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戰,日本經常使用的軍事武器就是三八式步槍,但是問題多多,在中國東北戰場就暴露出來過,中國東北的風沙比較大,日本因為生活在海島上,沒有見識過風沙的威力,於是風沙進入了槍膛,讓日本士兵無法操作,或者操作很不方便,另外這款步槍的撞針也很容易折斷,非常的不牢靠,雖然狀況百出,但是日本也沒有將就著,而是快速的將機槍重新進行了改進,同時在槍機表面增加了一個隨槍機連動的防塵蓋子。
這樣就解決了風沙問題,不過沒多久問題又暴露出來了,在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中國因為武器不足,經常使用繳獲來的武器,日本的三八式步槍就成了中國軍隊陸軍的主戰武器,不過中國在使用的時候發現了一系列問題,例如子彈的初速度低,還好旋轉速度很快,所以子彈非常的穩定有效射程也高,但是如果子彈的初速度能夠提高,那麼射程也可能有所提高,而且除此之外,由於三八大蓋兒子彈轉速快,運行穩定,命中之後往往易於貫通,創口光滑,射入人的身體後,前後兩個眼,對周邊的器官和組織破壞不大,在殺傷力上就減弱了,於是中國為了整改這些問題,對三八式步槍進行了不斷改造。
在發現三八大蓋兒有這些缺點後,中國士兵就在自己的兵工廠里對子彈做了手腳,在子彈上刻了一些凹凸不平的紋路,這種子彈在發射過程中,因為不光滑,會降低射速,在射入人體內,會發生不規則的旋轉、翻滾,最大限度地損傷內臟,出創口也會非常的大,從而造成大面積的失血,換句話說就是一旦擊中人體,就會在人體內翻滾,破壞內臟,殺傷力非常的大。
改裝後,用來對付喜歡白刃的日本兵根本不在話下,因為在白刃戰中雙方士兵往往互相重疊,使用三八式步槍射擊,往往能一顆子彈射穿兩個人,而後一個人受得傷害更大,因為,2次貫通後,子彈的速度降低,彈丸會形成翻滾、變形,造成的創傷更為嚴重,所以同樣使用三八式步槍,中國使用起來卻比日本還要遊刃有餘,而且在抗日戰爭期間,八路軍也很喜歡使用三八大蓋兒,八路軍對於三八大蓋兒的評價是很高的:輕便、耐用,可以白刃戰,射擊簡單準確,後坐力小,還節約子彈。
最後三八式步槍雖然缺點很多,但是如果給有智慧的人來使用的話,缺點也會變成優點,這就是「窮則思,思則變」,同為三八式步槍,中式的卻比日本的強那麼多,根本不能相提並論,也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實踐出真知真的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