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不亂的故事,老鼠也可聽經,心靈的漏洞

2020-09-02     善知

原標題:一心不亂的故事,老鼠也可聽經,心靈的漏洞

一心不亂的故事

從前有個國王,他看見出家人整天沒有事做,只是不斷的念佛,覺得不以為然、有一天,他問出家人道:「我聽說修行的人,必須刻苦,方能成就道果,你們整天清閒沒有做事,只是念佛,哪裡會有成就?」

那出家人說:「修行並不在刻苦不刻苦,而是在生死的心切不切;出家人雖然整天清閒,只念一句阿彌陀佛,但是他求了脫生死的心很切;因為生死心切,所以雖整天六根對境,但他眼不見美麗的色相,耳不聽宛轉的聲音,鼻不嗅芬芳的香氣,舌不嘗可口的美味,身沒有適意的感觸,意不起胡思與亂想。」

國王聽了這些道理,將信將疑,他對出家人說:「你的話雖然說得有理,但是你能夠用事實來證明你的話嗎?」出家人說:「可以!請國王明天派兩班能歌善舞的宮娥彩女,一班在東街跑舞,一班在西街唱歌。另外從監牢裡面放出一個判死刑的犯人,拿一個罐子盛滿著油,叫他小心拿著;

告訴他說:「你的罪本來是判死刑的,現在給你一個求生的機會,你捧著這一罐油,繞過街道一周回來,如果罐里油沒有傾溢出來,就赦你無罪。」此外,又命令四名兵士,拿著大刀隨行,吩咐他們說:「注意那犯人手上所捧的油,如果油在那裡傾出,就在那裡立刻斬首。」大王這樣一試,便能得到證明了。」

到了第二天,國王照出家人的指示去做,那犯人心裡想:「今天是我生死的關頭,我必須一心專注這罐油,不可讓它溢出。」果然,那犯人繞過了東西街道一周,絲毫不敢疏忽,手上所捧的油,一點也沒有溢出來;回到國王的地方,國王實現諾言,赦他無罪。那出家人請國王問那犯人繞街一周的所見所聞。

國王就問犯人:「你在東街所看到的東西,什麼最好看?」犯答道:「大王!我什麼也沒有看到!」國王又說:「你在西街所聽到的聲音,什麼最好聽?」犯人答道:「大王!我什麼也沒有聽到!」

國王說犯人說:「你胡說八道!東街彩女跳舞,西街彩女唱歌,你既不是盲人,又不是聾人,哪裡會不見不聞?」犯人答道:「大王!今天是我生死的關頭,我一心只顧著這罐油,哪裡還有心去看跳舞去聽唱歌呢?所以繞過了街道一周,真的是不見不聞。」

國王聽了這些話,才領悟到那出家人所說的話,一點也沒有差錯!念佛的人,因為生死心切,雖然六根對境,不被六塵所迷,等於不見不聞,這是事實。

 老鼠也可聽經

在順治五年的元旦清晨,庵里正準備做早課時,突然傳來老鼠的吱吱叫聲。靜然尼師朝樑上看說:「老鼠啊!你爬得比佛像還高,是不禮貌的,趕緊下來吧。若要聽經,可以到我身邊來。」那隻老鼠歪著頭,好像很注意聽的樣子,然後往下窺探了片刻就跑掉了。

不久,尼師們開始作早課,老鼠聽到木魚聲,就又跑出來。起初,他只敢伏在門邊,後來就漸漸地趕跑到尼師身旁,接著又爬到供桌上,伏在佛經旁,聽尼師們誦經念佛。

當早課完畢,靜然尼師便對老鼠說:「你也知道聽經念佛啊!嗯,真有善根,難得!難得!聽經念佛有功德,不但能消除滅難和障礙,同時可以增加福報和智慧,還可發願迴向,求將來往生到西方阿陀佛的國土——極樂世界。以後要常來聽經修行,才能脫難畜生的身體啊!」

老鼠聽了,仿佛有所領悟而慚愧的樣子,低叫了數聲,便緩緩離去。從此,每當木魚聲響起,老鼠便跑出來聽經念佛,庵里的人也都習以為常,而且很歡迎它。

如此,過了一年。有一天早課念佛完畢,鼠突然起身向佛像頂三拜,大家都覺得不可思議,於是好奇的圍著它瞧。老鼠接著又向靜然尼師頂禮一拜,便寂然不動了。靜然尼師俯身看了看,很欣然的說道:「阿彌陀佛,他往生了!」隨即拿起引磬,招呼大眾道:「大家趕緊念佛,送他一程吧!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幾天後,老鼠的身體堅硬如石,並且散發出一陣陣的旃檀香味。老鼠聽經念佛修行,也能坐化往生,真是稀有難得啊!

有一位尼師,就這件事請問師父說:「任何一個眾生,要想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都必須具足信、願、行三個條件。這隻老鼠也有嗎?」

師父說:「當然有!他如果對佛沒有信仰的心,便不會來;他天天來聽經念佛,不就是修行嗎?他如果沒有發願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如何能夠預知要往生的時辰,而會先行禮佛,還向我們拜別呢?他不但確有修行,而且還具足信願行三種資糧呢!」於是尼師們便為他造了一個小木龕,以出家人的禮節安葬它,並豎了一座小塔來紀念它。

當人們見聞到這件事,都引以為修行的借鏡。想想看:一隻老鼠,尚且知道要聽經念佛修行,我們人類怎麼可以不如一隻老鼠呢?

有詩曰:眾生佛性一般同,鼠子聽經積善功,脫卻畜身極樂去,浮圖一座永褒崇。

心靈的漏洞

許多年前,有個求道的年輕人,為了獲悉人生的道理,不辭辛勞,長年累月,跋山涉水到各地探訪有道之士,尋求答案。時間一天天過去了,他也求教了很多人,但覺得自己一點收穫都沒有,他很失望。他左思右想,也琢磨不出到底是什麼原因。

後來,他聽一位私塾先生說,在距他的家鄉不遠的南山里,有位得道的高僧,能解答關於人生的各種疑難問題。於是,他連夜起程,沿途探詢這位高僧的住處。

一日,他來到南山腳下,見一樵夫擔了一擔柴從山上下來,便上前詢問:「樵夫大哥,你可知道這南山上有位得道的高僧居住在何處?何等相貌?」

樵夫略微沉思片刻道:「山上確有位得道的高僧,但不知道到底住在何處。因為他常常四處遊歷,隨緣度化世人。至於他的相貌,有人說他佛光普照,面貌清奇;也有人說他蓬頭垢面,不修邊幅。沒有人能說得清楚。」

謝過樵夫,年輕人抱定了決心,不顧一切地向深山裡前進。後來,他又遇見了農夫、獵戶、牧童、採藥人等等,就是一直沒有找到他心目中的那位可以指點人生迷津的高僧。

絕望之下,他回頭下山,在路上遇見一位拿著破碗的乞丐,向他討水喝。年輕人便從身上取下水袋,倒了一些水在碗里。還未等乞丐去喝,水就流光了。無奈,年輕人又倒了些水在碗里,並催促乞丐趕緊喝。可碗剛端到乞丐的嘴邊,水又流光了。

「你拿個破碗怎能盛水?怎能用它來解渴?」年輕人不耐煩道。

「可憐的人,你到處請教人生的道理,表面上謙虛。但你在內心中判斷別人的話是否合你的心意,你不能接納不合你意的說法,這些成見在你的心中造成了很大的漏洞,使你永遠無法得到答案。」

年輕人一聽恍然大悟,連忙作揖道:「大師可就是我要尋找的高僧?」連問數聲無人應答,抬頭再尋那乞丐,已無蹤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ZQAHTHQBeElxlkka7zg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