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無法懷孕,95後女子被丈夫、公公、婆婆虐打至死……」
這是最近刷屏的一個新聞。
山東德州方莊村的一個女孩,因為婚後不能懷孕,長期被丈夫和公婆虐待:不給飯吃、木棍毒打、冬天罰站......最後,她被活活打死了。
這個1997年生的女孩,離開世界的時候只有23歲。你能想像嗎?這麼匪夷所思的事情居然真實地發生在這個時代,發生在我們身邊!
因為不孕就慘遭多人的虐待,在張家人面前,他們仿佛打的不是一條人命,芭姐一想到這就覺得不寒而慄!
不得不說,即便是在2020年,中國部分女性還是遭受著「生育綁架」!
還記得前段時間舞蹈藝術家楊麗萍老師被嘲笑是「失敗的」,只因為她沒有生過孩子這件事吧?
事件的起因是在一則楊老師吃火鍋的視頻中,一襲白衣、仙氣飄飄的楊老師坐在自己開的火鍋店裡悠然地享受著鮮花和美食,卻沒想到這樣一條評論被頂上前排,一位網友評論她:「一個女人最大的失敗是沒一個兒女,所謂活出了自己都是蒙人的......」
言外之意就是:沒有兒女你再優秀又怎麼樣?
隨後,楊麗萍老師平靜回應:「只要自己認為過得好,沒有傷害其他人就可以。望我們都能自在,如我。」
一時間,這段對話瞬時掀起風浪,不止網友們坐不住了,連許多明星也忍不住紛紛發言。
女人的價值,難道就是用來生兒育女的嗎? 「不是!」,陳數的咆哮隔著螢幕也能聽到了。
而同樣還未結婚的神仙「姑姑」,小龍女李若彤也發博稱:「無論你是男性或女性,我都希望你不要因為年紀和別人的目光,而為自己的人生做草率的決定,更要學會懂得尊重別人的決定,因為那是別人的人生。」
坐擁模範丈夫李承鉉、和可愛女兒Lucky的七哥也霸氣發言:「一個人最大的失敗是:時至今日還在給我們『女人』下定義,還把兒孫滿堂當做女人唯一的成就...生育工具?!我們早就不是了!」
其實,「楊麗萍事件」之所以掀起那麼大的波瀾,不單單因為她是公眾人物,更是因為現實中像楊麗萍她們那樣,因「和女性標準」不符,就被斥責痛批的女性實在太多太多。
你看,社會上總有人給女性灌輸這樣的概念:
「你看她都30歲了,怎麼還沒有懷上孕啊,你說是不是哪裡出了問題!」
「一個女人,不生孩子,她的生命就不完整。」
「女孩都是賠錢貨,男的才能傳宗接代。」
「別人都能生,為什麼你不行?」
……
在紀錄片《剩女》中,影片一開始,第一個出現的女孩叫邱華梅,拍攝紀錄片那年她34歲,單身,未婚。
她出生於山東省濱州市無棣縣的某個小山村裡,家裡有五個姐妹。一般情況下,像這種有多個女兒的農村家庭,都是父母想生男孩,一直沒如願。不過好在,邱華梅爭氣。
她一路考到北京某政法大學,畢業後在一家港資企業做律師,比村裡大多數人家的兒子都有出息。
可如今34歲沒結婚,邱華梅從全家人的驕傲很快變成了負擔。一回到家,成堆的人圍著她催婚。
父親說:「咱當初那麼沒錢,就算賣血,也要供你上學。誰知道今天是這副樣子。別人問起來,我都沒法說。」
母親說:「我愁得睡不著,你結婚了我才能放心。所有人都結婚,你怎麼能不結婚不生娃呢。」
外甥跑著喊她:「光棍姨。」
姐姐放出致命轟炸:「不結婚,再幸福也不叫幸福!不結婚的人就該判刑!你索性別回來了,鄰居也就不會說閒話了。」
「讀書讀傻了」「不正常」「太自私」,所有的指責都一股腦湧上來。
起初,華梅能梗著脖子反駁,可說著說著還是哭了:對父母的愧疚,被圍攻的委屈,不被理解的痛苦,聚集成她的自我攻擊。
華梅也試圖妥協,去完成父母的心愿。她諮詢了某婚戀平台,化了妝,穿了裙子,接受線下紅娘的「問詢」。
談及愛情,她始終滿懷憧憬,她希望心目中的另一半是一個接受過良好教育,且足夠尊重女性的人。總結過往的情感經驗,她還希望另一半能夠在家庭樂於共同承擔家務等。
毋庸置疑,她的思想很獨立,甚至有點不接地氣,這點在她提到的擇偶觀中便印證著,她對於另一半的外在條件(身高、年齡、職業等)毫不care,更加在乎的是內心的契合。
但與她對話的某相親網站的婚戀中介完全忽略了這點,直言不諱地對邱華梅說:
「我說話比較直啊,你年齡真的太大了,而且在相貌上也不是特別出眾。」
「啊?你真的覺得你的年齡不大?外貌很年輕?那是因為你在自欺欺人。」
「你從現在開始談戀愛——結婚——懷孕,最快都要36歲了。」
面對婚戀中介質疑的大齡生育的問題,邱華梅顯得很淡定,因為她壓根就沒打算生孩子。
當婚戀中介聽到邱華梅不生育的觀點,「專家」更是坐不住了:「 既然你希望走進婚姻,那你就不能選擇不生孩子,我希望你的性格不要因為工作的原因過於強硬,要柔一點。」
可在芭姐看來, 每個人的身體都屬於自己,每位女性都有權利決定自己想不想生育、何時生育、生幾個孩子以及用什麼樣的方式生孩子。所以,邱華梅為什麼不能自己決定生育權呢?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中國現代女性都是自由獨立的,卻沒想到我們不僅被「生育乃最大價值」這個魔咒緊緊捆綁,同時還被「女性的價值不只是生孩子,而是生兒子」的封建思想勒得幾乎窒息。
在紀錄片《人間世》第二季中,38歲的母親林琴,這是她第三次生育,前兩次,她生的都是女孩兒,但是丈夫和家庭要求她再生一個兒子。於是,為了一個兒子,她決定做高齡產婦,再拼一次。
然而產檢時,醫生髮現嬰兒的位置太靠前,重心太向下,診斷她為兇險性胎盤前置,胎盤已經長到了子宮肌瘤層里,順產是不可能了。如果要剖腹產,相當於將一棵茂盛的大樹連根拔起,大出血的機率極高。
但在「女人一定要生兒子」的壓力下, 她不顧自己的性命走上了生產台。孩子出生了,是一個健康的小男孩,算是全家都能如願了。
但是最壞的事情也同時發生著,林琴遭遇了生孩子最危險的情況:大出血。
短短十分鐘內,林琴出血三千毫升,而一個成人正常的血量是四千毫升左右,且最要命的是血根本止不住,醫生只能用手堵住出血口,稍微一鬆開,血就以噴射的狀態湧出。
主治醫生馬上發出了病危通知書,並且給出了解決方案:切除子宮。切除子宮意味著女性失去了再次生育的權利,但在生命的危急關頭,生育明顯不是最重要的。
醫生讓家屬簽署「切除子宮」同意書,在這萬分兇險的時刻,產婦的丈夫一度陷入猶豫。
在這個談判過程中,即使醫生用「出血量就像噴泉一樣的,可以用噴射來形容」「幾分鐘內幾千毫升血馬上就沒有了」「再不拿子宮命都沒有了」來說明產婦情況的危及,並且苦口婆心的相勸:「命才是最重要的不是嗎?你老婆已經很不容易了。」他們依舊躊躇且沉默著。
林琴的婆婆在後面一言不發,後來迫於壓力,產婦的丈夫一邊簽字一邊還在強調:「真的萬不得已的時候才切掉」。
後來,林琴終於是活下來了,手術結束後死裡逃生的林琴說:「還是做男的好,至少不用遭那麼多罪。」
你看,在「重男輕女」和「傳宗接代」的思想下,無論時代怎麼發展,社會怎麼進步,很多人還是根深蒂固地認為女性是被當做生育工具的存在,這似乎是女人天生的本能。
可是,我們很少思考這樣一個問題: 一個女人只有成為母親,才能證明她自己的價值嗎?一個母親只有敢於拿命換孩子,才能證明她是偉大的嗎?
不是這樣的。一個應該被反覆強調的常識是: 生育雖是女性的生理功能,成為母親雖然是一個女性的權利,但這絕非意味著女性是生育機器,也不意味著每一個女性只有成為母親她的人生才是圓滿的。
「沒有孩子人生就不完整」的愚昧觀念,讓多少人把女性當成了生育工具,卻沒有人告訴她們: 其實,你們的生命和孩子一樣寶貴!生孩子,真的不是女人的必做題。
高圓圓在結婚後5年里,不停地被外界催生,她曾在採訪短片《我,39歲》中表達:「不生孩子,好像變成了我的一個錯,或者是沒做對的一件事情,可是我並沒有做錯什麼呀……」
在《老友記》中扮演Rachel的詹妮弗·安妮斯頓,之前也因為不生孩子被一直逼問和質疑:「你為什麼這麼大年紀了還不當媽媽?」
對此,安妮斯頓回擊道:「 社會一直在給女性施加一種壓力,女人必須要成為母親,如果她們沒有生孩子,她們就會被視為沒用的殘次品。但或許我來到這個世界上,並不只是未來生育和繁衍,我還有其他的使命,還有其他我應該去做的事情。」
是呀,我們不能強迫一個外人來完整自己的人生,也不能因為要變得「所謂的完整」而被綁架去生孩子。成為母親和選擇不生,本來就沒有哪種選擇更偉大。
我們不能因為母親偉大,就說不結婚生子的女性不偉大,更不能認為選擇不當母親就是一種失敗。伴侶、父母乃至社會都不能用污名、用愛的勒索、用暴力剝奪這份權利,強行在生育上附加人生價值。
畢竟女性不是行走的子宮,更不是生育的機器,女性生育與否從來都是她的權利而非義務。
希望當我們評價一個女人時,想起的第一反應不是「她有沒有老公和孩子......」「她30歲了怎麼還沒生孩子,是不是哪裡有問題?」而是,那個女人,獨立自由、風趣且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