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天空中的璀璨群星
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成長於不同的時代,卻有相同的精神品質;他們專注於不同的領域,卻有共同的價值追求。他們以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為己任,以攻克關鍵核心技術、破解創新發展難題為目標。他們身上折射出的品質之美、精神之美,閃耀在神州大地,也閃耀在科技星空……他們,是「最美科技工作者」。
日前,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國科協、科技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防科工局聯合開展2019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學習宣傳活動,湖北省科協聯合省委宣傳部、軍民融合辦、科技廳、中科院武漢分院在全省範圍內開展2019年「最美科技工作者」湖北候選人推薦工作。根據各地各單位推薦,經專家評審,傅廷棟等10名同志入選我省推薦候選人名單。這10名同志是我省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傑出代表,在他們的身上閃耀著「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的科學家精神。全省廣大科技工作者要以他們為榜樣,學習他們的先進事跡,弘揚科學家精神,牢記初心使命,創新奉獻新時代,把科學論文寫在荊楚大地上,為建設創新強省,推進湖北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1
傅廷棟:下田上癮的「油菜院士」
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國家油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傅廷棟,男,1937年10月12日生。從事油菜遺傳育種和研究生培養工作50餘年,他及時將研究成果推廣轉化,取得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湖北省最高科技獎科技傑出貢獻獎,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04年當選第三世界國家科學院院士。
他在國際上首次發現「第一個有實用價值的波里馬油菜細胞質雄性不育(Pol CMS)」,為國際雜交油菜實用化鋪平了道路。1985年至1994年,國內外共育成22個油菜三系雜交種,17個註明不育系來源就有13個是利用他發現的PolCMS育成的;1985年世界上還沒有雜交種,目前雜交種已占全世界油菜面積的60%。他被國際上認為是「雜交油菜的學科帶頭人」。
他在國內首次育成271等甘藍型油菜自交不親和(SI)系,並實現三系配套,「再一次領先於整個西方世界的育種工作者」。育成優質「華雜」等系列品種共57個,平均年推廣面積超過1000萬畝,累計推廣面積約2.5億畝。育成了我國第一批抗根腫病的油菜雜交種華油雜62R等,為我國迅速擴展的根腫病及時提供抗病品種,正在大面積推廣中。
他被學生稱為「下田上癮的人」,草帽、挎包、深筒靴、水壺、工作服、筆記本是他有名的「傅氏六件套」。近5年,他篩選出一批適合不同生態區和鹽鹼地種植的飼料(綠肥)油菜品種,對利用鹽鹼地,保護生態環境,發展畜牧業,增加農民收入有重要現實意義。
2
陳孝平:手術刀尖上的舞者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外科學系主任、肝臟外科主任
40餘年來,陳孝平施行和指導施行各種肝膽胰手術2萬多例,含肝癌手術近1萬例,世界少有。現今,對所有主刀的病人,他都要親自看B超動態影像。手術時,他依然執著於每一個規定的細節和流程。
他常說,知識分子要有濃厚的家國情懷和擔當精神。他一步一個腳印,打破著肝臟外科領域的種種「禁區」。他提出新的肝癌分類;首個提出大肝癌可安全切除的理論;開創了三項控制肝切除出血技術和一項肝移植術,有力地推動了中國肝臟外科領域的發展。他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1項,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和科學技術成果推廣獎一等獎共7項;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2項;作為通訊或第一作者發表主要學術論文105篇。
在此成果基礎上,他主持制定我國原發性肝癌外科治療方法選擇和肝血流阻斷方法與選擇原則等診療規範;主持制定中國腹腔鏡肝切除專家共識,已在全國推廣應用。他代表中國醫生先後參加制定或修訂國際肝膽疾病診療指南和專家共識5項, 如亞太肝癌治療專家共識和國際腹腔鏡肝切除專家共識,提高了中國醫生在這一領域的學術地位和話語權。「跟著國外走,永遠只能做老二。」陳孝平說,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的醫療技術水平、醫療條件有了大幅提高,我們不能一味盲目模仿國外的技術。一個個「經典醫學論斷」被陳孝平徹底推翻,一項項「空白」被填補,與此相關的研究成果均已應用於臨床並推廣到全國,數百萬患者因此受益。極大地推動著中國肝臟外科的迅猛發展,為世界肝膽胰治療作出了自己原創的貢獻。
3
周巍:為國鑄一流艦船的「巾幗英雄」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第七〇一研究所研究員
勇挑重擔,投身艦船研製30餘年,周巍為我國第二代、第三代驅逐艦的研製設計作出突出貢獻。為保障艦船建造工作按節點完成,在施工建造配試配建的幾年時間裡,周巍每年至少有8個月的時間都要堅守在千里之外的建造現場,現場解決技術問題,全程參加每一次航海試驗。在進行傾斜試驗時,無論是高達四十度氣溫的炎熱夏天,還是零下十幾度的寒冬,她作為總指揮在露天甲板上一站就是7、8個小時。在主持高海況試驗時,風大浪高、海況惡劣,就是在艦上生活多年的官兵也都頭暈目眩、難以忍受。作為技術負責人,她一手拿著嘔吐袋,一手拿著記錄本,堅守在試驗崗位上。只要是為了艦船的使用安全,再苦再累她都能扛,她是我國海軍裝備事業的巾幗英雄,她以強烈的主人翁責任感和無私奉獻的精神感染帶動著身邊人。
4
楊春和:開創中國鹽穴儲氣庫建設新時代
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岩土力學與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楊春和,男,1962年1月生。江西豐城人,中共黨員,現任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他長期從事鹽岩油氣地下儲備工程、深部鹽膏岩鑽井關鍵技術及相關理論方面的研究工作,是我國鹽岩力學與鹽岩地下油氣儲備工程研究領域的開拓者之一。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第8屆中國工程院光華工程技術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湖北「荊楚楷模」先進人物等榮譽。
幾乎中國所有鹽岩地下儲氣庫都留下了他和他科研團隊的足跡。幼時的楊春和,由於父親在煤礦場工作,經常聽到一些煤礦事故和地質災害事情,他立志長大後要投身科研,減少礦難造福人類。
1998年在美國完成博士學業後,楊春和成為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留學歸國的首位博士。2003年,他根據地質調研提出將金壇作為第一座儲氣庫選址,並帶領科研團隊,提出了中國層狀鹽岩不是弱面而是強面的理論依據,突破了中國層狀鹽岩不能進行儲庫建設的屏障,開創了中國鹽穴儲氣庫建設的新時代。
2008年,由他牽頭的「能源儲備地下庫群災變機理與防護理論研究」,成果運用於中國鹽穴儲氣庫的建設,為西氣東輸一線、二線、川氣東送等國家重點工程提供了重要保障。2014年,楊春和不幸身患重症,大病初癒後,他又成功解決了微滲層封堵難題,為中石化金壇儲氣庫順利建設提供了保障。
1
徐恭義:要建造留存永世的橋樑
中鐵大橋勘測設計院集團公司副總工程師
徐恭義,男,1963年2月生。他一直在生產一線從事橋樑工程研究、設計工作,不僅是中國大跨度懸索橋技術邁入世界先進水平的主力開創者和推動者,還是國際橋樑及結構工程協會執行委員會「傑出結構大獎評選委員會」中唯一一位任期4年的中國評委——代表中國向世界發出著有關橋樑工程評選的權威聲音。他負責設計了全球50多座主要橋樑,其中,汕頭海灣大橋開創了我國現代懸索橋先河,西陵長江大橋在國內首次實現一跨過長江,為三峽大壩按期截流提供了運輸保證。澳門西灣大橋、東莞東江大橋等多座特大型公路或者公鐵兩用橋樑,刷新了一批又一批橋樑世界紀錄。
2018年,為表彰他在橋樑創新設計和建造技術上所作的突出貢獻,美國國際橋樑大會授予他約翰·羅布林終身成就獎,在國際橋樑工程界,這項榮譽的地位相當於「諾貝爾獎」。在30多年的歷史中,挑剔的美國人還從來沒有給一位來自中國的橋樑設計大師頒過此獎。目前,武漢在建並將於今年9月份竣工的世界首座雙層公路懸索橋—楊泗港長江大橋,以創世界記錄的1700米一跨過江,也是由他擔當總設計師。「我要建造留存永世的橋樑」,這句來自古羅馬一篇碑文的話,深深烙在徐恭義腦海中。一路前行,他始終堅守以科學創新的態度和方法,牢記基本設計原則——「安全、實用、經濟、美觀」以及「環保、耐久」,更前瞻性的把目光放在了橋樑耐久性課題上。
6
石正麗:追擊SARS源頭的「病毒獵人」
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新發傳染病研究中心主任
石正麗,女,1964年5月生。她是我國病毒學研究領域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學家之一。她以SARS樣冠狀病毒等蝙蝠攜帶重要病毒為對象,開展了全面系統的研究,取得一系列具有重大影響力的研究成果,為我國新發傳染病防控作出了積極貢獻。
2002年至2003年,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徵(SARS)暴發,給世界經濟和公眾健康造成了巨大損失。SARS從哪裡來?未來是否還會重來?2004年,石正麗以蝙蝠為目標,開始了十多年的SARS溯源長征歷程。她親自帶領研究團隊,不畏路途遙遠、跋山涉水,在全國各地調查蝙蝠棲息洞穴,採集各類蝙蝠樣品做病毒檢測,尋找SARS病毒的蹤跡,成為國際上唯一成功分離到蝙蝠冠狀病毒的團隊。2013年,該成果發表於《Nature》雜誌,為SARS蝙蝠起源提供了最為有力的證據。
通過後續的監測,石正麗團隊發現該蝙蝠洞穴是SARS病毒的一處天然基因庫,她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SARS病毒的直接祖先可能通過蝙蝠SARS樣冠狀病毒之間的重組產生。至此,石正麗最終充分證實了SARS的蝙蝠起源。她關於SARS溯源的這一系列研究成果完全解決了學界關於SARS起源的爭議,對從源頭預防SARS的再次發生具有重要指導意義。除冠狀病毒外,石正麗對蝙蝠攜帶的其它病毒也進行了多年研究,極大地豐富了有關病毒生態分布、遺傳多樣性與進化規律的新知識。
7
鄧康清:點燃「長征五號」的「第一把火」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四院四十二所系統產品開發中心主任
鄧康清,男,1966年7月生。從技術員到研究員,從本科到博士,多年來,鄧康清一直堅守在軍工科研一線,攻克了一個個科研難題。其主持研製了「長征五號」排氫燃燒系統點火裝置,保證了「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發射的安全。獲省部級科技成果獎5項,授權專利12項,發表學術論文80多篇。
萬米高空跳傘供氧器,其關鍵的變壓吸附制氧技術世界上曾僅美、法等少數國家掌握。鄧康清不信「這個邪」,最終自主設計出了原理試驗樣機,讓國產裝置一樣處於國際領先水平。為了實地驗證供氧性能,他帶領試驗隊歷時半個多月,行程7200公里,在平均海拔4700米的高原區域進行試驗。藍光阻隔薄膜、高原車載移動供氧站、煤礦新型開採器產氣具……,一項項航天技術和產品在宇航、船舶、無人機、煤礦、油田等領域得到應用,新產品經濟貢獻上億元。
「長征五號」是我國首次採用氫氧發動機的運載火箭。鄧康清帶領課題組同年輕的小伙子們一樣在野外先後試驗150餘次,次次成功點火。2016年11月3日,我國第一枚大型運載火箭「長征五號」在海南文昌順利升空。由鄧康清領銜研製的消氫點火裝置,在火箭氫氧發動機工作前2至3秒內成功點燃火箭發射的「第一把火」,消除火箭發射前排出的大量低溫氫氣,安全護航火箭成功發射,為我國由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補上了的關鍵一環。
8
呂正中:做世界上最好的鋰電池
湖北金泉新材料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
呂正中,男,1970年9月生。他專注汽車動力電池研發工作多年,在鑽研鋰電池的24年里,獲得了多項創新成果。「做世界上最好的鋰電池,成為行業領先企業」,呂正中將科技創新作為企業發展的重中之重。他先後承擔了粵港關鍵領域重點突破項目「高安全性、長壽命鈦酸鋰儲能電池模塊及其管理系統」的研發工作,完成了國家發改委和工業與信息化部下達的電子信息產業振興和技術改造項目「高安全性鋰離子電池體系的儲能與動力電池系統」,和2011年廣東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專項資金項目「鋰離子動力電池」的研發工作。他負責研發高脈衝、低自放電率、高容量的鋰離子電池電容器,取得了重大技術進展,並獲得18屆中國專利優秀獎,應用該技術成果所生產的鋰離子電池電容器產品,自2013年初投入市場以來,已廣泛應用於不停車收費系統、智能水錶、智能氣表和智能熱表等表計行業。
2018年,湖北金泉產能加速釋放,各種鋰電池產品總產能達到了8.8GWh,全年實現銷售收入18.1億元,提前建成華中地區最大電池生產基地。目前,已有超過萬台由湖北金泉提供動力的公交車在武漢、南京、廣州、西安、呼和浩特等省會城市,以及荊門、仙桃、惠州等地級市運行良好,安全性和可靠性都得到了充分地驗證。由呂正中帶領的湖北金泉正在成為國內動力鋰電池行業的中堅力量。
9
徐代友:研製礦山原野「巨無霸」
航天重型工程裝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總設計師
徐代友,男,1971年12月生。兢兢業業,求真務實,他用實力不斷推動國家礦用高端裝備的發展。2012年,他擔任設計的220噸多軸重型電動輪礦用自卸車在中國航天三江產業園投產裝配成功。該礦用車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填補大噸位重型礦用自卸車國內自主產品空白,實現產品替代出口,擁有20多項國家專利。此後,他帶領團隊攻克了許多世界級技術難題,先後成功研製高性價比110噸兩軸重型礦用自卸車、全球最大噸位363噸兩軸重型礦用自卸車、全球首款新能源5噸防爆電動無軌膠輪物料運輸車、全球首款多功能作業車、全球最大8.8米智能超大采高綜采成套裝備與示範工程等「國際范」產品。
他帶領團隊研製的礦用車系列110噸礦用車、363噸礦用車雙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兩個產品先後獲得訂單和簽訂租賃合同,合同額超過1.7億元。井工礦系列全球首款新能源5噸防爆電動無軌膠輪物料運輸車、特種裝備8.8米智能超大采高綜采成套裝備與示範工程——100噸蓄電池防爆鏟板搬運車和100噸液壓防爆支架搬運車,整體水平達到國際領先後,兩個產品獲得了近兩億元的訂單,不僅成為了目前國內該設備領域唯一擁有批量生產使用資質的安標證書產品,也成為了中國神華集團「打造世界首條零排放綠色礦井」標誌性產品,為打造「綠色礦山」「安全礦山」「智能礦山」提供了強大的支撐。
10
周剛:玉米地里的「守望者」
十堰市農業科學院技術開發中心主任、正高級農藝師
周剛,男,1975年4月生。1999年,從華中農業大學畢業以後,他一直在十堰市農科院從事玉米新品種選育工作至今。先後主持或參與國家、省、市科技項目30多項,截止目前,由他和他的團隊共選育出了11個玉米新品種。
腳穿解放鞋,頭戴爛草帽,身著長布衫,肩挎工具包;參加工作以來,周剛一直像候鳥一樣奮戰在田間地頭,有17年的冬、春兩季都在海南開展南繁工作,其中春季都在田間度過。為了選育出優異自交系,他每天都在田間反反覆復、一絲不苟的觀察記載,重複著套袋、授粉的勞作,每年授粉3萬餘穗。近年來,累計種植各類自交系8萬餘份,調查記載各種數據90餘萬個。育成了一批植株性狀優、果穗性狀好、抗病、抗逆性強、配合力高的玉米自交系,其中已組配出的2個玉米新品種,已申請植物新品種權保護。近幾年來,他在玉米品種選育上取得質的突破。主持選育的玉米新品種已進入大規模推廣應用階段。
每當別人問起他苦不苦、累不累的時候,他總是笑著說:「說不苦不累那是假話,要讓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這才是我們農業科技工作者應該做的。」他帶著他的產品深入鄉村宣傳、示範、推廣。山路崎嶇,沒有車輛,他就肩扛手提,餓了就啃口麵包、喝口水,一雙腳變成了鐵腳,解放鞋磨破了無數雙。在他的努力下,他選育的一系列品種近年來在西南地區累計推廣1億畝,新增社會經濟效益100多億元。
來源:湖北日報
編輯:趙趙
- END -
根 據 你 的 喜 好
還 有 這 些 精 彩
操控體驗衛星 見證「北京時間」報時 探秘中華龍脈秦嶺——與科學家同行,科考親子夏令營
為啥別亂摳肚臍眼?原來 肚臍眼連的根本就不是腸子
第四屆湖北 · 武漢城市圈科普信息化高峰論壇圓滿召開
肚子脹氣怎麼辦?妙招教你一身輕鬆...
白衛生紙和黃衛生紙 到底哪個好?是時候告訴你答案了~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勇傳和著名作家董宏猷點燃武漢市第六屆中小學生科普徵文活動頒獎典禮激情
武漢市第六屆中小學生科普徵文獲獎名單公布!快來看有沒有你?
武漢地鐵16號線要通到湖北這個城市?有個好消息
關注我,我們一起愛科學
喜歡就加 點「好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Z1fWhWwBvvf6VcSZMI9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