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對孩子的教育已經上升到一個全民高度,每個雞娃背後都有一個鬥志昂揚的老父親或者老母親,北京最有名的雞娃媽媽代表就是海淀媽媽團,近年來,順義媽媽團由於均是非富即貴家庭,儼然有壓倒海淀媽媽團的勢頭。
大家都津津樂道海淀媽媽和順義媽媽,但是現實生活中,其實更大多數的屬於平凡媽媽團,同時更有那些家長學歷並不高,不能給孩子灌雞湯,打雞血,甚至根本沒有錢幫助孩子獲得一對一的家教,沒有能力讓孩子上各種培訓班,這樣的家長,孩子就一定不會有出息嗎?
這事,我倒不覺得是個多大的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覺得是好事。
第一:可以讓孩子愛上獨立思考
之前曾經寫過一篇文章,一個從小被判定為腦癱兒的孩子,最後在媽媽的幫扶上,考上了哈佛大學。他的媽媽是一名老師,但是當孩子向她求教問題時,她從來都是回答:別問我,我是文盲。
這樣不去管理孩子學習,孩子沒有了依賴心,相反學會獨立思考。
我自己也很有感觸,因為我小時候父母從來沒有管過我的學習,現在輔導孩子時,之前上學時的很多記憶都浮現出來了,有時在輔導孩子時,我會感覺有些題是本來很簡單的推理,自己當時怎麼思考的都可以回憶出來,但是為什麼孩子卻不會?實際上,就是孩子有依賴心。
如果父母根本幫不上忙,孩子就會努力自己去思考,慢慢地就會沉浸在那種思考中,現在很多孩子,往往寫不了幾個字,或者一遇到稍微難一點的題就會喊:媽。
第二、不會隨意指責孩子
因為家長學歷低,自然不能對孩子指手畫腳,也不會坐在孩子身邊,不斷指出孩子的錯誤,當孩子拿到好成績時,會很開心很敬佩地說:哇,這麼難的題你答得這麼好。
鍾南山院士曾經回憶自己小時候父母的教育,他從小也是很調皮搗蛋,不喜歡學習的孩子,不過他記得自己在五年級時,有一次拿著考得很好的卷子給媽媽看,他的媽媽笑著說:南山啊,原來也你也是可以的呀。就是這樣一句話,給鍾南山很大的鼓舞,他開始意識到自己原來也是可以學好的,慢慢的,自己就走上了學習的正軌。
第三、孩子的價值感更強
我的一個小學閨蜜,上到高中後就沒再讀書了,但我發現她的兒子很優秀,而且她和兒子相處得其樂融融,前年春節時她在外地,想回老家,卻買不到票,她的兒子就在網上幫她預定上,她高興地對我說:我覺得我兒子好厲害呀。
可能這在我們是一件非常小的事,但是她是真心佩服孩子各項「技能」。
而高智商的父母,卻不知不覺就把很多事情都做了,沒有了給孩子露一手的機會。
有位研究生網友就說,自己的智商一直是被父母碾壓,他覺得很不快樂,甚至研究生論文,也被父母不斷糾正批評,長久以來,他對學習上一點自信心都沒有。
有一項根據學生們的反饋表明,很多高學歷的父母,因為自身學歷高,往往喜歡打擊孩子的學習能力。曾經看過一個小視頻,一個媽媽不斷地怒吼著孩子的作業,孩子明顯被嚇傻了表情,越發的不會了,而媽媽也更加憤怒了。這是典型的打擊式教育。
第四、父母的不容易,也讓孩子暗自下決心
學歷不高的父母,往往屬於忙於生計,孩子看在眼裡,也會很心疼,會有想改變自己和家庭現狀的心理。
從今年高考狀元上也可以看得出:
河南高考狀元李昊,高考考了724分,其中,數學和外語僅丟了3分,只有聽力比較差,滿分30分,他只得了11分。而他的父親在上海打工,母親在家照顧他,但文化程度很低;
北大錄取年齡最小的學生,湖南考生屈詩穎,只有15歲,卻以696分考上北大,她的家境也是非常貧寒,父親也是在外地打工,母親在家照顧她和兩個妹妹,姐妹三個都很爭氣,成績一個賽一個,比著成長。
黑龍江姐弟倆,李雙和李可欣,雙雙考上哈工大,父母常年有病,考上大學後,父親說:把家裡的兩頭牛賣了,即便家裡再窮,也不能耽誤孩子上大學。
其實,從這個父親的話里,就可以看到,低學歷父母能養成高學歷的孩子,都是那些對知識很敬重感的父母,他們信奉知識改變命運,同時對孩子有著最深切的期盼和熱望,他們會用全部心思告訴孩子:你是可以的,好好學習!而這些,是執念,也是推動孩子前進最堅實的根基。
jason媽咪有辦法,喜詩詞,愛旅遊,寫有溫度的文字,做靈魂有香氣的媽咪。
資深文案,多平台原創簽約作者,育兒路上一路修行中。原創不易,請求關注點贊並轉發!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YyjRdHUBd8y1i3sJTDi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