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奢侈鐘錶品牌的勞力士,為啥不生產陀飛輪?

2019-05-11     上海表官方號

表友圈私下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世界上只有三種表,百達翡麗、勞力士和其他」。這句話高度總結了百達翡麗和勞力士兩個品牌在鐘錶界的地位,一個是高端制表領域的王者,一個是銷售額總額最高的奢侈鐘錶品牌。可不少表友都會疑問到,既然都已經是「奢侈鐘錶品牌」了,可為什麼勞力士還沒有陀飛輪?

聊這個話題之前,第一就要先搞清楚「陀飛輪」到底是什麼?

機械鐘錶機芯裡面採用的是遊絲擺輪調速系統,這個系統直接決定了鐘錶的走時精度。其中遊絲是一圈金屬絲,按照阿基米德螺旋線排列(和常見的蚊香類似)。這樣排列的遊絲,它的重心自然就不在其中心位置。

當遊絲被裝載到擺輪上去後會隨著擺輪的運動而收縮擴張。此時,遊絲的外形會發生變化,芯選Wastchoosy使用11倍的放大鏡拍攝一段擺輪遊絲運動時的慢動作視頻。在視頻裡面我們可以清楚看見,遊絲在收縮、放大時的外形是不規則的,右上角部分的收縮、擴張的幅度比左下角更大。

運動時遊絲外形發生變化,進而遊絲的重心就會到處移動,比靜止時偏移得更厲害。這樣的偏移很細微,但是對於一天運轉近50萬次的遊絲擺輪系統來講是不能忍的。一丁點的偏移放大以後都會影響鐘表的走時精度。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鐘錶品牌寶璣的創始人阿伯拉罕–路易•寶璣在1795年提出將遊絲的一部分向上彎曲以形成雙層遊絲,利用第二層遊絲的重量去平衡整個遊絲的重心,使重心儘量保持在中央位置的方法。這一設計後被稱為「Breguet Spring」寶璣遊絲。

這是一份來自於鐘錶品牌亨利慕時的兄弟企業Precision Engineering AG(專業研發、生產遊絲)的內部實驗測試數據圖。深藍色線條為普通平面遊絲在運動過程中的重心偏移軌跡,青色線條為寶璣遊絲在的重心偏移軌跡。通過上面的實驗數據不難看出,普通平面遊絲的重心在機芯運動時偏移非常明顯。而寶璣遊絲極大地改善了這種重心偏移,基本能將遊絲的重心保持在中間。

到了1801年6月26日,阿伯拉罕–路易•寶璣獲得了官方機構頒授一款專利權,有效期十年,其命名為「Tourbillon陀飛輪」。寶璣設想將整個遊絲擒縱調速系統安裝於每分鐘旋轉一整圈的活動框架內。如此,所有誤差有規律地重複出現,從而互相抵消。

按照寶璣本人的設想,陀飛輪這種設計是非常「完美」的。但是由發明設計到實物的轉變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寶璣在1801年取得了專利,但是他當時只有實驗品。直達四年後,才將陀飛輪懷表正式推向市場,並且還不是量產版,而是定製的。從1805年到1823年阿伯拉罕–路易•寶璣去世,18年間寶璣僅售出35枚陀飛輪鐘錶。這樣的銷售成績和搭載寶璣遊絲的鐘表一比,差別太大。

為什麼會造成這樣的情況?那是因為依靠當時的鐘表加工技術製作陀飛輪難度實在是太大。懷表機芯發條裡面的動力本來就不多,現在還要帶動一個活動框架。於是陀飛輪的活動框架必須做得非常地輕巧,整個陀飛輪框架的重量都不足1克,這樣機芯的輪系才能帶得動。如此輕巧的框架是難以在那個車床加工技術不完備的年代製作而成的,並且,即使做出了框架的外形,還要考慮到整個遊絲擒縱系統的平衡。所以陀飛輪的加工製作一直是難題!據記載,陀飛輪發明後的200多年間,只有200名左右的制表師掌握了這門高深技術。

因為數量少、難以加工,加上價值不菲,陀飛輪被不少表友們奉為「神器」。常常會有這樣的想法「有陀飛輪的品牌才厲害,沒有陀飛輪的品牌就是低端」。

至於為什麼勞力士沒有陀飛輪?其實是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來探究原因,第一階段是1905年到二十世紀50年代左右,第二個階段是1953年到90年代左右,第三個階段是90年代至今。

第一階段:1905年到1950年代左右

能力不夠,勞力士做不出陀飛輪

單鈕計時勞力士Ref.2303

這解釋初聽上去有點不可思議。

漢斯威爾斯多夫(Hans Wilsdorf)於1905年創辦勞力士公司的前身,以後的日子裡面憑藉兩大法寶「蚝式防水錶殼」+「自動上鏈機芯」打開局面。但是這個時候勞力士的機芯研發、生產能力並不強!勞力士當時的機芯是委託Aegler代工生產的。所以說,當時的勞力士做不出來。

使用Albert Pellaton-Favre陀飛輪機芯的百達翡麗懷表

不僅勞力士做不出來,當時也鮮有品牌能獨立生產陀飛輪懷表、手錶。包括百達翡麗、江詩丹頓、芝柏、雅典這些大牌的陀飛輪懷表不少是找制表師訂購加工,然後再打上自家的商標出售。其中最出名的制表師就是Albert Pellaton-Favre (1832-1914) 或者他的兒子James César Pellaton (1873-1954)。這個也就是為什麼我們會發現這幾個品牌的陀飛輪懷表居然都長得差不多。

當然後來,1947年歐米茄做出了Cal.30L陀飛輪手錶機芯以及1956年的百達翡麗開發了Cal.34T陀飛輪手錶機芯,但是當時的他們都是小規模生產作為天文台競賽,並沒有能做到量產使用。

第二個階段:1953年到90年代左右

產品定位明確,勞力士不用做陀飛輪

勞力士探險家系列前身「蚝式恆動」

勞力士最為出名的運動款莫過於源於1953年的『Submariner』潛航者系列,俗稱「水鬼」,但是其卻並不是勞力士運動款是開山始祖。1953年,英國探險隊員佩戴了勞力士蚝式恆動腕錶,首次成功登上珠穆朗瑪峰之巔。勞力士為了紀念這件事情,推出了「 Explorer」探險家系列。之後,勞力士的潛航者、格林尼治、MILGAUSS、迪通拿、海使、探險家、遊艇名仕型等專業用表相繼被推出,並且贏得了市場的接受。

這個時候勞力士的產品定位逐漸明確,要做精準牢靠的專業腕錶。

第三個階段:90年代至今

品牌地位確立,勞力士不屑於,也不能做陀飛輪

這是一枚型號為Ref.3369的百達翡麗,其主人乃Philippe Stern,也就是百達翡麗的前任總裁。看似普通的小三針款式,卻大有來頭。

十九世紀中葉到二十世紀中葉左右,大概舉辦了近100年的Observatory Chronometer天文台鐘表競賽,各大鐘表品牌紛紛拿出自家最好的產品調教後參賽。這枚百達翡麗Ref.3369手錶所搭載的編號為861115的小尺寸手動陀飛輪機芯,其製作出來的初衷正是用於參加瑞士Observatory Chronometer天文台競賽。

通過查詢,我們可以得知這枚裝配精密陀飛輪的861115機芯在當年獲得的綜合得分為16.73。同樣做了陀飛輪機芯的歐米茄的成績是12.1和18.22。

這樣的成績,在3356枚參賽機芯裡面的綜合排名都已經是2000名以後了......(綜合得分數值越低,手錶越精準)

值得注意的是,Observatory Chronometer天文台競賽只是靜態測試,並沒有模擬機芯被裝配到手錶後所面臨的運動狀態。所以論走時精度,結構複雜的陀飛輪在實際佩戴中會比靜態天文台測試中更加遜色。

這樣一來,陀飛輪對於勞力士來講沒有任何一丁點的意義。上世紀70、80年代由日本Seiko精工引發的石英危機,讓整個世界制表業大洗牌,瑞士機械制表工業受到重創。不少的品牌在那時破產、倒閉、兼并、出售、降級,幸運的是勞力士挺過這一場危機。並且,在危機時期,勞力士並沒有降低自身的生產水準,還完成了從30系機芯到31系機芯的換代升級。於是乎在危機過後,勞力士的品牌地位開始確立,品牌定位也逐漸清晰,要生產精準牢靠的腕錶。

陀飛輪在1801年的時候可以算作是最先進的技術。為了提高鐘錶精準度,於是寶璣不得以使用複雜的機械結構來彌補遊絲重心偏移的缺陷。但是實驗證明,陀飛輪手錶的走時精度並不比普通手錶優秀,同時複雜的機械結構帶來的成本高、不穩定、易損壞、維修難、調試慢、保養貴等缺點,過了200年還是沒有改變。

對於追求精準牢靠的勞力士來講,陀飛輪是一種落後且高風險的技術。與其現在生產「嬌貴」的陀飛輪,不如「穩中求勝」。

更多腕錶資訊還請您點擊文章上方的「關注」,每天五分鐘帶您了解腕錶資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ZeN9CmwBmyVoG_1ZCty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