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苦苦熬資歷?經濟學家告訴你,想要提高工資,得從這一點入手

2019-06-27   璃語職美人

文|趙曉璃

寫在前面的話:

今天我們來談論一個關乎我們每個人切身利益的話題,那就是——

到底是什麼決定了你的收入?以及如何獲得更高的收入?

閱讀本文之前,不妨拿出一張紙,寫下你的答案。

我猜,你寫的可能有:

學歷、公司、老闆、能力......

在你羅列的所有要素中,你認為哪個最關鍵?

看完了今天的文章,再回過頭看看你寫的答案,一定會有全新的啟發。

一、

想要弄明白這個問題,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

他就是有「通俗經濟學鼻祖」之稱的美國康奈爾大學管理學院教授,羅伯特·弗蘭克。

他在他的書里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女模特掙的比男模特多?

下面一組數據,讓你切實感受下——

在美國,時裝模特海蒂·克魯姆年薪750萬美元;

國際名模吉賽爾·邦辰的年薪更是高達1500萬美元;

福布斯雜誌年度富人百強榜中有5位是女模特,而男模特一個都沒有。

在看重顏值和身材的模特圈,難道是女模特長得比男模特好看、身材更標準嗎?

顯然不是。

弗蘭克教授解釋說:之所以女模特收入高,是因為女裝市場比男裝大了太多。

以美國為例,女性每年買衣服花的錢,是男性的兩倍多。

還沒算上化妝品等周邊物品。

而不論是廣告還是時尚雜誌上的女模特的美照,更是直接決定了當季的暢銷款。

也就意味著,女模特的展示效果,能夠直接帶動產品的銷量。

相比之下,由於男性服裝的消費量本身就有限,加上絕大多數的男性對時裝並不關注,更別說看到男模特的展示直接下單了,所以男模特帶來的經濟效益真心有限。

所以,你明白了嗎?

女模特的收入普遍比男模特高,真的是因為女模特勤奮努力能力有多強嗎?

真正的答案是,決定收入高低的,是市場上的供求關係。

這個原理放到職場中就是:能力強並不能直接給你帶來高收入,你要想獲得高收入,還取決於這份能力是否被需要,以及被需要的程度是怎樣的。

二、

在工資這個維度上,普遍存在的情況無外乎以下三種:

1、假設你的能力在市場上很普遍(供大於求),那麼你的能力是否具有一定的「稀缺性」,決定了用人單位是否願意給你開出高於同行標準的薪資待遇;

2、假設你的能力在市場上很稀缺(供不應求),恭喜你,你就是用人單位的重點人才,只要你的要求不過分,薪資都是可以談的;

3、假設你的能力太偏門,更像是為公司「量身定做」的,就好像一枚刻有某人名字的鑽戒一樣,市場流通性和適用性極低;

如果這個人不要了,別的人也不會買,這枚鑽戒則一文不值;

如果這家公司出了變故,其他公司並沒有匹配這項能力的環境或者基礎,這個能力的價值自然大打折扣。

情況3是很多大公司技術員人到中年的尷尬處境根源:

很多大公司的技術員,他們這麼多年辛辛苦苦打磨的能力,是源於大公司在某個階段需要上馬某個項目、或者研發某款產品等需求,一旦這些項目或者產品黃了,這些技術員的技術在市場上不具備流通性,意味著這名技術員多年的辛勞打了水漂,一切都要重頭開始。

情況2是很多高精尖人才的職業路徑:

比如美國的矽谷、北京的中關村、知名的投行和管理諮詢公司、以及各大專業領域內頗具盛名的事務所等等,這些地方彙集了各領域智商頗高的一群人,他們從事的項目引領行業潮流,所處理的問題較為高端前沿,更是拿著讓人咋舌的薪資。

然而問題是,這條路很多人擠不進去啊,畢竟天賦異稟、智商優異的人是極少數。

因此對於絕大多數的職場人而言,唯有立足於情況1,想辦法提高能力的「稀缺性」,才是提升工資的根本路徑。

三、

事實上,絕大多數人具備的工作能力在市場上都是供大於求的。

這個時候常見的思路有兩個:

一是留意行業和市場信息,看看用人單位到底缺怎樣的人才;

二是不要局限於某個維度的某個能力上,讓自己的能力具備一定的「稀缺性」才是重點。

在能力的「稀缺性」上,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策略。

1、同等知識技能上,比誰更專業;

這個階段一般是職場人成長的第一階段,新手期。

別小看這一階段,光是工作技能的磨練上,就能刷下大部分不合格的「混日子」的人。

這裡面存在的主要原因在於,很多人不清楚這份工作能夠給到自己的價值在哪裡,並且固執地認為,如果能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就一定能做好,但問題是,當事人並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

——這是不少諮詢者共同的思維模式。

曾經有個90後的姑娘阿寧(化名)找我做過諮詢,後來覺得有必要深入挖掘下,就跑來參加線下訓練營,按照她的話說,兩天的訓練營下來,給她帶來的改變可謂「天翻地覆」。

阿寧過去的職場經歷頗為坎坷,她認為坎坷的根源是源於自己不喜歡這份工作導致的,在她看來,如果能找到一份喜歡的工作就一定能夠乾的不錯,但問題是,自己苦苦找不到喜歡的工作。

畢業後的阿寧先是在創業公司嘗試過市場推廣及活動策劃類的工作,後來發現自己性格內向,同時特別討厭功利性強的銷售工作,但覺得自己有耐心,就跳槽到一家公司做客戶服務和管理工作,但真正做下來又發現,自己挺害怕面對人際衝突的......

於是她就希望能找到這樣一份工作,既能發揮她耐心的特點,又不需要面對人際衝突。

在探討的過程中,她覺得自己可能適合技術類工作,但又擔心自己受不了技術類工作的枯燥繁雜,況且自己邏輯分析能力並不好,面對冰冷的數字、機械等等都不是她的強項;

她又想到了幼教工作,但又覺得自己雖然有耐心,可是還沒有足夠的耐心,所以如果真的要應付一群孩子,又擔心扛不下來,況且還要和一幫家長打交道,想想就頭疼......

我提示阿寧:「不知你發現沒有,你最大的問題或許在於,什麼能力好像都有那麼一點點,但都沒有做到足夠專業精通的地步?」

阿寧若有所思。

在訓練營中,通過組內討論和練習,阿寧發現,這些年來,讓自己受限的並不是她之前認為的行業或者公司,而是她自己不論做什麼工作,好像永遠只停留在60分上下的水平,從來不曾往上精進再精進一點。

很多時候,個人在選擇一份工作的時候,並沒有去思考這份工作給自己帶來的真正價值,容易受外在的因素影響,比如很多人都希望從事一份不要太操勞、環境要舒適、工資也要說得過去的工作。

只根據外在因素選擇職業的人,往往是各大行業「濫竽充數」之輩。

因為任何行業的真相就是,能夠賺錢的永遠是能做到80分甚至90分以上的少數人(沒錯,足夠專業自然就具備一定的稀缺性),大部分人都維持在應付手頭工作的階段,雖說有點能力,但永遠都是「蜻蜓點水、不求甚解」,永遠是「門外漢」。

2、同等專業能力上,比誰的附加值更大;

這個階段的較量常常出現了職業發展的第二階段,熟手期。

在這個階段,工作內容對你而言並沒有什麼新鮮的了,你開始或多或少出現了「職業倦怠」,再也不復剛開始的熱情和動力,收入也達到了一定水平。

你雖然心有不甘,但真讓你離開現在的崗位,有太多是你無法割捨的部分。

——如果你到了這個階段,更需要保持足夠的警惕。

如果在這個階段,你不去提升或增加你的工作附加值,隨著年齡的遞增,你的性價比漸漸衰退,你今天拿的較為滿意的薪酬,可能就是你此生的「工資巔峰」了。

對於很多度過了新手期到達了熟手期的職場人而言,不妨比對下面的標準自我評估下:

1)、你目前的工作中有哪些是高價值部分呢?如果換做一個新人,掌握這些內容大約需要幾年的時間?

2)、對於工作及項目的推進,你是否能做到幾個電話就能擺平這些事情?

3)、如果今天老闆想要了解行業的最新政策和動態,你是否能對答如流,或者能夠找到相關的專家,牽個線搭個橋,做個引薦呢?

......

這些都是「附加值」的主要表現。

在這個階段,光做好眼前的事情是遠遠不夠的,你是否能在崗位之外給老闆提供一些附加值,這才是未來升職加薪的重點所在。

也就意味著,在這個階段,「專業性+社會化」才能讓你如虎添翼,走的更遠。

3、同等專業及附加值之外,比的是影響力;

這是從熟手期到高手期的重要分水嶺。

比如——

你在過往的工作經驗中,有沒有把這些工作方法和思路進行整理歸集,發表出專業論著?

你在你的行業里是否具備一定的知名度?

有沒有人慕名而來,主動找你請教問題?

......

如果你的能力只有你的老闆買單,又如何有議價的底氣和資本呢?

但如果你的能力遠近聞名,你的客戶、你的競爭對手的老闆、獵頭顧問、甚至媒體平台天天像蒼蠅一樣在你身邊揮之不去,天天找你談未來的合作機會......

恭喜你,你的職場躍遷之路指日可待,因為每個行業或領域具備知名度的人,更是鳳毛麟角足夠稀缺。

四、

讓我們一起回顧下本文的思路和重點內容。

在經濟學的解釋里,工資高低是由市場供需關係決定的;

結合供需關係視角,對於很多人而言,如果你現在的工資遲遲無法提升,最有可能的原因就是:你的能力在市場上實在太普遍了,並且供大於求。

兩條路,要麼換一個市場供求大的領域或行業,要麼提高自己能力的「稀缺性」。

在能力的稀缺性層面,不同階段我們的側重點不盡相同——

1、新手期階段,重點在於專業,同等知識技能比誰更專業;

記住,簡單的事情做到極致,就是不簡單。

2、熟手期階段,重點在於附加值,同等專業能力上比誰更能提供附加值;

別忘了,一個人可以走的很快,一群人會走的更遠。

3、高手期階段,重點在於影響力,同等專業及附加值上,比誰在業內更具有威望......

任何危機,對行業內的頂尖高手而言都不足以構成威脅,因為足夠專業,又擁有優質資源,同時還具備知名度......

——這樣的人,本身就是「稀缺人才」。

最後還想補充一點,那就是「專業—附加值—影響力」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無法跨越。

比如,如果你做任何事都不深入不專業,靠四處吃吃喝喝認識了些人,你以為自己「人脈廣闊」,總有一天你會發現,如果你沒有相應的實力,這些所謂的「人脈」在關鍵時刻可能一點用都沒有;而所謂的建立個人品牌,對你而言無異於「紙上談兵」。

人貴在一份自知之明。

分清楚自己處在哪個階段,找到這個階段的核心問題,才能有的放矢,做出明智的決定,方能行動有效,走出當前的困境。

以上。

作者簡介:趙曉璃,資深職業生涯規劃師,國家心理諮詢師,職場作家。著有以職業諮詢案例分析為素材的職場暢銷書《停止盲目努力:你的人生需要再設計》,成為職業規劃領域為數不多的諮詢實戰及個人發展實用書籍。2018年職業規劃及工作方法乾貨類新書《從極簡到極致:在擅長的領域做一個厲害的人》被評為2018年度經管類十大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