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概念是冷戰結束以後,美國推出的一個概念,企圖以此構造一個嶄新而和平的世界秩序。
就歐美的歷史而言,全球化的確是一個新穎的,甚至擁有顛覆性意義的概念。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從1500年左右開啟的所謂「地理大發現」以來,直至1991年蘇聯解體、冷戰結束,歐美繫世界都是戰爭為主導的。二戰之前是以「熱戰」為主導,二戰之後則是以冷戰為主導。冷戰結束之後,歐美繫世界才開始真正以和平為主導,「全球化」概念就是在這個背景下而迅速為全球所接受,迅速全球化的。
因此,「全球化」實質上是歐美首次對全球和平秩序的構想和描畫。
儘管全球化概念中存在嶄新的理念和嶄新的願望,但是,並沒有與歐美過去的歷史和思維一刀兩斷,而是過去歷史和思維的延續。這樣,「全球化」實際上就包括兩個階段,冷戰結束之前的階段和冷戰結束之後的階段,或簡稱前冷戰階段和後冷戰階段。
但無論前冷戰階段還是後冷戰階段,全球化的根本目的,或者說本質,卻是相同的,都是保障和維護歐美的經濟利益,只不過在兩個不同的階段,其方式不同。
在前冷戰階段,全球化是以戰爭的方式實現的,通過侵略和殖民戰爭,歐美國家強行占有和利用全球其他地區的一切經濟資源,甚至直接包括人(將非洲人口奴隸化並販賣之)。這一階段的高潮就是歐美19、20世紀之際,歐美將整個世界徹底瓜分,並因瓜分的「不公」而發生自相殘殺,導致所謂的兩次世界大戰的發生。
在後冷戰階段,全球化以和平的方式實現。以美國為首的已開發國家,企圖通過控制資本和技術以及相關的制度設計(WTO、世行、IMF等),實現對產業鏈高端部分的壟斷和控制,讓歐美之外的「發展中國家」去承擔產業鏈的低端部分。在產業分工和自由貿易的名義下,通過這種不平等的產業鏈定位,歐美繼續對全球實施經濟奴役。
因此,這個歐美眼中的全球化,其實質是讓全球為歐美服務。從而也導致這個所謂的全球化並非真正的全球化,而是將全球分裂為一個「敵我」、「主僕」對立的兩個部分,成為一個二元結構。歐美是「我」、「主」,其他國家和地區是「敵」、「仆」。
唯有明白全球化的這個基本背景和本質,才能明白現在的美國為何從全球化的鼓吹者急劇蛻變成一個全球化的反對者。其實,無論是此前極力鼓吹全球化,還是現在拚命反對全球化,美國的根本目的都是一樣的,就是維護美國的經濟利益,維護美國的經濟上的優越性。
此前,美國之所以鼓吹全球化,因為他們那時相信,美國在資本和技術上的壟斷地位會永遠持續,美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高端位置為永遠持續。現在的美國之所以反對全球化,原因在於,此前的設想落空了。有一個大國在美國所設計的全球化規則內,居然遠比美國做的更好,進步驚人,不僅經濟總量迅速擴大,而且資本和技術也迅速積累,從而在全球產業鏈的位置也迅速攀升,甚至在某些領域已經遠超美國。這個大國就是中國。
冷戰以來世界的全球化實踐證明,中國是最大的贏家,中國是最適應和平的全球化秩序和規則的國家,沒有之一。
這裡最有戲劇和諷刺的是美國,這個國家冷戰之後就開始鼓吹全球化,以全球化的權威和導師自居,但是,在此後真正的全球實踐中,在中國面前,美國卻一敗塗地。顯然,美國實際上並不適應它自己提出的全球化規則。也可以說,在全球化上,美國自己欺騙了自己,或者美國高估了自己。
這是當下非常值得研究的問題:為什麼是最適應和平式全球化的國家是中國?為何美國其實並不適應和平的全球化規則?至少與中國相比。
答案在於歷史和文化。中國的歷史和文化與和平的全球化規則非常匹配。也可以這麼說,唯有中國的歷史和文化與和平的全球化規則相匹配,包括美國在內的其他任何國家都做不到這一點。
美國所提出的全球化概念,之所以能夠在冷戰後迅速被全球所接受,不僅被以美國為首的已開發國家所接受,而且也為廣大的發展中國家所接受,成為全球的主流主導思想,原因在於,這個版本的全球化實際上包括了兩塊內容,能夠分別滿足以美國為首的已開發國家的需求,也能夠滿足發展中國國家的需求。
第一塊內容是, 這個全球化理念認為,以美國為首的已開發國家的資本和技術優勢能夠永恆存在,從而使得能夠永遠對產業鏈的高端保持控制。顯然,這一假設對以美國為首的資本和技術能力存在過高的估計,對中國的資本和技術能力存在過低的估計。對這一塊內容使得已開發國家能夠擁抱全球化。
第二塊內容是全球化的產業分工、協作和自由貿易,這兩者又都是以自由競爭為基礎。顯然,當時的美國人認為,以美國為首的已開發國家的競爭優勢將永遠保持,而發展中國家的競爭劣勢也將永遠保持。在這個背景下,在全球化的自由競爭中,以美國為首的已開發國家將永遠是處於優勢的一方,而發展中國家則是永遠處於劣勢的一方。但無論如何,第二塊內容為全球化批上了自由、公平的外衣,讓廣大發展中國家也能夠迅速接受。
說中國的歷史和文化最適應和平的全球化規則,其實就是最適應其第二塊內容,就是以自由競爭和自由貿易為支撐的全球化的產業分工、產業協作。
產業分工、產業協作的主體不是產業,而是參與產業的人。因此,產業分工、產業協作實質上是人與人之間的分工,人與人之間的協作。也就是說,從本源上來說,產業分工和協作,是個人們獨立判斷和選擇的結果,通過這些選擇,使得參與各方的利益都得到增加。
因此,產業分工和協作得以產生和發達的基本前提就是,普遍具備獨立思考能力的個人的存在。換句話說,支撐發達的分工和協作需要一種文化,這種文化鼓勵和維護個人化的獨立思考。而古老的中國文化正是這樣一種文化,也是人類歷史中的唯一。
心性和道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也是一體兩面、二位一體。到宋明理學時期,直接概括為「性即理」、「心即理」,「心」、「性」即「心性」,「理」就是「義」、「道義」。
「心」其實是對人之思考活動的抽象總結,是虛擬的人的思考主體、思考器官,人的一切思考認知活動都是由此發出。「性」是「心」的穩定結構,也是人在思考時,在判斷和選擇時所依據的基本原則。這些基本原則是天然存在於每一個人的心中。
人是根據自己的判斷和選擇而行動的,因此,人心中所自然存在的基本原則也就會表現在人的行為之中,可以通過人的行為而被觀察到。這些行為就是「合理」的,「合宜(義)」的,即符合道義的,有道義的。
「心」、「心性」是指思考活動的功能主體而言,「道義」則是人在思考時所依據的基本原則,也是人心的基本屬性,因此兩者都是一回事。
這樣以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在儒家思想中,實際上就是認為,人的本質在「心性」、「道義」,人就是一個「心性人」。「心性」是人的獨立的思考主體,而「道義」則是天然具備的思考所依據的基本原則。
總之,中國傳統文化認為,人是一個獨立的思考主體,人也應該積極地進行獨立的思考。也正因為如此,發達的產業分工和協作在中國歷史的很早時期就出現了。
從文獻上來看,《孟子》 一書就詳細地對發達的產業分工和協作進行了描述和分析,這比亞當斯密的《國富論》早2000多年。
儘管在歷史的很早時期中國的產業分工和協作就已經非常發達,但是中國並沒有陷入唯產業主義,唯經濟主義,沒有以產業和經濟為主體,而是依然以人為主體,更具體地說是以人心和道義為主體。是人心和道義在主導產業和經濟,而非產業和經濟在主導人心和道義。
中國甚至發展出獨立的道義行業,就是政治業。同時還規定,凡是從事道義業、政治業的人,就不允許再從事其他任何具體的經濟產業,而只能以來政府的稅收來生存。這就是中國古代非常著名的政治原則:「不與民爭業」、「不與民爭利」。
正是因為中國以「義」為主導,並非唯經濟主義的以「利」為主導,因此中國的經濟在近代被實行唯經濟主義的西方歐美所超越。西方也藉此開始侵略中國。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西方就擁有普遍化獨立思考的文化,也不意味這中國所固有的普遍化獨立思考的文化被破壞。
在西方的侵略之下,中國開始「師夷長技以制夷」,學習西方。學習西方,其核心其實就是學習其唯經濟主義、唯產業主義的做法。就中國而言,就是將獨立思考的對象放在「利」上,而非象傳統一樣,放在「利」上。
至冷戰結束之際,中國已經順利實現了轉型,即將思考的對象由「義」轉到「利」上。也正是在這個時候,美國鼓吹全球化理念,提倡全球範圍內的產業分工和協作。中國如魚得水。在美國所設定的全球化的遊戲規則內取得遠超美國的成績,逼的美國大喊吃虧了。
美國之所以在全球化上玩不過中國,根源在於缺乏中國式支持普遍化獨立思考的文化,缺乏心性-道義文化。「先進」的美國並沒有出現在中國歷史中一直存在的「心性」和「道義」概念。
從全體成員來看,美國的文化基礎依然是中世紀基督教文化,是以信仰,迷信為基礎的,而非以獨立思考為基礎的。現代文明的理念,是近現代突然出現的,甚至是外來、外生的理念,在現代的歐美社會並非是普遍化的,紮根基層的,而只是為少數精英們所信奉。
也就是說,在歐美,擁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只是少數精英,普通民眾的思維依然以信仰為中心,這些人是無法主動參與產業分工和協作的,而只能被動參與。
但是,獨立思考能力在中國是普遍化的,是紮根基層的,最基層的普通民眾,廣大的農民們,即使沒有接受正規教育,也會在傳統心性-道義文化的薰陶下,而普遍具備獨立的思考能力。因此,他們對產業分工和協作的參與,是主動的,都是分工和協作的主體。
因此,美國,包括西歐的產業分工,是少數人所主導的,而中國的產業分工則是人民大眾所主導的。
傳統中國的社會秩序並非是以經濟、產業為中心,而是以道義為中心。同時,也將這種道義秩序推廣之整個「天下」,即「全球」。天下秩序也是一個一體、一元的道義秩序。
從「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初心來看,中國學習歐美,在經濟上趕超英美,並非意在歐美所設定的遊戲規則內取得勝利,成為這個規則中的老大,而是摧毀歐美的遊戲規則,捍衛中國所固有的遊戲規則:重義輕利的道義秩序,即天下秩序。
因此,中國在冷戰後全球化中的勝出,並不僅僅是經濟實力的競爭,而是文化的競爭,以及全球化版本的競爭。中國需要做的不僅僅取代美國第一名的位置,而是在徹底廢除歐美所設定的有序規則,而建立一套嶄新的規則,建立全球化的嶄新版本,這套規則的基礎是中國固有的心性-道義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