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聽 | 預防撒謊比懲罰撒謊更重要

2021-02-25   中國網教育頻道

原標題:閱聽 | 預防撒謊比懲罰撒謊更重要

來源 · 中國網小記者

作者 · [美] 海姆·G·吉諾特

朗讀者 · 中國網小記者鄧子涵

對不誠實的處理:一盎斯的預防勝過一噸的調查。

我們處理謊言的政策很清楚:一方面,我們不應該扮演檢察官的角色,不應該要求孩子坦白,不應該誇大事實把事態弄大。另一方面,說話不要拐彎,要說真話。

當我們發現孩子從圖書館借的書已經過期時,我們不應該問:「你把書還到圖書館了嗎?你確定?那麼它怎麼還在你的桌子上?」 我們應該直接說:「我看到你的圖書館借書已經過期了。」

當學校通知我們孩子的數學考試不及格時,我們不應該問:「你的數學考試通過了嗎?你確定?謊話這次幫不了你!我們已經和你的老師談過了,我們知道你考得糟透了。」我們應該直接告訴我們的孩子:「數學老師告訴我們你沒有通過考試。我們很擔心,不知道該怎麼幫助你。」

簡而言之,我們不能激發孩子防禦性的撒謊,我們不能有意製造讓孩子撒謊的機會。當孩子說謊時,我們的反應不應該表現得歇斯底里,不應該充滿說教,而是要切合實際,就事論事。我們希望孩子知道沒有必要對我們撒謊。

父母防止孩子撒謊的另一個方法是避免問「為什麼」。在過去,「為什麼」這個詞是審訊術語,這個意義已經很久不用了,但是被訛用作為批評的用語。

對孩子來說,「為什麼」就意味著父母不贊成、失望、不高興,從而引出過去受責備的回憶。即使一句簡簡單單的「你為什麼這麼做?」都可能讓孩子想成「為什麼你會做那麼愚蠢的事呢?」

明智的父母應該避免有傷害性的問題,例如:

「你為什麼總是不記得我跟你說的話?」

「你為什麼就從來都不能準時呢?」

「你為什麼這麼沒有條理?」

「你為什麼不能閉嘴?」

不要問這些沒有答案的反問句,我們應該作出帶有同情的陳述

「有些事情很難記得。」

「你遲到時我很擔心。」

「你能採取一些什麼措施來讓你的工作有條理一些呢?」

「你有很多想法。」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

作者:[美] 海姆·G·吉諾特

出版社:京華出版社

出版年:2004年9月

-作者-

心理學博士、臨床心理家、兒童心理學家、兒科醫生、紐約大學研究生院兼職心理學教授、艾德爾菲大學博士後。吉諾特博士的一生並不長,他將其短短的一生致力於兒童心理研究以及對父母和教師的教育。他依靠聰明才智做了很多創造性的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朗讀者-

安徽省合肥一六八玫瑰園學校東校區

中國網小記者 | 鄧子涵

座右銘:自尊自愛自強自立,

善良勇敢堅持自律.

21天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跟著我們參加「21天打卡」活動,活動期間堅持打卡21天者,都會收到我們送出的小禮物噢!點擊連結了解參與方式~#21天打卡活動#

趙羽涵(實習生) | 編輯

中國網小記者 | 出品

本公眾號轉載的文章僅作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眾號觀點,文章版權及插圖屬於原作者。如果在版權上存在爭議,請與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