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檔熱劇集中爆發,「寒冬期」的第一次回暖嘗試?

2019-07-23     牛牛影視創想

2019年的暑期檔,因為幾部電影撤檔之事的轟轟烈烈,影視內容的熱度有一大部分被分給了幾部電視劇,包括《長安十二時辰》、《九州縹緲錄》、《陳情令》、《親愛的熱愛的》等多部網播劇、台播劇的火爆讓暑期檔有所倚重。

然而熱劇集中性的爆發並非全部仰仗暫時性的娛樂內容傾斜,更是影視行業在「寒冬論」之後正真意義上的一次自省。

IP率上升

以上提到的四部電視劇無一例外全部來自於小說改編,這種現象曾被大量批判,如今來看確是實打實地一劑良藥。

不少聲音都曾以「創新動力缺失」和對行業有效驅動下降為由反對過於依賴文本小說改編影視劇,尤其是在IP+鮮肉模式大肆荼毒影視行業時期,這種聲音基本上能以斗量,但從今天看來,高質量高效率地改編成名小說,是行業應對「寒冬」的有效手段。

實際上,影視與文本小說的過度捆綁,在早期存在著極大風險。將一個已經發展地較為健全的行業依託在一個新興產業多少讓人心中打鼓,畢竟網文的生命力遠沒有電視行業發展地久遠。而帶來的後果也常常在出人意料的地方。

IP+鮮肉就曾是這個模式下出現的一顆產業「腫瘤」,不得不承認,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這一模式直接導致了產業內容的下降和行業生態環境的惡化。但觀眾不是傻子,被套著種種外衣的內容垃圾欺騙過足夠多次之後,內容必然會回歸重心。

在此情況下,知名IP將起到更多的正推力。

《長安十二時辰》由於其小說題材的優勢性,本就是極度適合通過影視畫面表達的文本,曹盾的高度還原基本上就是穩紮穩打地拿到了小說應該有的高度;《陳情令》的火爆在去年《鎮魂》的成功下,顯得有理有據,其原著小說在經過多個領域的打磨之後,更具備成劇的優勢;《九州縹緲錄》則藉助其宏大的世界觀具有相當的可看性,至於《親愛的熱愛的》則是成為暑期檔必備題材的頭部,合情合理。

在「寒冬期」,每個內容的誕生都經過了多方風險衡量,而IP改編劇能在這種時候大量湧現,甚至能在一個不需要過多宣傳的情況下拿出一個好成績,實際上已經表現出來相當的競爭力。

雖然這種變化將一部分影視行業的壓力轉嫁到網文、小說領域,但這同樣在有效驅動著更多內容領域對於內容進行良性的發展。

很明顯,如果內容需要在螢幕上呈現,那麼來自小說IP的內容至少要經受兩次受眾的考驗,如此一來,影視行業的風險在降低,內容爆款的幾率也在增高。

頭部陣容擴大

牆角一枝梅,不如百花其綻放。

如果你有印象,應當記得2018年夏天是屬於《鎮魂》、《香蜜沉沉燼如霜》和《延禧攻略》的。相比起來,2019年的暑假雖然讓人憂心忡忡,但最終呈現的,卻是比2018年更加繁榮的景象。

四劇同播基本上讓多個內容領域都有了頭部:歷史燃劇有《長安十二時辰》,宏大歷史劇有《九州縹緲錄》,小群體類型劇有《陳情令》,都市愛情劇有《親愛的熱愛的》。基本上沒有與去年相重疊的部分,這實際上代表了內容的良性發展。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爆款電視劇被一部分優勢題材綁定,仙俠愛情、深宮宅斗、懸疑探案等,最終導向了內容發展的功利性。因為好賺錢,大家就一窩蜂去深挖一個領域,不管是不是味同嚼蠟,最終的結局不是你抄我我抄你,就是質量堪憂,賺完就走。

而《長安十二時辰》、《九州縹緲錄》等內容則表現出與往年暑期檔內容較大的區別,不單單是題材上的變化,更是整個內容的疊代升級。最明顯的變化就是,網友們用美劇的標準評價《長安十二時辰》,又用《長安十二時辰》的標準要求《九州縹緲錄》。

在頭部之外,我們可以看到往年的富礦題材如今已經遇到了一些瓶頸。仙俠愛情劇《宸汐傳》即便匯聚倪妮、張震等高質感演員,依然還未拿到一個足夠響亮的成績;曾經的「收視保證」楊冪、霍建華也沒有成功帶起來《築夢情緣》;白宇在風頭最勁的時候,播出了民國懸疑探案劇《紳探》因為抄襲被無數網友喊打喊殺。

這個夏天,顯然沒有哪個題材是「安全」的,影視「保命符」已經過期,常勝題材遭遇滑鐵盧之後,擴大影視內容寬度的阻力就小了很多。而這表現出來的收益也是矚目的。

在廣電以「不解風雅」之姿限制了幾個大熱題材之後,電影行業仿佛一夜之間被束住手腳,投資方四處逃竄,業內大談特談「影視寒冬」,但實際上看劇的人並沒有走掉,他們仍有極大的內容需求,此時題材多元化,頭部內容變寬就是救命良藥。

我們不否認國產劇還存在較大的發展空間,《長安十二時辰》等劇還存在「曇花一現」的可能性,但題材內容多樣性的發生,一定會在某種程度上影響接下來的內容創作。而暑期檔這個最具容納性的檔期,能出現過去所沒有的新內容,並且具有極高的完整性,實際上是一件頗鼓舞人心的事。

演員新生代

如果行業不逼自己一把,你怎麼知道「小鮮肉」的價值有多高?

一年前,大概沒有什麼人會對「小鮮肉」當演員擺什麼好臉色,一年之內火起來的演員都是朱一龍、倪大紅、聶遠、秦嵐等「圈內回鍋肉」。但一年後,易烊千璽、劉昊然、肖戰、王一博等「小鮮肉」演員已經在很大程度上獲得了受眾的認可。

「小鮮肉」拍好戲可能對很多人來說並不是什麼值得慶祝的事,但對行業來說,它意味著行業標準的重構。

演員同劇本一樣,共同承擔著影視劇的生命來源。如果說2018年老演員的集體回春,是行業乃至受眾對演員行業現狀的反抗和聲援,那麼2019年「小鮮肉」演員集體回歸舞台,才意味著真正的發展和希望。

雖說總有後來者居上,但近兩年演員領域出現較為嚴重的斷層恐慌,《演員的誕生》、《聲臨其境》等綜藝雖在竭力地挖掘著更多有潛力的演員,但也從另一個側面揭露了年輕優質演員在大量缺失的問題。

由於演員職業的特殊性,使其在很長一段時間處於不良循環模式中,誕生了一部分聲勢很大、多棲發展卻使勁兒嚯嚯了行業生態的「小鮮肉們」,一度鬧到以廣電發布「限薪令」收場。你可以在他們身上看到同一個特點——積極出鏡,從不成長,正是因為這個群體的存在,才讓年輕演員變得污名化。

在此風氣下,易烊千璽、劉昊然等小鮮肉的突出表現更像一個潮流的前兆,頭部鮮肉藝人轉向優質內容,並通過提高自己的職業價值獲得受眾認可,會更好的影響市場風向和年輕演員的發展路徑。至少,玩票式演戲已經不具備競爭力,在當下,這種情況誕生即滅亡。

2019年的暑期,可能還遠不是影視劇發生轉變的完全體,目前我們能看到的,還是一年前甚至兩年前的遺留項目,這些來自過去的力量影響的是未來,尤其是在「寒冬期」,這種微小的變化改變的也許不是一點信心,而是發展方向。大概能挺過這個「寒冬期」的人們,最終都會迎來春暖花開。

文章轉載:第一製片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ZfXJH2wBmyVoG_1ZJxJ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