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坐上無人駕駛車,李翔(化名)有點激動,眼前這個圓滾滾的小車,沒有駕駛位,沒有方向盤,緩慢地行駛著。
走下無人駕駛車,李翔拐進了旁邊的無人超市。空著手進去,拎了瓶水出來,沒有收錢的過程,讓這次購物像是回家取了點東西。
接下來,李翔刷個臉,就把酒店入住辦理好了。
來了趟雄安,如果不是體驗了一下,李翔完全無法將這些智能化與還是大面積空地的新區聯繫起來。
當我們談論未來城市時,究竟在談論什麼?
如何建造環保可持續的生態環境?
如何構建宜居宜業的生活環境?
還是如何實現智能、高效、萬物互聯的城市智能化?
這一切,皆可想像,而且一定是未來城市的模樣。雄安,就是一個很好的代表。
作為國家級新區,雄安新區自設立以來,就備受關注。在高規格、高標準、高起點的背景下,雄安新區肩負著成為新時代推動高質量發展全國樣板的使命。
這座城,承載的不僅僅是社會功能,也是技術發展的最好載體。
眼下,無人超市、無人送貨、無人駕駛這些智能化設施已經在雄安落地使用。未來,智能社區、智能交通、智能物流等代表智能城市的一系列系統搭建將逐漸落地。
這背後,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再次體現。在雄安,來自全國,甚至全球的頂尖的公司都在參與建設。京東數字科技集團作其中之一,一直將最新的技術手段和科學方式用於新區的建設,更是在近期召開的2019京東全球科技探索者大會上首次公布了與雄安新區共同建設的「塊數據平台」。
在雄安新區建設全面開工之際,我們帶你一睹這座城市的現在與未來,並揭秘那些被用在新區建設的新技術和新創新。
1
雄安要建成什麼樣
從北京驅車兩個多小時,就抵達了雄安新區。正式進入雄安新區之前,所有來訪者需要在新區入口換成統一的電動車,這是一座沒有燃油車的城市。
海綿綠地、智能路燈、無人超市、拼插式模塊化建築……這些在雄安市民服務中心所能看到的一切,是雄安新區建設理念的一個縮影。智能、環保、可發展是可看得見的一切,這是物理意義上的城市。
在這個城市,未來還能看見:在物流交通上,地上行人通車,智能交通幫助行人一鍵完成預約、乘車、停車等多項功能。地下物流管道四通八達,貨物可以通過樓宇管道電梯自行達到各家用戶門前;在政務服務上,路燈照明、WiFi設施和5G基站、視頻監控、充電樁、緊急事件呼叫等多重功能都布在多功能信息杆柱上,信息服務無處不在,又能足不出戶辦理註冊登記、繳費等多種事項;在個人生活上,每個在雄安居住或工作的人都擁有一個高度安全、強隱私保護、不可篡改的數據帳戶,實現記錄一生、管理一生、服務一生。
支撐這個看得見的城市得以運行的背後,是一個看不見的城市,一個數字城市。
塊數據平台是支撐這一數字城市的基底 ,在這個數據基底上橫向去完成各個業務條線的數據打通,再加上城市物聯網數據,共同形成整個城市的活動軌跡,實現包含政務、城市運行、服務數據的大融合。
可以想像的美好是希望,難以想像的未來才是動力。尤其是在5G技術的加持下,雄安數字城市能帶來的改變,可能還有更多。
2
什麼是塊數據平台
「一張白紙」建數字城市,雄安靠的是塊數據平台,這是智能城市的數據基地。
什麼是塊數據平台?這是基於大數據技術和新一代人工智慧技術的開放式智能城市大數據平台。
塊數據平台的第一個任務是實現政務數據的融合,並且將來和社會數據、市場數據形成有效的溝通;第二個任務是作為新區所有信息化平台的數據層,橫切進所有的管理系統,確保在數據融合的基礎上支撐政府所有的應用在塊數據平台上生長、發展;第三個任務是確定統一的數據標準和數據資源目錄,來保證數據的資產化以及數據的可流動、可交換、可共享,第四個任務是深度挖掘數據價值,構建城市智能算法模塊賦能智能城市上層業務應用。
通俗地說,這個數據基底可以橫向去完成各個業務條線的數據打通,再加上城市物聯網數據,共同形成整個城市的活動軌跡,實現包含政務、城市運行、服務數據的大融合。
雄安的塊數據平台是聯合京東數科一起合作打造建設的。京東數科利用自身在城市計算和智能城市作業系統搭建層面的優勢,貢獻了時空大數據處理、人工智慧算法、數字網關以及區塊鏈等核心科技,助力新區能夠實時匯聚、融合、應用全量多模態的城市數據,打造數字孿生城市的數據基底。
可以想像,基於這樣的數據基底,未來雄安人民辦理跨部門、跨區域業務時,只要在一個埠就能將全部流程辦好;如果想要了解交通、物流信息時,通過一個入口就可以將所有信息和問題解決,不用再與不同的機構打交道。
歸根到底,還是在追求生活便利化、組織高效化、管理智能化。
雄安為什麼會選擇京東數科來做這件事?這與京東數科近兩年一直致力於智能城市建設的積累和技術優勢密不可分。
如今,京東數科一直在打造的城市作業系統已升級至「智能城市作業系統2.0」。「智能城市作業系統2.0「包含時空數據引擎、模塊化時空AI算法、基於聯邦學習的數字網關技術以及可視化等諸多前沿科技,可以讓城市中海量數據高效、安全「對話」,AI算法模塊化輸出。
智能城市作業系統不是底層的系統集成、不是雲也不是單個應用,而是智能城市的數字和技術底座。如果把智能城市作業系統2.0比喻成Windows,它為城市量身訂作組件和能力,交通、規劃等垂直應用就是Windows上的Office。
對比一下,以前一個20人團隊做空氣品質分析和預測AI模型開發需要花費兩年時間,「智能城市作業系統2.0」只需要一個人花兩天時間。這極大地降低了人工智慧開發成本。
3
可期待的「5G智能新城」
如果說,雄安代表了未來城市的模樣,那麼5G時代的到來,將加快中國城市化向這個樣板靠攏的速度,業界人士稱之為「5G智能新城」。
中國城鎮化的進程一直在加速,目前城鎮化率已經超過了50%,正在從鄉土中國走到城市中國,正在從熟人社會走向陌生人社會。城鎮化的發展也從數量的追求到質量的追求,關注空間的現代化變成關注人的現代化。
從技術層面來看,中國城市建設大致經歷過四個階段。從最開始的電子化到網絡化,再到信息化,如今正在向智能化的方向邁進。
在智能化時代,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改變城市的作用力越來越巨大。5G技術將推動大數據和人工智慧作用於城市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帶來深刻變革。
以京東數科已經落地和正在操作的一些項目為例,可以直觀地感受到這一點。
比如,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的智能停車項目,在國慶期間接受了一次客流峰值考驗。京東數科參與涉及的智能停車管理系統,通過採集實時停車泊位信息,發布車位引導動態信息,可以讓車主清晰了解現有車位空餘情況,並就近選擇。與此同時,車主在取車時可通過查詢機或者手機端的應用來查詢車所在的精確位置,解決找車難的問題。
再舉個例子,京東快遞員的GPS軌跡數據可以有效恢復小區內高精度的路網數據,這可以幫助掃除地圖上的內部道路盲點,也可以在發生事故時,快速調取周邊近距離的各類幫助。
能夠實現這些智能化的一個基礎是時空數據引擎。這是京東數科的核心技術能力,也是智能城市建造的引擎和動力。
何為時空數據引擎?原來我們理解的大數據,包括身份信息、教育信息、家庭信息這些基礎數據,後來逐漸拓展至社交信息、網絡活動信息等語音文本信息。如今,疊加出行信息、氣象信息、人流信息等時空數據,便成了三維、四維甚至更複雜的數據結構。在這些數據之上,京東數科利用時空索引技術和分布式計算環境的結合,可以有效提高行業100倍的計算效能。
我們再來看京東快遞員的例子,「雙11」期間,京東就是在時空數據引擎的支撐下,知道具體到每一個社區,人們喜歡購買哪一類產品,好安排前置倉和及時補充貨源。
當然,智能城市的建設還有許多困難待解。比如數據壁壘、數據安全、商業可持續、人才短缺,等等。
5G時代,一個時空數據大爆發來臨,也需要新的關鍵技術解決這些挑戰。而歸根到底,智能城市的建造需要靠生態體系的建設,需要靠開放共贏制度的保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YvjYnW4BMH2_cNUgI8D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