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做精裝修,標杆700能做到的,你1200也做不下來,為啥?

2019-12-16     明源地產研究院

2018年,國內商品房精裝修面積規模為34926萬平方米,滲透率是23.61%,發展潛力巨大。政策和風口推動下,這一數字在未來會持續上升。

蛋糕很大,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分一碗羹。

有的房企精裝修是重要溢價點;有的房企一做精裝修就賠錢,沒能成為「溢價點」,反而成為了「投訴點」。

這是為什麼?很多人會回答:這是因為成本和品質控制不到位!

但實際上,答案遠遠沒有這麼簡單。從最初的設計,采招,再到最後的施工維護,很多房企更多缺少的是一種關於精裝修的標準和戰略!具體表現為以下3個方面:

開發商想要做精裝修,卻在設計環節就走偏了。沒有標準導致雜亂無章,不從客戶出發,「砸牆」是常有之事,還怎麼保障你的裝修品質、甚至產品品質?

沒有設計上的標準設定,必然導致了採購環節的戰略走位。一味地以價格決定供應商顯然並不合適,但目前很多房企並沒有真的改變這一觀念。毫無供應鏈戰略,還怎麼開展精裝修業務?

落地到施工環節,根本防不住進一步「走位」。從最初的設想,到最後實現,早已十萬八千里。多少精裝修項目,「贏在營銷,死在工地」?

這些問題的答案是什麼?接下來,明源君就為你展開講講。

「標準缺失」:

從客戶開始逆推式設計

供方參與設計很重要

最後要與戶型標準化結合

目前國內建築業的現狀是什麼?

先有建築設計,再有室內設計,最後是各種的部品部件入廠,為消費者做功能的定製。幾乎都是這個流程——是以建築為先的。

這會造成什麼裝修窘境?

客戶在做裝修的時候難免「砸牆」!據統計,70%的毛坯房交付都會現場砸牆。如果房企做精裝房也是這樣,代價可就大了。

又是什麼造成如此窘境?

除了國內在建築領域沒有形成系統化標準之外,還在於房企在精裝修房上整個設計邏輯的走偏!

那要如何走出這樣的窘境?

以萬科為例,在萬科的設計理念中,並不是要室內設計去適應戶型設計,而是從客群角度出發,讓兩者緊密結合。

此外,供方參與前期設計、最後內置進入到戶型標準化中,都是房企在做精裝修中必須考慮的問題。

一、以客戶驅動,逆推式設計,從而建立標準

大多數時候,房企都是成本驅動的。而隨著買方市場的到來,未來一定是客戶驅動的。

先研究人,再研究人的需求,用標準的工業部品滿足人的需求,再通過整個的空間動線把所有的部品對方的最合理的位置,再來重新評估整個的建築規範,窗放在哪兒,門放在哪兒。

這樣「反向」的設計,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萬科,萬科提出「一站式定製精裝」,將部品設計放到戶型設計中去考量,從客戶的日常居住、使用習慣去倒推部品組合和戶型設計。以鞋櫃為例,對於180平方米的空間,在前期戶型設計階段就要測算住多少人,換季時會有多少雙鞋子。相應的,考慮鞋櫃應該做多大,各類鞋子怎麼合理歸置,玄關應該做多大。

二、設計階段就要納入供應商,做一些價值工程

在製造業中,價值工程很常見。企業通常會用來做「功能分析」,用最小的成本實現最大的功能價值。與此同時,還會通過創新,來製造一些新的價值。

而房企精裝修鏈條中的許多供應商,就是製造業。

他們會從新技術、新材料上面來去研發,為房企提供服務。以德國貝朗為例,他們在做廚衛區的內裝產品,會聯合開發商需求,將廚衛與控制系統整合起來,比如背後管線的預留等,為開發商現場施工提供便利。

貝朗還對浴室空間的9大功能進行了研究,將空間價值規劃出來,在產品標準上進行加減。無疑,這是開發商能從供應鏈上能拿到的實實在在的價值。

德國貝朗針對不同客群的產品標準

三、規模房企最後一定會形成整體戶型與裝修的標準化

達到一定規模的房企,一定會有相對應地標準化,包括精裝項目。

招商地產用31個衛生間和16個廚房,就覆蓋了全國所有的項目。這就是精裝項目的模塊化,只要模塊化形成,精裝成本就很好計算了:幾個模塊無外乎就是天、地、牆、廚房、衛生間等,材料的採購成本*材料利用率+工時工費,精裝成本就全部出來了,而且全線可控。

因此,標準化最重要的就是檔次統一。不同項目的品質在同一水平線,前提必須是統一的材料,統一的施工工藝和統一的管理水平。比如同條產品線的項目所採用品牌水準要一致。

此外,菜單式選配也賦予了標準化相對的靈活性。

目前,保利、碧桂園、中海等標杆都實行了這樣的全套戶型標準化系統。


「戰略高度不夠」:

集采彈性空間有限

最根本是要改變比價思維

如果你要規模化地做精裝項目,卻沒有做到以上的設計標準規劃;那麼你在採購這一環節,8成也是要荒腔走板的。

相對於其他項目,精裝項目要採購的品類要複雜得多,這為採購工作帶來了挑戰。

做精裝修項目的採購最重要的是:先要摒棄之前單純的比價思維,再站在標準化體系的基礎上形成相應的採購系統。

怎麼樣擺脫「比價思維」?

就是用大成本的視角來看待採購。企業經營不僅有採購成本,還有稅務成本、資金成本等等,這些成本都在供應鏈管理這一條線上,體現了供應鏈的價值。如果一味地講究「低價」,難免會增長其他成本。

接下來,又如何在原有標準化系統上,形成採購系統呢?

一、分檔形成材料庫,對材料進行集采

將分散式的採購進行集中化,才有可能進一步的控制成本。完全分散式的採購,不僅成本更高,相對的招標時間也更長。

集采的一個前提就是形成精裝修材料的標準化,形成材料庫。

以中海為例,中海根據項目主產品線歸類梳理出高檔(每平米1500-3000元)、中檔(每平米1000-1500元)、低檔(每平米500-800元)3個等級,每個級別都有對應的設計風格、項目主材總價和材料部品配置標準,明確不同檔次精裝項目採購相對應的品牌。

儘管集采「以量換價」帶來了價格上的優勢,但這種優勢的彈性空間並不大。

採購成本的主要影響因素是:採購量、採購的品質和結算方式。只要把這3個方面講清楚了,基本報價就出來了;如果你講不清楚,報價也是白報的。

二、工程採購實行戰采,讓你的精裝修也形成採購系統

採用「戰略採購」的房企不在少數,在自己的資源庫中,建立起長期的合作關係和信用評級。這往往是形成強大供應鏈的必經之路:

戰略合作因為存在長期關係,在時間維度上壓低了成本。

避免「一錘子買賣」會存在的那種質量問題,降低後期的維修成本。

不需要每次都招標,提高運營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和運營成本。

從單項招標發展戰略供方,其實更多是從工程的領域著手。

材料設備標準化的部件,更多是以集中採購的方式來推行;而工程領域很難產生規模效應,更多會從戰略供方這個角度去落地。

這樣的歸納和分類,對集中採購和戰略採購的善加利用,最後無非是要形成一條能夠支撐精裝修項目的供應鏈條。

要知道,在整個精裝修項目中,採購成本是個大頭,它的每一點進步,都是一個質的飛躍。

「死在工地」:

材料利用率上不去

施工管理不到位

成品保護也做不好

精裝修項目最怕的是:「贏在營銷,死在工地」。批量精裝修項目對項目統籌要求較高:

1)精裝修項目施工單位眾多,存在多種工序交叉作業,對工序的安排、進度要求高,需要詳細的前期策劃。

2)每層樓實施工序不同,建材不同,如果不能嚴格做到現場管控,很容易出現項目整體崩潰,質量問題頻發。

這都為精裝修項目的施工帶來了難度。

除了常規的施工管理,以下3點或許就是你與標杆的差別所在:

一、材料利用率不高?風口或許在裝配式內裝

2016年之前,萬科進場的瓷磚切割率達到50%,就是100片瓷磚進場切割要達到50片,最後扔到外面去的是15%。而現在,萬科進場的瓷磚切割率已經控制在15%,損耗率控制在3%以內。

由此,萬科700到800塊錢的C標,很多地產公司1000塊錢做不下來,就是因為材料損耗率特別的低。

這是什麼原因?

因為不同的施工方法會產生的工時工費是不同的。以萬科採用的裝配式內裝為例,裝配式內裝是通過標準化的組件,包括吊頂系統、牆面系統、地面系統、整體衛浴、集成廚房、分電器、分水器等等,在現場進行裝配。

它所節省的是時間成本,一旦你最初的戶型設計成型,相應的裝配式內裝會很快達成非裝配式所不能達成的裝修效果。

二、工程控制要有章可循、突出重點,還要注重事後驗收

工程移交到乙方裝飾公司手中,不等於甲方就能當甩手掌柜了,對工程質量的把控應該貫穿整個施工過程。

綠城專門編制了《綠城精裝修重要節點管理辦法》和《精裝修隱蔽工程管理辦法》,指導項目管理人員如何進行管理和驗收,並有明文規定,在樣板間施工前,三項工程必須編制專項施工方案,供施工人員參照執行。

為了讓管理落到實處,綠城不僅將石材幹掛、陽台和衛生間防水納入精裝管理的重點,還將這幾項管理工作列為管理人員年度績效考核的重點得分項。也就是說,管理人員想要在年度考核中拿個好成績,必須保證項目的隱蔽工程和防水部位不要出岔子。

此外,規範化驗收也很重要。

綠城將裝修施工的驗收劃分為表觀質量驗收、量化驗收和專業第三方檢測三類。以牆面牆磚、石材工程為例,外觀問題和裂縫這兩項肉眼可見的瑕疵通過目測觀察來驗收,而空鼓、平整度、垂直角等均要求採取專業工具進行測量檢測。


綠城驗收標準化

三、成品保護不到位,就會誘發交付缺陷

2018年,明源供應鏈研究院通過調研收集到了387746套精裝房的交付數據,結果顯示,成品保護不到位是誘發交付缺陷的罪魁禍首。

比如戶內門,僅破損、劃傷兩項投訴就占到反饋總量比例的 31%以上;塗料投訴位列第一的問題是污染,占到21%,破損的占比也達到10%,主要也是由於施工過程保護不當造成的。

這導致了精裝修的維護成本陡然上升。

有業內人士就曾告訴明源君,很多項目精裝修的維護成本達到總成本的10-20%,使得開發商好不容易賺來的利潤又蒸發了。

要如何對精裝項目進行有效的成品保護?

(作者:明源地產研究院 老羅;感謝深圳家協住宅精裝研究院院長關永康,為本文提供部分觀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Z5lnDG8BMH2_cNUgUEO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