的手印,他們在疫情面前勇敢「逆行」。

在醫院取消休假前,全科人員已開始處於加班工作中,他們在負責感染科住院患者診治的同時,連續多日24小時接診發熱患者。為更好應對新冠肺炎的診治及院感要求,鄧雯秋積極配合醫院的安排部署,齊心協力3天內成功改建發熱門診,規範流程、制度,配備診治、防護用品等。大年初一,她帶領全科人員齊心協力2小時內騰空病房,將住院的48名普通感染患者轉至其他科室。疫情發生後,鄧雯秋充分發揮科主任領導作戰能力,不僅安排科室協助對發熱門診、院內各科室患者、尤其是發熱呼吸道症狀,或有流行病學史者進行排除,同時組織科室有經驗的主治醫師對全院進行《新冠肺炎診療及防控》知識培訓,科室護士協助院感科到各科室、各部門現場示範防護用品的穿脫及注意事項。

作為院內專家組成員及綿竹市醫療救治專家組成員,鄧雯秋積極參加院內疑似病例或確診病例的討論共計16次,提出指導性意見,到綿竹集中醫學觀察點對密切接觸者隔離患者進行會診2次,對確診患者進行查房2次,同時聯繫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感染科疾病科副教授、感染科特聘教授劉焱斌對患者進行面對面視頻會診、溝通病情。對綿竹市首例確診的新冠肺炎患者,早期識別、半小時組織院內專家組會診、及時採集鼻咽拭子進行病毒核酸檢查,做到5小時確診患者。

她是醫生 也是孩子的媽媽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鄧雯秋每天早出晚歸,家人看在眼裡疼在心裡,每天早上出門最多的一句話就是,記到吃潤康,多喝水,少走路,但是這一切對投入防疫一線的她來講,都是沒有時間。

拖著疲憊的身體晚上回到家,家裡的飯菜熱了又熱,總想給她補補營養,但她一個接一個的電話熱線,一條接一條的微信震動,在她心中關注的只有疫情和病人。吃完晚飯,剛剛休息一下,鈴聲又響起了,12歲的大女兒打來電話:「媽媽,我想你了,你好久來看我啊?」媽媽還要工作,你好好呆在外婆家……」在這個時候,她連女兒想見她一面的願望都不能夠滿足。

領導安排她休息,同事們勸她靜養,但鄧雯秋沒答應,她一直用她的實際行動,懷著一顆質樸、赤忱的愛心,點亮著感染科一個個角落,溫暖著一個個病人。

直到現在,鄧雯秋仍和其他醫務人員一道,奮戰在「戰疫」最前線,默默地履行自己的職責,踐行共產黨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信念。

(綿竹市人民醫院供稿)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Zv0QjHABgx9BqZZI4GH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