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一個月18000元、5萬「保offer」……太坑了!

2019-11-18     新余網警巡查執法

「11月還沒有offer(錄用通知),還有機會嗎?」「補錄都開始了,現在還沒有找到工作是不是沒機會了?」「一大撥有轉正機會的寒假實習已經上線!」……

對許多正在求職的高校應屆畢業生來說,這些微信公眾號的標題並不陌生。點進去,則會發現有些其實是網際網路求職服務平台的廣告。

眼下正值求職季,一些同學來信反映,網際網路求職服務平台給求職者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存在個別平台誇大宣傳等問題。記者進行了調查。

培訓課程標價數萬,聲稱保證找到工作

「還在等秋招補招?不如看看這份春招預測表!」11月上旬,上海某高校的於林同學在微信朋友圈轉發了一篇「Synet求職」的文章。「我想了解各公司的網申時間,就按要求轉發了,感覺他們整理的信息還挺有用的。」

記者發現,領表格需將文章轉發到朋友圈,「保留5分鐘,不分組,不刪除」,也可以給「小助手」轉帳12.5元直接領取。

文章除介紹「預測表」,還提到「專為海內外大學生量身定製的一對一求職諮詢課程」。詢問得知,有的VIP課程收費2萬元,服務時長12個月,20個課時,「足夠你拿到心儀的offer」。

這是許多平台常見的操作方式。「刺蝟實習校招」「班可求職」等也要求,需轉發並配推薦語,或付款19.9元,才能進入「寒假實習群」「秋招鬧鐘群」等。

「我當時就是看了同學轉發的信息,關注了一個公眾號,進了一個群,裡面經常發求職培訓廣告。」上海某高校的研究生胡可說,去年9月,他求職心切,花6600元報了一個為期3個月的秋招計劃,課程大綱包括通過視頻了解行業、7小時的線上一對一輔導、筆試面試經驗等軟實力提升。

然而,胡可卻說:「我感覺自己基本上沒有得到有實際意義的幫助。」他說,「改簡歷,淘寶上花幾十塊錢就行;他們提供的招聘信息、筆試題、面試經驗,網上也找得到。」胡可還反映,實際課時數不足,但也沒能退款。「不但沒有幫助,還給我帶來了經濟負擔和心理壓力,秋招被攪和了!」

據了解,不少求職培訓項目收費上萬元,對大部分學生來說價格不菲。例如,「愛思益」的工作人員介紹,「V計劃衝刺offer項目」價格為49800元,「V計劃培養項目」為29800元;「懂職帝」的工作人員說,「名企衝刺計劃」的優惠價為10980元;「麵包求職」網站顯示,「烘焙計劃」標價19800元起……

此外,有的培訓項目在宣傳文案中有類似「保offer」的描述。例如,「懂職帝」的求職輔導項目稱「保證拿高薪offer,先拿offer再補款,以合同形式100%保障拿到offer」,「愛思益」的工作人員介紹,標價49800元的項目會將目標公司寫到合同中,若進不了公司,可部分退款;「麵包求職」網站顯示,「職場啟航計劃」有「指定時間拿offer」的描述。

然而,一些學生參加相關項目後,並未找到滿意的工作。北京市海淀區某高校的任星說,她曾花5萬元左右參加一個網上平台的項目,但覺得課程性價比低、求職諮詢沒有實質性作用,還間接地影響了找工作,感到「被坑了」。

一位學生家長說,他的孩子曾購買網上平台的相關服務,後來因不滿意效果,解除了協議。「雖然退了費,但給孩子造成了精神上的影響。」

提供「付費內推」,企業實習每月要交上萬元

內推,即內部推薦,是許多企業招聘時常用的方式,員工可以通過一定流程推薦符合條件的熟人、朋友。被推薦人如果被錄用,有的公司還會給予推薦人一定的獎勵。

有不少求職服務平台打著「付費內推」的旗號,稱可以有償「內推」學生去公司實習。情況究竟如何?

「還為找不到實習而煩心?名企保offer實習直推,名額有限,慢一步就會被搶光!」求職平台「快求職」的求職助手經常在朋友圈發布類似信息,稱有大量名企的現場或遠程實習崗位,「直推保過,需要一定費用」。

一名求職顧問說,對學員資質進行初步篩選且滿足基本條件後,會通過自有的資源將學生推薦到相關企業,越過網申、筆試等,直接進入面試。「簡單面試走一下流程後,保過,但是需要收取一定的費用,萬一不通過是全額退款的。」

收費則是「一崗一價」。這名求職顧問介紹,例如,某國際大公司現場實習的費用是一個月18000元。此外還有遠程實習,某公司市場部遠程實習的費用是一個月14000元。10000元以下的崗位則只有兩個。

類似項目還有不少。「麵包求職」網站顯示,「職場啟航計劃」收費11800元,實習形式為5周的線上實習,「公司舉例」里包括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等。

應屆畢業生董明在了解「懂職帝」的求職項目時,工作人員介紹,瑪氏、寶潔、聯合利華的市場類實習崗位都在20000元以上。然而,「為什麼我們去幹活,還要交錢?」董明很不解。

「愛思益」的一些求職項目中也包括提供實習機會,去年畢業的陳蕾曾通過項目做過一份線上的PTA(兼職助理)。「他們給了我一家知名公司的財務諮詢經理的微信,我幫他做了點事情。不用去公司,也沒有實習證明,其實我也不清楚自己到底是不是在那家公司實習。」陳蕾說。

值得注意的是,有企業曾回應並未委託一些平台進行「付費內推」。例如,「BCG波士頓諮詢」微信公眾號文章稱:「沒有委託任何第三方公司招聘,也絕不會以任何名義向應聘者收取任何費用。請同學們擦亮雙眼,謹防上當。」

求職平台在宣傳時,往往稱與各大公司有合作。然而,實際上,有些求職平台涉嫌發布違法虛假廣告。今年上半年,上海凱洛格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因發布虛假廣告被上海市長寧區市場監督管理局行政處罰。行政處罰決定書顯示,產品「職業蛙」的宣傳冊上有「合作企業……會計事務所:……德勤……」等字樣,然而,其與德勤華永會計事務所從未開展過任何形式的合作。

應各方聯動,降低大學生求職成本

「我觀察了一段時間,感覺有的平台的內推模式不太靠譜,就取消關注了。但說實話,一開始確實很動心,他們的課程和內推都很吸引我。」今年剛畢業的白帆說。

實際上,很多學生的確從求職項目中獲益,獲得了求職信息、提升了個人技能,求職平台也經常發布因為求職項目獲得工作機會的同學的評價。「質量和效果是因人而異的,不同同學的態度和努力程度不同,上完課的效果也不一樣。」一家求職平台的工作人員說。

付費求職服務平台受關注背後,求職者對求職信息、職業技能培訓、求職指導的需求不容忽視。

「我感覺找工作時的信息不對稱還是挺嚴重的,許多行業的招聘過程也很繁瑣。有些求職平台會提供行業資料,教你怎麼改簡歷、網申、模擬面試等,對我這種半路轉行的人來說,感覺還是挺有用的。」白帆說。

回國求職的留學生丁叢也有同感。「身邊很多同學都關注了一些求職平台,主要是因為想進名企。國內企業往往不會到海外招聘,我們也不容易接觸到企業。」丁叢說,與免費平台相比,不少付費求職平台號稱有內部資源,「如果有企業內部的人介紹一下情況,不是事半功倍嘛!」

而南京大學教育研究院副教授孫俊華說,這些平台抓住了畢業生涉世未深、急於找到好工作的心理。

南京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秦建國認為,有些大學生的依賴性較強,缺乏職業生涯規劃,而就業期望偏高,在畢業季希望藉助求職培訓機構來成就自己。

此外,秦建國說,一些高校的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脫節,就業指導服務做得也不夠。「缺乏專業技能和就業指導的大學生,容易被個別吹得『天花亂墜』的求職培訓機構蠱惑。」

「我不建議大學生在求職上花費過多的金錢。」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副教授李鋒亮建議,大學生在求職前要做好充分的求職準備,提高自己求職的針對性,減少盲目性,求職時還可以適當依靠自己的校友、老師等。

秦建國建議,政府、企業、學校、大學畢業生四方聯動,共同努力,提高大學生培養質量,完善就業服務,積極監管、規範勞動力市場中介行為,有效降低大學生的求職成本。

「高校有必要幫助大學生提高求職素養和對不良中介機構的鑑別能力。大學生也要積極學習,主動向有經驗的老師、學長們請教,提升求職信息搜集和鑑別的能力。」孫俊華說。

今年7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在致2019屆高校畢業生的公開信中提醒畢業生,求職中要注意防範中介機構亂收費、用人單位扣證件、培訓就業被貸款等陷阱。如遇到上述情況,應向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投訴舉報。

「我重新找好工作咯!」前幾天,去年秋招時曾購買求職服務但求職未果的胡可對記者說,「今年我心態好了,技術也過關了。以前報那個班是因為太著急了,現在我知道,找工作的壓力其實沒有那麼大。」

來源:人民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ZMw0gW4BMH2_cNUgINh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