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長寧時報 作者:趙立 選稿:韓聰聰
在疫情防控這場沒有硝煙的戰鬥中,每個黨員都是一面鮮紅的旗幟,每個基層黨組織都是黨旗高高飄揚的戰鬥堡壘。疫情開始以來,程家橋街道各級黨組織帶領廣大黨員衝鋒在前,當好社區群眾的「守護神」。
虹橋機場新村建於上世紀80年代,共有居民2451戶、7000餘人,內有一所幼兒園、一所小學、一個菜場以及小餐飲、小超市等27家商鋪,兩家物業公司分片管理,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微型社區」。疫情發生以後,小區嚴格實行「一門進出,兩外禁入,三問三登」的管理模式。
強化黨建聯建 「雙保險」排查
虹橋機場新村緊鄰機場,大量的空乘人員居住在此。疫情防控初期,黨建聯建單位春秋航空和東方航空的客艙部聯繫人就主動找到居委會,提議與居民區黨總支開展聯防聯控排查工作,共同做好防疫工作的閉環。疫情發生以後,有不少民航人奮戰在抗「疫」一線,包括部分往返疫情國家重點關注地區的民航人。
「這兩家公司本身就是我們的黨建聯建單位,平時他們為社區做公益、給支持,現在我們為他們守住後方。」居民區書記曹欣禮介紹,針對這部分人群,小區採用了「雙保險」的方式。居民區黨總支根據航空公司提供的人員信息進行比對,加強小區入門排查,製作了一份《航空公司機務人員防疫信息登記表》,能直觀地知道空乘人員去向,從而採取針對性的措施。在落實14天居家隔離期間,居民區也有相應的工作人員提供服務,比如每日兩次上門測量體溫,代買菜,寄送、接收快遞,清運生活垃圾等等。
防控境外疫情輸入,是近來上海防疫工作的重中之重。截至3月18日,虹橋機場新村居家隔離航空服務人員11戶11人,累積20戶21人。3月18日開始,空乘人員由公司統一隔離。
運用社區資源 「無接觸菜場」應運而生
疫情期間,為了減少與外界人員的接觸,居民大都「宅」在家裡。這也或多或少影響了部分居民日常生活的便利性。買菜問題成了擺在居民區黨總支的面前的一大難題。「我們為什麼要捨近求遠,何不利用小區內美天迎賓菜市場的資源,打通便民服務的『最後100米』呢?」曹欣禮的這個想法與美天迎賓菜市場經理過麒麟不謀而合,於是小區「無接觸菜場」應運而生。
居民需要什麼蔬菜水果,可以直接微信下單,也可以電話點單,菜市場工作人員會將蔬菜水果分裝成袋,一般半小時內就能送菜上門。只要訂單滿10元,就可以享受免費送菜上門服務。同時,考慮到隔壁小區上航新村的居民買菜需求,居委會與物業公司、菜市場達成一致意見,隔壁小區的出入證也能進入小區內的菜市場買菜,並享受一樣的送菜上門服務,擴大便民半徑。
借鑑企業復工舉措 採取「1+1+N」
陳師傅去年將家安在了虹橋機場新村,年前與裝修公司簽訂了合同,計劃2月10日開工,但是一場始料未及的疫情將原本所有的安排打亂了。工人能不能進場裝修?這讓物業公司高經理沒了方向,於是向居民區黨總支書記曹欣禮尋求幫助。
「以前我們是嚴格禁止外來人員進入小區的,但是陳師傅一家現在是在外面租房子,一個月租金就要5000塊,確實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所以我們和物業公司、業委會多次討論,最後打算學習借鑑企業復工備案的做法,採用『1+1+1+N』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曹欣禮說。
1+1+1+N,即一份疫情期間裝修須知,掌握基本情況;一份裝修施工備案清單,了解人員動態;一份防疫工作溫馨提示,規範企業施工;N次檢查,由居委會、業委會、物業公司組成聯合檢查組,不定期、不打招呼上門檢查。「凡是有一項不符合標準的,我們會要求他們立即停工。」
「疫情防控期間,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碰到各種各樣的事,但虹橋機場新村居民區黨總支就要充分發揮區域化黨建優勢,統籌社區單位的資源和力量,努力守好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線。」曹欣禮對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