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比起失望,更多的是失落。

2020-10-04     藤井樹觀影團

原標題:《姜子牙》:比起失望,更多的是失落。

千呼萬喚,《姜子牙》終於在今天和大家見面了。前有聯動《哪吒》的熱度,後有封神宇宙觀的期待值,小編興高采烈地戴上3D眼鏡、興致勃勃地看完整部片子,不禁熱淚盈眶。

不是被感動哭的,而是被劇情折磨哭的,就算是頂著「不愛國」的罵名,小編也要用腐朽的聲音喊出:「就這?!」

導演: 程騰 / 李煒

編劇: 謝茜穎

主演: 鄭希 / 楊凝 / 圖特哈蒙 / 閻麼麼

類型: 劇情 / 動畫 / 奇幻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語言: 漢語普通話

上映日期: 2020-10-01(中國大陸)

片長: 110分鐘

又名: Legend of Deification

01

唯一的亮點:美術

《姜子牙》作為一部動畫大電影,美術、特效和場景絕對是近些年來同類製作中的巔峰水平。

夢工廠動畫公司聯合導演程騰、前暴雪動畫角色總監王昕、參與過《魁拔》製作的李煒、憑藉《如果我是英雄》獲得第45屆動畫安妮獎的李夏……他們一起組成了《姜子牙》背後的「神仙團隊」,保證了這部動畫電影每一幀都能當作藝術作品來單獨欣賞。

電影的開篇,是一段二維動畫製作的古戰場。九尾妖狐亂世禍國、天下大亂,諸神除妖,天地之間一片戰火。這段二維動畫借鑑了敦煌壁畫的藝術效果,利用動畫中的線條變化讓古老凝固的壁畫動了起來。九尾妖狐化身火焰、席捲宮殿;姜子牙一路馳騁,劈開一道血路,用色塊和線條帶動轉場,自然精巧,確實是美的享受。

除了這一段值得大書特書之外,電影畫風與設計的整體性也令人嘆服。暴雪CG部出身的王昕,自帶設計宏觀世界的DNA。《姜子牙》整體走奇幻風格,既有油畫的濃墨重彩,也有水墨畫的淡雅留白,但兩者非常協調,不顯突兀,這與製作團隊「吹毛求疵」的性格密不可分。

《姜子牙》這部片子,畫面就是故事的一部分。就場景而言,天庭的尊貴浩蕩、北海的空闊悲涼、古戰場遺蹟的蕭條黃沙,構成了對比。就人物設計而言,金與白交織的師尊、鮮紅如火的妖狐和小九、從墨藍到淺藍服裝的姜子牙,也構成了一組對比。

顏色與人物性格是統一的,師尊以蒼生為念,尊貴的金色是神的象徵;九尾與小九都是可憐的犧牲品,但一生轟轟烈烈不甘認命;姜子牙身上色調的變化,則展現了他從困惑到明了的心境之變。顏色的選擇和使用,使得整部電影十分協調統一,情緒也層層遞進。

02

故事節奏不穩定

可惜,畫面再好,也只是一部電影的皮相,一個好的故事才能作為支撐電影的骨,《姜子牙》的敘事太糟糕了。

整部電影的內核是「尋找真相」。姜子牙想知道大戰的真相、小九想知道自己真正的身份,兩人相伴前往幽都山。最後卻發現,一切都是師尊「心念蒼生」而設下的局,禍亂天下的狐族也是犧牲品。

表面上來看,這是一個極富思考價值的「電車難題」——救一人還是救蒼生?姜子牙的選擇也給人一種「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振奮感。但是,再深入思考一下,我們就會發現,影片還是存在著邏輯硬傷。

首先,師尊為什麼要安排宿命鎖這個道具?如果沒有這個鎖,九尾殺了真的蘇妲己,姜子牙就不會發現真相,從師尊的角度來說,「舍一人救蒼生」目的能夠完全達到。

其次,電車難題和反叛精神是挺老套的母題了,《姜子牙》在這一點上,做得既不新穎,也不到位。

《蝙蝠俠:黑暗騎士》、《流浪地球》、《釜山行》等等電影,其實都在處理「電車難題」帶來的倫理困境。《悟空傳》、《黑客帝國》系列、《死亡詩社》等書籍和電影,也在不同程度上討論反抗精神和「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意志。

和這些書籍與電影相比,《姜子牙》的敘事邏輯顯然不夠嚴密,衝突也不夠強烈,人物是被編劇和導演推著走的。

03

人物形象不豐滿

敘事節奏混亂帶來最明顯的弊端就是人物形象不豐滿。在優秀的影片中,人物性格都是在情節推進中逐漸立起來的,而不是靠旁白講述出來的。

同樣是動畫大電影,《大聖歸來》《哪吒之魔童降世》在人物塑造上就成熟很多。

《大聖歸來》以「父/子」作為情感內核,片中的悟空也混合了人性和神性。

面對江流兒對花果山桃子大小的詢問,悟空一開始說:「戲裡的東西,你也信?」看到江流兒失望的神情,才改口說「其實,有臉盆那麼大。」 面對江流兒喋喋不休的詢問,孫悟空抑制著不耐煩,溫柔地一一解答。

無數的細節讓孫悟空的形象變得豐滿起來,整部片子對「平庸」悟空的塑造讓最後悟空衝破封印的一幕變得格外燃。

《哪吒》花了很長的篇幅鋪墊陳塘關百姓對哪吒的厭惡以及小朋友對哪吒的排斥,這讓哪吒孤僻自卑、拒人千里的性格有理可依。

同時,影片也著重描摹了父母及師傅對哪吒的關愛、敖丙對哪吒的陪伴,在高潮部分又插敘了父親李靖用自己的性命換哪吒性命的往事,使得哪吒向善的選擇有跡可循。

對於次要人物敖丙,影片也花了大量筆墨講述龍族蟄伏的經歷,講述敖丙肩負的重要責任,使他最後的「黑化」不顯突兀。

但是在《姜子牙》里,主創團隊們似乎把太多的氣力放到了畫面上,而忽視了情節與故事在人物塑造上的重要性。除了基本的懸念之外,衝突太柔、太弱,支線龐雜,淹沒了主線。小九的回憶對情節推動沒有決定性的作用,令人摸不著頭腦。

姜子牙是「至善者」,他心胸寬廣,為了一個無辜的元神甘心被流放北海;被北海妖怪們嘲笑的時候無一句反駁;為了成為真正的神,打碎天道與人間的橋樑……

從這些碎片化的塑造中,我們依稀能看到一個模糊的「好人」「反叛者」姜子牙。但離開電影院後,我們還能回想起重要的場景嗎?除了強迫症之外,我們還能記得姜子牙與眾不同的、與影片有關係的個性特徵嗎?除了四不相的仙逝外、碎天梯的決絕外我們還有別的淚點?

忽視姜子牙的過去、省略了心境的變化、講述故事節奏拖沓……這些都是人物形象不豐滿的原因。

4年打磨,卻只磨出了一部堪堪及格的《姜子牙》。

中國動畫大電影在美術上確乎有所突破了,但在我看來,情節與故事,依然需要花大力氣雕琢推敲。我們不缺大場面,只缺屬於我們的故事。

不要讓神話系列變為賣情懷的普通作品。

·END·

微博:@藤井樹觀影團2011

公號:藤井樹觀影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Zh1i9XQBeElxlkkarvI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