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限制孩子交友很正常?不用過度管教,父母用4招教會孩子交際

2019-06-11     布丁媽媽私享會

小剛今年剛滿五歲,別看年紀小,小區這一片的家長們都認識他,誰上下樓遇到他,他都會幫忙摁電梯,誰在外面拿東西,他都會很熱情的幫忙,更不要說在家做家務、扔垃圾之類了。

但事實上,家長都很喜歡的小剛,基本上沒有小朋友跟他玩,之前有小朋友跟小剛玩,結果小剛說他媽媽說過,不讓他跟野孩子玩,怕自己也變成野孩子,就再也沒有孩子跟他玩了。他依然是別人口中的優秀孩子,但沒有任何朋友,學校裡面也是,他的朋友都是大人。

小剛媽媽「野孩子」的說法欠妥,但側面說明了家長對孩子交友的要求和重視,已經意識到「好」朋友與「壞」朋友對孩子各方面的影響。我們也常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本身就是一張白紙,更容易被帶偏。

家長有一定的社會閱歷,但是並不能完全的用自己所以為的方式限制孩子的交友情況,就像小剛的媽媽,這樣的結果是孩子沒有朋友不說,還容易讓其他人對孩子產生誤會,時間久了,孩子再熱情再樂觀,也經不住消磨。

父母重視孩子的交往,希望孩子能夠平穩長大,擁有一個很好的品德,但是不能用自己的方式去衡量孩子的需求,甚至很強硬的將孩子與其他孩子隔離。長此以往,孩子反而變得沉默寡言,乃至於對孩子的身心健康產生很大的不良影響。

  • 孩子交際能力得不到鍛鍊

孩子沒有社會經驗,他們需要經歷一些磨礪才能真正的長大。孩子們在象牙塔的時間要占人生中的很大一部分,而這個小社會中交際也需要與同學、老師進行,甚至因為某些原因產生矛盾,或者衝突,都無一例外的來自於孩子的小圈子。

孩子的交際就是通過對別人的誤會、理解、幫扶或者其他方式,了解社會規則,懂得如何更好的與他人互動,學會關心他人以及與他人合作。孩子如果沒有同伴的這種互相摩擦,根本就不知道交際為何物,天天兩點一線,連交際的需求都會喪失。

每個人都生活在世界上,那就必須存在著與他人的各種交集,而交際能力也是孩子具有競爭力的一個顯著優勢。如果家長過於干涉孩子的擇友情況,只以父母個人的意願為目的,勢必會讓孩子的性格抑鬱、孤僻甚至自卑或自閉。

  • 孩子的價值觀產生扭曲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心愿,包括我在內,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人中豪傑,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人上人」,但是想要達到孩子的這種高境界,不是靠的阻止孩子的外出玩耍,也不是靠的限制孩子的自由選擇來獲得。

家長的這種以相應利益為最終目的的想法,會影響到孩子對於真正的價值觀的理解,他們會認為什麼都是有利可圖才要去做,否則沒有必要去履行。沒有朋友的交際,更容易產生以自我為中心的信念,認為一切都是圍繞著自己旋轉,不符合自己的意願的一切都是不合理。

孩子長大成人,真正的行走在這個社會上的時候,就會不自覺地將父母的這種干涉行為代入自己的實際交際中,內心會先從是否「有用」進行辨別對方,將一切反對自己的視為對手,不與之交往,久而久之,自身精神產生很大的扭曲。

  • 孩子自立能力差

孩子生活的時代與父輩生活的時代有所不同,甚至很多信息已經不對稱,孩子與父輩的溝通就存在一個無法逾越的鴻溝,但是父輩卻用自己的一些經驗去灌輸給孩子,導致孩子對於最新的社會動態看不清,甚至不理解,也生活在父輩的陰影中。

孩子總有一天去面對真正的社會,如果說小的時候,父輩進行各方面的呵護,連交友都用父輩的標準衡量,那長大以後,自己如何真正的面對這個變化的世界,又該如何與社會中的他人進行交往呢?如果一直用父輩的標準去看待別人,自身表現的也會過於「個性」,甚至「清高」,無法真正的自立。

之前,有教育專家提過「同伴教育」的一個名詞,說的是孩子們只有在互相的交往中才能學會真正的與人交往,才能真正的分辨好與壞,也才真正的將理論轉化成實踐行動,真正的理解交際的意義。

現在社會中,孩子最應該具有的一項未來潛力就是社交能力,如果父母用過多的框框將孩子框在家裡,也同樣框住了孩子的未來。他們身上缺乏的這種社交能力,會讓他們自身的性格不那麼完美。

我有個朋友特別寡言,不知道該如何與人交往,也不知道該如何面對別人的真誠。原來朋友的媽媽和爸爸都是公司的高層領導,家中一直乾乾淨淨,朋友在家也不敢亂玩,用她媽媽的話,什麼東西就必須在什麼地方,不能拿到別的地方去。

小的時候,朋友約小朋友們來家裡玩,一調皮,肯定會搞亂家裡的整齊,朋友的媽媽就見不得沒有規矩,很委婉的將小朋友們都請出去,小朋友感覺在朋友家很拘束,什麼都不能玩,就慢慢的再也不去朋友家裡了。

朋友自己也很鬱悶,與父母抗爭沒用,但是因為是自己的父母,只能選擇沉默、順從,上學時候就感覺好難熬,也不想跟同學們說話,老師問了她好幾次,她也沒有說,導致很多人一直認為她很孤僻,不合群,其實不是不合群,是根本就不知道該如何去做。

我相信,沒有一個人不需要朋友,至少也得需要與人交際。孩子受到父母這種交由限制,孩子幼時可能無所謂,隨著年齡增長,整體的思維方式以及個人處事態度會有所不同,甚至不會處事。我們常說分享重要,溝通重要,但家長卻不肯給孩子機會去學,又該如何會?

培根說過,如果你的快樂告訴朋友,你得到的是兩個快樂;如果你的憂愁告訴朋友,你將分掉一半憂愁。孩子需要一種正常的社交,需要擁有自己真正的朋友,父母不用強幹涉,可以這樣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交友準則。

一、幫助孩子尋找興趣相同,「情投意合」的「好朋友」

父母擔心孩子因為結識不好的朋友走錯路,這是很正常的一種現象和焦慮,但孩子並不是父母的私有財產,他們擁有著自己雖然不夠成熟但是鮮明的個性,他們同樣的生活在社會中,也需要進行一定的社交活動。

孩子因為自身的特點,自然會吸引到一部分小朋友的聚集,父母這個時候要做的,不是對孩子進行說教,誰誰誰怎麼怎麼樣,而是換一種方式讓孩子自然的分辨是否與自己做朋友合適,是否能夠真正的做朋友。

每天下班回家,我都能看到鄰居家的小女孩和小區裡面一個小女孩在一起玩,昨天好奇,我就問了她的媽媽,怎麼讓兩個孩子這麼好,因為我基本就沒有見過那個小女孩的父母。

鄰居笑著告訴我,他們兩個是同班同學,其實一開始也沒有這麼好,結果有一次也是趕巧,都去學鋼琴碰到了,兩個小女孩才知道他們差不多一起報的名,只是互相不是一個老師教,並且一共也沒上幾節課,所以基本互相沒有見過。

因為這個鋼琴課的事情,兩個人就算是交上朋友了,互相在對方家裡的鋼琴上進行比賽進行表演,結果兩個人的鋼琴也練得不錯,還不用家長監督,互相促進,後來兩個人發現,對很多東西都喜好一樣,就更加親密,這不,隔三差五兩個孩子就輪流著在對方家裡睡覺,好的都快穿一條褲子了。

各位家長,你們家的孩子是不是也有了一個這樣的好朋友,雖然不曾如此親密,但是也關係很好,天天回家嘴裡提起來,就是我那個誰誰誰哥們,我那個誰誰誰的小姐姐之類。恭喜你,孩子自己找到了朋友,但是朋友是不是合乎標準,或者是否孩子沒有認真的分辨,家長可以用一些很細節的無言的方式告訴孩子。

父母可以跟孩子說,那這個朋友很厲害啊,是不是可以邀請他來我們家一起玩啊,或者告訴孩子,有了朋友,那就要互幫互助,一起進步之類的話,強化孩子對於朋友的認知和理解。這種方式讓孩子明白,交友是需要合得來,需要進行互動,更需要一起進步的。還可以告訴孩子,如果有什麼解決不了的困惑都可以尋求家長幫助。

二、交朋友也需要更好的指導

孩子交朋友,有的時候會三分鐘熱度,一開始熱熱乎乎,結果很快就失去了新鮮感,就感覺跟這個朋友沒有意思,這種思想也不正確,除非是感覺朋友不適合慢慢變淡,一般的交友並不建議這種三分鐘朋友。

朋友之間很容易出現矛盾、誤會正常的問題,孩子們處理不掉,就會影響到孩子自身的發展和成長,甚至長此以往,孩子對於交友的熱情也會減退甚至反感。作為最親密的家長,要平時注意觀察孩子的言行,及時察覺孩子的動態變化,進行疏導。

前幾天,我在家做飯,突然聽到鄰居家孩子大喊,以後我不要和你玩了,接著就聽他們家的門響,好像是一個小男孩出來了,鄰居孩子家長趕緊的勸架,結果兩個孩子都生氣,誰也不理誰,後來無趣,小男孩回家了。

隔了一天,我又聽到隔壁家孩子調皮的聲音,一開始我以為是開的電視機聲音,結果等到吃飯的點,打開門是吵架的小男孩,兩個小夥伴勾肩搭背的下樓去踢球。我問鄰居孩子的媽媽,和好了。

鄰居媽媽無奈地說,一開始小傢伙生氣,不想理了,結果還不到一天,就開始抑鬱,也不看電視也不看書,也不愛說話,感覺不對勁,就想起這個吵架的事情,估計是孩子後悔了。

鄰居媽媽就對孩子說,兩個好朋友在一起就是要開開心心,但是每個人想法本來就不一樣,誰也不能指望都像一個人一樣,出現點小問題,互相之間讓一步,其實很正常。你現在是不是很難過,是不是因為朋友不跟你玩傷心,可能小朋友跟你一樣難過,為什麼不給小朋友打個招呼,和好呢?後來就是我見到的一幕了。

孩子之間對於朋友的認知並沒有大人那麼深刻,他們之間的交往很單純,只是因為互相之間還沒有學會如何包容,沒有真正的走過磨合而已。家長只需要在他們需要的時候,適當地進行點醒他們,孩子們自然就很容易的想到好朋友之間的友誼珍貴,也因為經歷這樣的友誼磨合,才真正的慢慢的走到對方心裡去。

交友並不是泛泛之輩,也不是一腔熱情,更不能以犧牲目前應該進行的學業為代價,家長一定在平時多多的對孩子灌輸交友的真正的目的,以及學業的重要性,認識什麼才是真正的交友。

三、尊重孩子,並讓孩子學會寬容

孩子是一種具有突發冒進性質的生物,他們的大腦因為沒有閱歷,才會用自己的簡單方式進行事情的處理,甚至對於父母的一些方式方法因為不夠理解,堅決不認同,甚至對此並沒有任何的概念意識。

父母在孩子的擇友問題上,能夠認真的對待孩子的選擇,並且保留孩子的主動選擇權,讓孩子可以更好的去行使自己的主動機會。父母可以對孩子的交往進行一些關注,如果在他們交往中發現一些原則性問題,用委婉的方式引導孩子認識這些問題,最終的決定權放在孩子身上,這樣孩子既有當家做主的感覺,也會很認真的考慮出現的問題,是需要彌補還是結束。

小方是一個完美主義類型的孩子,很注重細節的延伸和觀察,他在一次演講大賽上認識了一名叫做小剛的朋友,兩個人一見如故,感覺很像,成為了好朋友,他們兩個的學習成績都很好,各方面也很棒,但是有一點,小剛家境有些不太好,父母常年在外打工,難得見面。

小方從來沒有嫌棄過小剛,感覺家庭也是額外的事情,但是小剛好像很介意這點,每次小方一說自己父母怎麼樣的時候,小剛就露出一副很仇恨的表情,後來小方知道小剛的事情以後就不再說了,但是小剛卻慢慢的不再願意跟小方玩了。

小方求助自己的父母,不知道這種情況該怎麼辦。小方的父母並沒有像一些父母那樣責罵自己孩子傻,熱臉貼冷屁股之類的,而是告訴小方,尊重小方自己的意願,如果想結束可以結束,如果不結束就想辦法彌補。想彌補就要從最根本上進行解決,比如幫助小剛樹立一種正確的父母觀念,心理上緩解他的這種自卑感,儘自己所能,用最真誠的方式告知小剛。後來小剛與小方和好如初,小剛也慢慢減少了對父母的怨恨。

一個好朋友帶來的是無窮的潛力和價值,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互相之間要包容和理解,孩子學會設身處地的為別人考慮,能夠接受別人的缺點,甚至可以幫助別人一起改掉缺點,這種好習慣很難得,但是前提一定是不能夠違反我們掙得道德底線。

四、潛移默化,教給孩子社交技巧

孩子想要交到好朋友,運用到的是孩子的社交技能,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孩子天生稟賦,懂得社交技能,他們可能會有這種好感的趨向,但是對於一個真正的好朋友的定義和含義模糊不清,需要家長在平常多多引導。

孩子的成長不可逆,同樣孩子的過程家長不能過多干涉,只有自己親身經歷過,才會記憶深刻,才會對此種方式的處理更加趨於完善。家長具有孩子暫時不具備的大智慧和閱歷,如果只是單純說教,孩子會左耳朵聽右耳朵冒,但是如果用一種很自然的方式就大不相同。

成年人也有交友的需求,家長不妨在日常中,對孩子講一些自己交朋友的故事,以及朋友如何的選擇,以及朋友之間的紅線是什麼,包括溝通等,不用一次性講完,也不用刻意的跟孩子講,抓住合適的時機,孩子就在故事中自己反思。

交友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也是一件很公平公正的事情,一定告知孩子不能為了得到某一個炙手可熱的朋友,放棄自己的自尊,利用一些條件或者利益去取得對方的好感,這樣的友情不會長久,更不會讓朋友之間產生有效摩擦,反而變成一種累贅和無力。

孩子的交友簡單,但意義深遠,友誼滿足的是孩子精神上一種需求。父母不應該用自己的方式阻止孩子進行此項的體驗與理解,更不能用自以為是阻攔。

孩子沒有同伴陪伴的童年會是一種遺憾,也會讓孩子的身心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孩子的成長必須經歷的風雨,父母不要遮擋,只有經歷了風雨洗禮,孩子才會茁壯成長。

父母請在原則之下尊重孩子的選擇,他們才會盛開最燦爛的花朵。

【文/布丁媽媽私享會】勵志職場辣媽,多平台邀約原創作者,專注孕產、親子、育兒,親子閱讀踐行者,健康育兒倡導者,用愛分享育兒經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YxdOZGwBUcHTFCnfhGy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