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個牙,腰竟然斷了!大媽1個月骨折2次,都起於一個毛病

2019-11-01   健康湖北

一位71歲的老人

刷牙一彎腰,腰椎就斷了

一個月內骨折兩次

到醫院檢查,才發現是

嚴重骨質疏鬆!



刷牙彎個腰 腰椎竟然斷了

「這才30天不到,結果兩次住院兩次手術!」躺在病床上的71歲劉大媽無奈地說。9月中旬劉大媽早上起床,下來動作太快導致一個沒站穩摔倒在了床沿上,之後就出現腰背部疼痛。在家躺了一周卻不見好轉才來醫院就診。

兩節腰椎壓縮性骨折,」接診的醫師說,「建議做一個腰椎成形術。」之後劉阿姨接受了手術。在就診過程中醫生髮現劉大媽患有嚴重的骨質疏鬆

出院後,醫生告訴劉大媽骨質疏鬆是這次骨折的真兇,讓她繼續在風濕免疫科治療。但劉大媽心想骨折也好了,也沒有其他不適,自己平時注意下動作就行了,沒放在心上。沒想到國慶剛過,劉大媽一次刷牙中彎了下腰,結果腰上一陣劇烈疼痛。她趕忙來找醫生,沒想到腰椎又是壓縮性骨折



「雖然已經十分小心了,但骨折還是不可避免。」醫生解釋說,劉大媽身體骨骼里的骨鈣流失,骨骼變得很「脆」,就像造房子的水泥牆水泥都沖走了只剩下石灰,因此骨骼經不起摔或者碰撞。

「骨質疏鬆導致的骨折還真不少見,」醫生介紹,就他所在病區每年接診的這類患者接近300例,年齡都是50歲以上,其中80%是女性。而很多患者出現骨折並非受到嚴重的衝擊力,不少像劉大媽這樣日常生活中起床、拎東西、彎腰或者是走路滑倒,甚至有些打了幾個噴嚏就骨折了。


每三秒就有一例骨質疏鬆性骨折

在10月20日「國際骨質疏鬆日」來臨前,中國疾控中心發布了《骨質疏鬆防治宣傳手冊》,其中的幾個數據展示了骨質疏鬆症嚴峻的現狀:

•目前全球2億人口罹患骨質疏鬆症,每三秒就有一例骨質疏鬆性骨折發生;

•我國50歲以上骨質疏鬆症發病率為19.2%,知曉率卻只有7%;

•65歲以上的人群患病率提升至32%;

•1/5男性、1/3女性將在50歲後遭遇一次骨折。20%髖部骨折患者骨折後1年內死亡。


(數據出處: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發布《骨質疏鬆防治宣傳手冊》)

在骨質疏鬆症和正常骨骼之間還有一個低骨量人群,這個人群在我國也非常龐大。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2018年發布的《中國骨質疏鬆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40~49歲人群低骨量患病率達到了32.9%。對低骨量和骨質疏鬆的不重視,一旦發展為中重度骨質疏鬆甚至發生脆性骨折。

防治骨質疏鬆,不同人群各有重點!

老年人、絕經後女性、 多育女性、「啤酒肚」人士(腹部深層脂肪過多)、缺乏運動的人、糖尿病人、太瘦、愛好煙酒、偏食的人群都是骨折疏鬆的高危人群。

《骨質疏鬆防治宣傳手冊》中列出了不同人群對於骨質疏鬆的防控重點,可供大家參考:

01、兒童青少年

•不偏食,不挑食,飲食結構均衡。適當多喝牛奶等,保證足夠的鈣和維生素D的攝入;

•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遠離碳酸飲料、煙、酒,多喝白開水;

•多參加戶外運動,運動能夠增加骨密度,跑步、羽毛球、籃球等,都應該多參加;

•謹慎使用影響骨骼健康的藥物。



02、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

•增加鈣和維生素D等營養素的攝入。

03、絕經後女性

•平衡膳食,增加飲食中的鈣;

•規律運動;

•保持健康的體重;

•找出骨質疏鬆症風險因子,定期進行骨密度檢測,評估未來骨折風險;

•如有必要,進行藥物治療;

•防止跌倒。

04、男性

•增加鈣和維生素D等營養素的攝入;

•減少吸煙和過量飲酒;

•增加體育運動;

•提倡男性在進行雄激素剝奪治療和前列腺癌治療時,與醫生溝通,進行骨質疏鬆症的預防。

05、老年

•保護脊椎免於骨折;

•保持身體平衡,避免跌倒。

50歲以上建議合理補鈣

有足夠的骨質撐腰,年老時發生骨質疏鬆就越晚,程度也會比較輕。因此,醫生建議50歲以上人群可以考慮補鈣

中老年人每天攝入800——1000mg的鈣,奶及豆製品、蝦皮、海帶中富含鈣質,而老百姓常說的骨頭湯卻不補鈣,這是因為骨頭中所含的鈣並不多,並且這類鈣質不能被人體吸收。

其實單純靠食物很難補足鈣,最好配合藥物補充。建議在醫生指導下適當服用鈣劑。


鈣+維生素D是黃金搭檔,維生素D可以促進鈣的吸收。「缺乏維生素D,那麼補再多的鈣也沒用。」醫生表示補充維生素D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曬太陽,但不要烈日當頭時候曬太陽。

對於骨骼健康運動很重要,最好從青少年開始。醫生提醒說如果已經出現骨質疏鬆則不適合對骨骼施加較大的壓力,比如仰臥起坐、劇烈地扭腰等,主要是鍛鍊身體的平衡和肌肉的力量,比如打太極、跳繩,而像游泳、騎自行車對心、肺等功能非常有幫助,而對於骨骼鍛鍊並不推薦。

此外,還要避免一些引發骨鈣流失的生活習慣。飲食中少放鹽,少喝碳酸飲料,這些會使骨骼鈣質流失,此外還應戒煙限酒。

還想了解更多?

一起來看看

健康骨骼

核心信息圖解

來源:綜合國家衛健委、寧波晚報、健康時報、中國疾控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