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讀懂:抗骨質疏鬆藥物之間的區別

2019-05-17     用藥無小事

隨著人口老齡化日趨加重,我國骨質疏鬆症患者已超7000萬。骨質疏鬆性骨折的危害巨大,是老年患者致殘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正確選擇和合理使用抗骨質疏鬆藥物,也越來越重要。

一、常用抗骨質疏鬆藥物

溫馨提示:

阿侖膦酸鈉、骨化三醇、雷洛昔芬,是臨床應用比較廣泛的抗骨質疏鬆症藥物。

二、補鈣劑的區別

碳酸鈣:元素鈣含量為40%,含鈣量最高;與胃酸反應產生二氧化碳,可引起胃腸脹氣;水溶性差,胃酸缺乏的患者需餐後立即服用。

枸櫞酸鈣:元素鈣含量為21%,含鈣量較低;不與胃酸反應;水溶性較好,適用於胃酸缺乏和有腎結石風險的患者。

溫馨提示:

有腎結石病史者,禁用補鈣劑。

三、骨化三醇與阿法骨化醇的區別

腎功能障礙患者,可選用骨化三醇和阿發骨化醇;肝功能障礙患者,宜選用骨化三醇,不宜選用阿法骨化醇。

溫馨提示:

阿法骨化醇、骨化三醇均可引起高鈣血症。骨化三醇:每日鈣總攝入量不應超過1000mg。

四、雙膦酸鹽類藥物的區別

雙膦酸鹽是目前臨床上應用最為廣泛的抗骨質疏鬆症藥物。

不同的雙膦酸鹽,抑制骨吸收的效力差別很大。因此,使用劑量及用法也有所差異。

第一代:氯膦酸二鈉、依替膦酸二鈉。作用強度很低,有時還會導致骨質去礦物質化。

第二代:阿侖膦酸鈉、帕米磷酸二鈉、伊班膦酸。作用強度是第一代的10~100倍。

第三代:利塞膦酸鈉、唑來膦酸。作用強度是第一代的10000倍。

雙膦酸鹽類藥物可引起嚴重的低血鈣症。因此,通常需與補鈣劑、維生素D合用。

雙膦酸鹽類藥物,特別是注射劑,可引起下頜骨壞死。患有嚴重口腔疾病或需要接受牙科手術的患者,不建議使用本類藥物。

溫馨提示:

食物可顯著影響藥物的吸收,必須在每天第一次進食、喝飲料或應用其它藥物治療之前的至少30分鐘,用白水送服。

雙膦酸鹽可刺激食道,在服藥後至少30分鐘之內和當天第一次進食前,患者應避免躺臥。

五、雷洛昔芬與雌二醇的區別

雷洛昔芬是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不是雌激素。

相同點:雷洛昔芬與骨骼的雌激素受體結合,發揮類雌激素的作用,抑制骨吸收,增加骨密度,降低椎體骨折發生的風險。

不同點:雷洛昔芬與乳腺和子宮受體結合,發揮拮抗雌激素的作用,不會引起乳房腫脹、乳腺疼痛、子宮出血、子宮內膜增生。

溫馨提示:

雷洛昔芬有輕度增加靜脈栓塞的危險性,有靜脈栓塞病史及有血栓傾向者,如長期臥床和久坐者禁用雷洛昔芬。

六、降鈣素製劑之間的區別

降鈣素有兩種:鮭魚降鈣素、依降鈣素。依降鈣素為人工合成的鰻魚降鈣素衍生物。

鮭魚降鈣素注射液,可通過皮下、肌肉、靜脈給藥;依降鈣素注射液,僅通過肌肉注射給藥。

鮭魚降鈣素,無論是注射劑,還是鼻噴霧劑,通常都要求做皮試。

降鈣素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可緩解骨質疏鬆症及其骨折引起的骨痛,但使用時間不超過3個月。

目前沒有證據表明能降低非椎體和髖部骨折的風險,而且由於惡性腫瘤和使用鮭魚降鈣素之間可能存在聯繫,降鈣素已退出加拿大市場。

溫馨提示:

降鈣素可降低血鈣水平,須與補鈣劑、維生素D聯用。

七、甲狀旁腺素與特立帕肽的區別

持續的給予甲狀旁腺激素(PTH)可導致骨質減少。但是,間斷性的給予PTH卻能促進骨骼生長。

特立帕肽是人甲狀旁腺素的活性片段,皮下給藥的半衰期約為1小時是促骨形成的代表性藥物。

特立帕肽可使大鼠骨肉瘤發病率增加。因此,國內僅批准用於有骨折高發風險的絕經後婦女骨質疏鬆症的治療,而且病人終身僅可接受一次為期24個月的治療。

溫馨提示:

特立帕肽可出現血鈣濃度一過性輕微升高。因此,使用地高辛的患者應慎用特立帕肽。

八、其它:四烯甲萘醌和雷奈酸鍶

四烯甲萘醌膠囊,輕度增加骨質疏鬆症患者的骨量,可用於骨折風險較低老年骨質疏鬆症患者。

四烯甲萘醌膠囊,需要飯後口服。

雷奈酸鍶干混懸劑,僅被批准用於治療絕經期期婦女骨質疏鬆症。

溫馨提示:

雷奈酸鍶可引起心腦血管嚴重不良反應。2014年歐洲藥品管理局發布公告,雷奈酸鍶僅用於無法使用其他獲批藥物以治療嚴重骨質疏鬆症患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ZdU_MmwB8g2yegNDDiL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