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年底,豬肉價格因受到非洲豬瘟的影響而不斷走高。今年年初,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又使得豬肉價格達到了歷史高位。究竟國內養殖行業應該如何應對道路封閉、飼料急缺等問題?國民「菜籃子」工程又該如何得到保障?
5月11日,由央視網推出的全國兩會特別策劃先導篇、大型「雲錄製」財經特別報道系列節目《經濟戰疫·雲起》將於央視影音、中國網際網路電視、中國IPTV、手機電視等總台新媒體平台上線第三期。節目中,主持人周運將「雲連線」 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以及央視財經評論員王冠,聚焦養殖行業在疫情中的危與機。
人拉肩扛保障飼料供給 疫情推動養殖業線上培訓的普及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多地活禽交易市場關閉,少部分地區實行隔離封路,導致飼料和畜禽產品運輸受阻。為了確保數以億計的畜禽生命能熬過寒冬,將飼料及時送達到養殖戶手中,新希望的員工想盡了一切辦法。夫妻檔親自拉貨200多公里,只為給一個客戶送糧;運費翻了四倍,河南業務員每天自己倒貼錢,也要把糧送到;為了找車送貨,山東業務員一天打了90多通電話……劉永好表示,因為很多路都斷了,他們用上了小汽車、大汽車、拖拉機,甚至摩托車,最後通過摩托車帶、人拉肩扛的方式,基本滿足了豬、雞飼料的供給。
儘管疫情之下困難重重,但畜禽養殖業從業者經歷了禽流感疫情和非洲豬瘟疫情,已經具備了較為豐富的防疫經驗。其中,新希望集團便開發了一系列線上軟體,為養殖戶提供資金、技術、培訓教學、飼料運輸等方面的便捷服務。劉永好表示,這次疫情一定程度上催生了線上的交往,「現在線上的交往已經成為農村規模化、現代化種植業和養殖業的常見交易模式。」
豬舍變森林?新希望集團開啟生態養豬新模式
疫情期間,新希望通過不斷調整,保證了豬肉供應鏈的生產。不僅如此,它在擴大經濟規模、布局現代化養殖業的同時,還走在了生態化養殖的前端,採用種養結合、循環農業的模式,啟動了「重生之用」反哺自然行動,開始在養殖場周圍植樹造林。據劉永好介紹,新希望共有10萬畝左右的土地,1/3建成了豬舍,2/3則用來種樹。目前,新希望已經種植了300萬棵樹,並且會在未來將種植規模擴大到1000萬棵。劉永好認為,種樹能夠充分利用土地、產生價值、綠化環境,「把養豬和種樹結合起來,是一種全新的布局」。
對於新希望種養結合的方式,財經評論員王冠表示特別感動和感慨,他將新希望種下的300萬棵樹理解成300萬綠色的勳章,「這種綠色的勳章,一方面是頒給時代的,告訴大家,我們的養豬場並不是一個髒亂差、污水橫流的代名詞,我們恰恰可以成為環保的先行者。」
從保障飼料供給、豬肉生產,到推動線上培訓、銷售,再到開啟生態養豬新模式,這是新希望作為大企業、大集團在做的事情。然而,中國養殖規模在500頭以下的中小散戶,仍舊占到了總體的95%左右。對於這些中小散戶而言,他們能夠從新希望的各種舉措中,借鑑到些什麼?以新希望為代表的大型養殖企業又將把中國的農業生產和養殖業帶往一個什麼樣的方向?敬請鎖定5月11日央視網《經濟戰疫·雲起》,關注中國養殖行業的經濟戰疫故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ZOGNCnIBnkjnB-0zSFo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