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相機|「美國戰車」Clarus MS-35

2019-09-21     攝影世界

圖並文=沈銘

01.Clarus MS-35

Clarus MS-35(圖1)我們習慣稱它「美國戰車」,原因在於它外形渾厚、充滿金屬質感,給人以古樸堅實的感覺。

同時由於該機產自美國北部明尼蘇達州的明尼阿波利斯(CLARUS CAMERA MFG.CO.,Minneapolis,Minnesota.),根據其機身造型特點和存在操控便利性不足等問題,筆者更喜歡叫它「北部熊」。

歷史上,美國生產過許多種類的相機,相機品種繁多。一些技術發明和技術專利也源自美國,比如變焦鏡頭和 CCD 電子傳感器等。但美國具有生命力的相機產品並不很多,這可能和美國的專利控制及美國人喜歡別出心裁有關。

02.美國 OMEGA 120 相機(筆者收藏)

因此,為了規避專利或是突出自己的風格,美國相機生產商曾經生產出許多怪異產品,比如我們以前提及的擁有一堆專利號的 MERCURY II(《攝影世界》2009 年 4 期)和專利號為 2,577,160 的 OMEGA 120(《攝影世界》2011 年 10 期)(圖2)等等。與這些怪異相機相比,Clarus MS-35 也僅僅算得上是一款個性化產品。

Clarus MS-35 發表於 1950 年,那時全球相機發展正處在傳統光機時期的最後階段。1960 年代後,照相機便向電子化方向發展。而光機時期產品的特點是特別注重工藝性和耐久性,Clarus MS-35 也不例外。

一方面,外觀設計竭盡風格;另一方面材料和工藝上絕對遵循耐用原則。因此,Clarus MS-35 的造型展現出圓潤中帶有稜角,簡潔中包含複雜,整體特色鮮明,猶如那個時代的美國汽車,帶有濃郁的時代特徵。

03.Clarus MS-35 機身

Clarus MS-35 機身設計如同磚塊(圖3),當該機卸下鏡頭後,機身主體平展,沒有複雜凸起。但和美國另一款ARGUS C2(《攝影世界》2012年1期)相比,磚塊效果略有折扣,原因是 Clarus MS-35 機身兩側採用了對稱的圓弧過度,但上下平切,稜角分明,加之 44 毫米的機身厚度,營造出圓潤厚實的視覺效果。

配上手輪和調速盤等,Clarus MS-35 儼然是一個戰車造型(圖4)。不過,為了突出「戰車」的美觀,除黑色飾皮部分外,相機其他部分均採用金屬白效果.

04.酷似戰車模型的 Clarus MS-35。

為此,上蓋及邊線等經過了鍍鉻處理,輪盤等零件均以合金鋁精細加工,且兩個手輪採用了非對稱設計,既照顧到計數盤的擺放,又彰顯了設計者的美學理念,進而體現出製造商對產品工藝效果的追求。

這也造就了 Clarus MS-35 相機作為使用品向工藝品滲透的一面,而這一效果,隨著傳統器材淡出人們視線和非金屬器材的廣泛應用變得越發顯現。

05.羅口方式的專用接口。

從性能指標上看,Clarus MS-35 相機是按照高級產品去設計的。比如相機可以更換鏡頭(圖5),相機的鏡頭接口為 M42×1,這就為該機使用其他廠家鏡頭埋下了伏筆,愛好者可以通過 DIY 方式加工不同接環來連接不同品牌的鏡頭,以此拓展拍攝範圍。

事實上,筆者未能找到 Clarus MS-35 配套鏡頭的詳細資料,但至少還有兩隻原廠鏡頭是作為常備鏡頭,一隻 35 毫米廣角和一隻少見的 101 毫米中焦,兩隻鏡頭的鏡筒亦採用了金屬白,做工看上去很精緻,並配有U型卡式取景器(圖6)。

06.二手市場上帶有配套鏡頭和取景器的 Clarus MS-35 套機。

Clarus MS-35 的快門則採用類似徠卡系列的布簾快門,調速盤為拔起式,為此盤面專門刻有 LIFT TO SET(拔起設置)字樣(圖7)。

這一模式決定了相機是以前簾針孔盤和後簾針孔盤及限位頂針組成快門控制器,速度範圍 1/25~1/1000秒、B門,但無慢機(圖8)。而且快門釋放鈕的位置靠後,這一點亦與徠卡羅口系列一致。

07.調速盤。

08.Clarus MS-35 調速部分拆展。

和當時代許多平視取景相機一樣,Clarus MS-35 的取景窗和調焦系統分立設置,採用獨立式雙影調焦機構(圖9),雙窗間距 58 毫米,支持標頭測距的範圍寬至 3.5~50~∞(英尺)。

相機還設有附件插座,可以加裝單次閃光燈架或硒光測光表等附件。Clarus MS-35 的連閃方式為前簾觸發(圖10),因此只能支持低速同步(1/25 秒),適用於短燃型閃光泡。

9.Clarus MS-35 的取景窗和調焦窗。

10.閃光同步的前簾觸發裝置。

Clarus MS-35 相機標配了一枚 WOLLENSAK VELOSTIGMAT 2INCH(即 2 英寸)銅圈鏡頭,口徑 1:2.8。經查閱相關資料,WOLLENSAK VELOSTIGMAT 是美國紐約E.萊茲公司(E.LEITZ,Inc.,NEW YORK,N.K.)使用的品牌,這是一家生產鏡頭和濾色鏡的公司,據說還生產顯微鏡。

該公司歷史複雜,凱勒(KELLER)著《紐約E.萊茲公司》一書中對該公司的歷史以及與德國萊茲公司的關係有比較全面的記述(http://www.phsc.ca/leitzny.html有對E. LEITZ, INC. NEW YORK - by EMIL G. KELLER一書的評論及內容)。

11.ELEITZ 生產的配套徠卡相機的中焦鏡頭。

事實上,紐約E.萊茲公司曾經經銷德國萊茲公司的徠卡相機,並為其經銷的徠卡生產配套鏡頭(圖11),少量配有 WOLLENSAK VELOSTIGMAT 鏡頭的徠卡套機包裝上均有E. LEITZ, INC. NEW YORK字樣,如今已十分名貴。

不過,E.萊茲公司更多地是生產對應各種畫面尺寸的攝影鏡頭(以畫面尺寸標稱的鏡頭定義在標準鏡頭範疇),比如 2 英尺(有效像場的底片對角線尺寸)相當於標準 135 畫幅,故此,一些相機生產廠家會訂購 WOLLENSAK VELOSTIGMAT 2INCH 鏡頭作為 35 毫米相機的標準鏡頭,筆者手裡這款鏡頭就是這類產品。

12.鏡頭組通過 M30 羅口與調焦環相接。

當然,代工方提供的只是裝備了可調光圈的鏡頭組,預留 M30 羅口,為此,生產Clarus MS-35 的廠家需要另外加工一個帶有調焦功能的接環與鏡組匹配(圖12)。

這種方式的好處是,相機生產廠可在確保較高光學素質的前提下降低鏡頭成本,缺點是調焦環上的字體與鏡頭上的字體(如光圈)不一致,鏡頭上的字體更為規範,相形之下,這個鋁製調焦環的整體做工也不及鏡頭和機身,說明調焦環也是外加工產品!

筆者對配套的 WOLLENSAK VELOSTIGMAT 鏡頭抱有極大興趣,這隻美觀漂亮的加膜鏡頭鍍層呈現藍紫色,有些像氟化鎂鍍層工藝,鏡片看上去非常清透,毛屏成像效果令人振奮,比照原東德卡爾蔡司 50 毫米同級鏡頭不相上下(圖13)。

13.卡爾·蔡司 50/2.8(左)與本案鏡頭(右)。

為此,筆者將這枚具有 9 葉片彩虹光圈的鏡頭(圖14)嫁接在賓得 Q 機身上,獲取像場中心 1/2.3 英寸影像,其色彩還原與像質果然表現出色(圖15)。

由此可見,Clarus MS-35 相機當時的確定位在相對較高的技術層面和使用層面。不過,由於操控性能較差和快門精度不高等原因,Clarus MS-35 相機在市場上並不叫好。

14.鏡頭內置 9 葉片彩虹光圈。

15.陰雪天(左)及畫面中的落雪軌跡(右),ISO400、f/11、1/100秒)。

其實,筆者原本想用 Clarus MS-35 相機進行實拍的,故對該機快門進行過精度測試,以獲得必要數據,便於拍攝時修正偏差。

不過,測試結果令人大跌眼鏡,雖然歷經幾十年使用磨損,但與同時期產品如 1950年 的徠卡IIIf 或是 GAMMA-II 相機(《攝影世界》2013 年 1 期)相比,其精度至少是精度耐久性方面差距甚大。測試數據如下(表1):

鑒於測試數據與標準值之間偏差過大,筆者只好放棄實拍想法。當然,如果真想使用這個半古董相機的話,需要做一次深度保養,並重新調整。

即便如此,Clarus MS-35 的輸片機構也不大好用,其收片軸直徑只有 9.5 毫米,加之鋒利的金屬牙輪和快門撳鈕兼顧回片鈕的問題設計(指個別 135 相機的快門釋放鈕兼回片鈕,這種設計存在不合理性,容易造成機械故障),膠捲被撕裂卷破的可能性極高,尤其嚴寒地區更是如此。這可能也是 Clarus MS-35 當年不太被市場認可的原因之一。

綜上所述,Clarus MS-35 相機優缺參半。而從今天的「回眸」視角再去看這些不太成熟的工業產品,即便存在過致命的缺點,在它停止使用後也不再是缺點,我們稱它「缺陷」,而缺陷是技術發展過程中的必然,這就是歷史。因此,存世的 Clarus MS-35 作為美國相機發展的一個實物檔案,有它自身不可替代的物證作用。

順便提一下,筆者在寫這篇文章時查閱了許多資料,但奇怪的是居然沒有發現 Clarus MS-35 之前或之後的其他 135 機型,在 CLARUS CAMERA MFG.CO. 產品中大有孤芳獨艷的感覺。

當然,Clarus MS-35 相機尚有版本上的不同。也許筆者未能找到正源,如此的話還望讀者見諒。不過,總的來說 Clarus MS-35 在美國經典 135 相機中算得上是性能指標相對較高的產品,加之風格獨到,故而也成為一些相機收藏愛好者的鐘愛。同時,該機雖有一定存世量,但較 Kodak、Argus 產品而言卻是少之又少了。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Z_L_WW0BJleJMoPMPod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