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超越,這才是真·打工人

2020-11-29     更美APP

原標題:@楊超越,這才是真·打工人

最近阿姨剛搬家,好多小夥伴都在反映,和阿姨失去了聯繫,不能按時收到每晚的文章,記得要給阿姨【星標置頂】哦,每晚23:30準時相見~

楊超越果然自帶腥風血雨體質,一條「落戶上海」的新聞又引發了轟轟烈烈的「論戰」。

不平者質疑「錦鯉」靠名利輕易落戶太荒謬,支持者則以「納稅大戶楊超越」反嗆對方嫉妒。

兩種聲音的激烈碰撞或許並不出自對楊超越的喜惡,而是對明星「一路綠燈」的不滿。

大概與前段時間明星自稱「打工人」引大眾逆反一樣,穿著幾萬衣服一天十萬入帳的他們,與為生計 煩憂的普通人並無本質共性

而真正「打工人」的生活,當然和明星們的水到渠成、風生水起完全不同。

真正的打工人,可能是連續加班半個月後好不容易早點下班,卻在回家途中接到領導的一通電話就要掉頭返回;

真正的打工人,可能是壓力不知向誰傾吐,怕發泄嚇到家人只能蹲坐在地鐵站角落默默消化;

真正的打工人,可能是生日當天無暇慶祝無人問候,只有聯通和銀行記得你的生日......

心動offer新一期也有個片段引髮網友廣泛共鳴,節目中的丁輝在參加完熱鬧的聚會後回到出租屋,發現家門口放著女朋友給他準備的生日蛋糕。

忙碌的丁輝都忘了那天是自己的生日,他開著視頻對女朋友說「都沒人記得我生日,只有你記得」,蛋糕很甜,但或許丁輝和觀後的我們內心都是五味雜陳的。

步入職場後,似乎「儀式感」一詞是職場人們不再鍾情的奢望,因為更珍貴的奢侈品已不是商場的名牌包表,而是屬於自己的時間。

我們也愈加對「生日」少了些欣喜與期盼,在被蛋糕的甜分愉悅片刻後,對未來的焦慮與迷茫立即湧來,歲月總會提醒我們又老了一歲,又被生活蹉跎了一年,獲得機會與「翻身」的可能性又小了一些。

在過生日前的幾個小時,丁輝恰好被「年齡焦慮」衝擊了一波。

節目中幾位君合的實習生和正式律師一起吃火鍋談起年齡,瞿澤林說了一句「大家基本都是96年的,就輝哥是91年的」,中年級律師張律聽後說「那你比我還大」。

這裡插播一下律師的成長體系,工作年限1-3年的為Junior(初級律師),3-5年的是Middle(中年級律師),6-8年是Senior(資深律師),再上一層就是律所合伙人,而丁輝還不是Junior。

比自己年齡小的人位置卻比你高那麼多,誰內心都會泛起點漣漪吧。

29歲當然不算年紀大,任何時候的age shame也都不可取,但不可否認的是,當今社會崇尚著的就是年少成名,名利雙收。

前有「30歲前做不到管理層就等著被淘汰吧」,後有「年輕化的網際網路公司那些30歲以上的人都去哪了」,好像30歲已經不配有起點、不配再成為「學徒」了

在節目中,另一實習生王驍引用了沒生效的民法典,被給第四的名次。而錯把「君合律師事務所」寫成「君和」的丁輝則直接被評倒數第一。

一個是業務水平問題,一個是粗心大意,都是大錯,為什麼排名差這麼多?

因為「你這個年齡已經有過工作經驗了,怎麼還能犯這種低級錯誤」。

年齡讓他人對你的容錯率變低,也讓你自 以為因年齡而長的經驗在社會評價體系中愈加貶值。

你想在自己的時區如魚得水,卻發現人註定無法活在真空中。

排名墊底後,丁輝失去了被帶教律師選擇的機會,一直沒被安排工作,但他沒多花時間在釋放沮喪情緒上,又打開上一輪辯論的稿件,認真修改起來。

此刻觀察室的小撒舉起了丁輝的名牌,為他打call。

第三輪辯論賽中,丁輝率領小組打辯論,每次在自己隊員被對方說的啞口無言時,都能立刻補位救場,條理清楚地針對對方觀點逐條反駁,是他這一隊的主心骨。激烈battle後,丁輝組贏了。

但是,當最後勝利組評選「最佳辯手」時,律師團卻將殊榮給了瞿澤林,原因是「這是一個沒有經驗的實習生和一個有經驗實習生的比較」。

郭律師還提出了這樣的假設:「如果你回到剛畢業的時候,你做首辯,你有沒有可能像瞿澤林做的這麼好?」

結論是「瞿澤林的潛力會更大一些」。

誰看了能不說一聲「絕」。

當你吭哧吭哧苦幹後積累了點所謂「閱歷」但還未將此轉化出成就時,人家考核方的標準已然是「潛力」了。

而那個明明在你心中仍在發力期沖往爆發期的自己,卻早已被別人一眼看到並定義了「天花板」。

無力和挫敗感襲來,你也忍不住反思自己,不知道自己堅持的對不對有無意義,不知道自己正確的路該是什麼,不知道這份折騰究竟是普通人的「自不量力」,還是每位「馬爸爸」涅槃前的有用功。

一切都未知的丁輝,是打工人的真實寫照。

從節目設置來看,丁輝被節目組賦予了雙重符號,一個是對照著精英實習生存在的「普通人」,或者說是所謂的「階層對照」,一個是綜藝感中的「逆襲」爽向。

丁輝的履歷既勵志也略「崎嶇」。

在強調「第一學歷」、「家境」等類出身的社會語境下,他並不出色,甚至被律師團說這樣的簡歷壓根不該送到她們手邊:本科是常熟理工學院(二本)非法學專業,大學畢業後做了一年銷售;

研究生跨專業考進了華東政法大學,畢業後進二級梯隊律所錦天城做了一年律師助理,為應聘君合的實習生機會,裸辭了。

對於丁輝的發展路徑,大家都表現得十分震驚和不解,丁輝給出的理由有三,而這三點過分現實的理由,可以統歸為「世俗評價」。

可這份「現實」,卻相反的顯得他有些理想主義:

從銷售崗位辭職跨專業考研、不在原律所錦天城先干到升職,而是裸辭進君合當Junior,丁輝的每一步容易給面試官一種「不想工作只想考試」的觀感。

「背水一戰」在面試官印象中大概是混的不如預期後想彎道超車,「錯位競爭」後的最好結果是進君合可30歲進君合當Junior,是否存在些過於誇大平台作用的理想化?

別誤會,阿姨並無否定丁輝的意思,反而對他的「孤勇」真有幾分欣賞。

丁輝不是從小就頂級精英但卻是十分努力的人, 去大所從一線干起在旁觀者眼中完全是精英路徑,而不是精英卻非要走精英路徑的丁輝,有種「這南牆我偏要撞一下」的倔強。

能從小就知道自己適合的路並且清晰、堅定走下去的人確實非常優秀,但芸芸眾生中更多的是像丁輝一樣有點迷茫又想努力的人。

本次節目的八位實習生中只有兩位能留下, 和眾多職場生態一樣,職場人的優秀一類to B,一類to C, 精英有精英的路徑,人精有人精的渠道。

做到律所合伙人的大牛有兩類:一類擅長法律,懂條款; 一類擅長談判和客戶關係,懂人懂商業。

可丁輝則是精英和人精兩頭不靠。

丁輝是不少職場人的縮影,沒有牛×履歷,像老黃牛一樣勤勤懇懇耕耘,每天加班到深夜,但成果不亮眼;

平級溝通中不是「開心果」角色或在話題中心,基本坐在邊緣,期待正和上司侃侃而談的同事能快些收住話匣子,讓你早點回去洗個澡睡覺;

更不擅長向上彙報溝通,因為怕被當「邀功精」,偶爾一次積極些多想一步,卻正中了上司的「忌諱」,覺得你耍小花招心思不正。

當丁輝被嚴厲提點一句「你不要總想實習能不能留下來的事」,螢幕外的我們大概和丁輝一樣無措,想替他解釋給史律師聽「我不是在為達目的耍小聰明」,可最終只能點點頭,表示自己知道了並倍感抱歉。

丁輝所展出的是每一個普通人在職場的掙扎和處境。

而對於丁輝的困境,外界也有不同看待的視角。

楊天真作為觀察員將丁輝的選擇歸為岔路:「他缺的不是機會,而是能力,如果你有能力,早就創造出一個機會了」、「過去的積累和經驗沒有幫到他,他的選擇給自己增加很大負擔」。

與往常一樣,「金句擔當」楊天真的「指導」好像令不少年輕人醍醐灌頂,可阿姨卻對她一席話感受微妙。

的確,作為僱主,阿姨也會慎用好像一直在尋找目標的丁輝,但我並不喜歡看他被用「走錯路」的結論judge,這是不同的視角。

公司可以只選一種人,可世界是多元的,每個人都可以選擇更主流或更孤注一擲的路。

所以阿姨更喜歡小撒提到「美麗的哀愁」時的溫柔,那是對天資平凡卻堅持夢想的人的理解:「在每一個時代,青春被定義了幾百年,但到底是什麼?我覺得是在一次次自己的感悟和選擇中成就的,生活是沒有標準答案的。」

去嘗試吧,不管是否年輕,人生為人而區別於螺絲釘的樂趣,恰恰就是這一份「都說是南牆我偏要自己撞」的執念。

P.S小撒在這一節目中分外圈粉,他身上毫無努力劃分出自己與大眾鴻溝的精英感,調侃王驍史丹福周邊時那句「把我的北大杯子拿來我要喝水」令人捧腹,頻提「保送北大」的小撒居然一點兒不招人煩。

「在看」超過600阿姨和大家聊聊去精英化的「凡爾撒」。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ZVhoJHYBjdFTv4tAEAh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