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圍繞數據的技術創新正在加速。疫情發生後,大數據在疫情分析、智能診斷以及復工復產等領域發揮了不容忽視的作用。」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雲計算與大數據研究所所長何寶宏在「同呼吸、共命運、萬眾一心,戰疫情」公益直播中,介紹了大數據戰「疫」的典型應用,同時指出了數據資產化、資產數據化這一重要趨勢,提出要以創新的技術手段解決數據隱私問題。
數據加速資產化 隱私保護需技術創新
「數據堪稱二十一世紀的石油,數據驅動數字經濟發展。」何寶宏表示,全球數據量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增長。統計數據顯示,近幾年,全球數據每年的增速都在50%以上。而正是在這一趨勢下,圍繞數據的技術創新也在提速。「所有的數位技術都是圍繞數據展開的。比如,5G就是要以更高的速率傳遞數據,雲計算旨在為數據提供底層的計算和存儲資源,區塊鏈是為了管理和傳遞高價值數據,AI是希望從數據中學習智慧,大數據則是擴大了能夠處理的數據的範圍。」
技術的進步,5G、物聯網、雲計算等技術的發展,都在推動大數據的發展,促使數據量激增,同時數據的類型也更加豐富,因而我們需要技術創新,研發能夠處理這些數據的技術和工具。「實際上,技術的進步就是為了使得處理數據的成本足夠低。」何寶宏如是說。
統計數據顯示,全球大數據市場的增速在15%左右,中國市場的增速更是高達30%左右,遠遠高於全球水平。「我們往往會高估一個技術的短期影響,而低估其長期影響。未來大數據產業將會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帶來巨大的市場機遇和應用空間。」何寶宏作出了這一判斷。他表示,大數據剛剛出現的時候,業界都在聚焦於如何解決「大」的問題,隨後是如何解決「快」的問題。今天,隨著大數據應用的不斷普及,業界需要關注數據資產這一問題。
「我們正處於一個新的時代,萬物皆數據、數據皆資產。」何寶宏表示,數據資產化、資產數據化已經成為顯著趨勢。當數據成為資產,那麼數據交易自然而然就成為了需求,所以對於業界而言,數據流通是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當然,我們也需要關注隱私數據的保護問題。一方面,數據是資產需要流通和交易,另一方面,數據裡面涉及隱私,需要保護。」他說道。
對於如何解決數據隱私保護問題,何寶宏認為不僅僅是依靠法律法規,同時還需要創新隱私保護技術,比如數據脫敏、區塊鏈等。
助力抗疫和復工 大數據的五大「神器」
得益於大數據技術的演進以及相關應用的推廣,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大數據發揮了積極作用。「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通過對公開徵集的200多個案例分析後發現,大數據在疫情防控中主要應用在五個方面,分別是:疫情分析展示、疫情防範管制、醫療醫治增效、生活便民舉措、復工復產管理。」
「疫情分析展示是一個基礎性的應用。」何寶宏表示,疫情分析展示就是將疫情數據進行多主體、多渠道、多維度的分析和展示,該服務可以助力政府管控、公眾服務以及企業服務。相比之下,疫情防範管制則是對大數據進行更深一層的應用,通過建立數據模型和分析挖掘,可以識別高危人群,開展區域監測,為防控決策提供支撐。
疫情發生後,病人數量的激增,給醫院的診斷和救治帶來了極大的挑戰,為了提升診斷和救治效率,業界嘗試將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結合起來,實現智能化的病情診斷。何寶宏透露,此次疫情中,大數據和AI已經在病情診斷、醫學科研、醫療輔助等醫護工作場景中得到直接應用。
疫情打亂了人們生產和生活節奏。何寶宏表示,疫情期間,大數據技術正在助力更多生活便民舉措落地,比如無接觸配送、「疫情小區」地圖查詢、疫情智能問答等。
「大數據在復工復產上發揮的作用也非常明顯。」何寶宏透露,據中國信通院統計,大數據在復工復產上的應用,占疫情期間所有大數據應用的20%左右,可見推進復工復產是大數據的主要「陣地」。在具體應用上, 支付寶和微信推出的「健康碼」、遠程辦公及在線學習、用大數據保障增產擴產等都是非常典型的案例。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信通院近日聯合三大電信運營商推出了「通信大數據行程卡」服務。「相比較其他領域的大數據,通信大數據具備全面性、動態性和及時性三大特點。」何寶宏表示,基於這三大特點,「通信大數據行程卡」能夠為全國16億手機用戶免費提供前14天內到房地的查詢服務,幫助更多人「自證清白」,儘快復工。
當然,在此次疫情「實戰」中,大數據應用也凸顯了不足之處。「在實際的應用中,我們能夠看到依然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數據來源有限、採集手段落後、數據缺乏治理、數據質量堪憂、隱私保護力度不夠、數據孤島嚴重等。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我們整個行業的協作和努力,合力提升大數據戰『疫』的作用和價值。」何寶宏強調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Zg8dunABgx9BqZZIkOY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