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王麻子,保定王三能,邢台王一摸

2019-07-26     丹楓飛雲

1、王麻子剪刀—北京特產

王麻子剪刀是北京市的傳統工藝品。王麻子刀剪鋪是享譽國內外的一家老字號店鋪。清朝順治八年(1651),在北京菜市口出現了一家以經營剪刀火鐮為主的店鋪。這家主人姓王,臉上長有麻子,人稱王麻子,他專門收購民間打制的剪刀,而且每次都是親自挑選,嚴把質量關,堅持看外觀,看刃口,看剪軸,試剪刃。試手感。只有經過他檢驗合格的剪刀,才能拿到櫃檯上出售。因而這家剪鋪很快便以其質量上乘而聞名,各地的客人也紛紛慕名前來購買,人們都稱這家的刀剪為「王麻子刀剪」,於是這家店也被稱為「王麻子剪刀鋪」了。

嘉慶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王麻子後代接辦雜貨鋪,正式掛出"三代王麻子"的招牌,改以經營剪刀為主,並在所銷售的剪刀上均鐫有"王麻子"三字作標誌。為了作宣傳,闖牌子,王麻子剪刀鋪不光在門市上售貨,還要派人走街串巷、赴廟會、下農村,以擴大銷路。王麻子剪刀鋪賣出的剪刀都裝在一個印有"王麻子"字樣的紙袋裡,上邊印著如在一年之內,發生某種損壞情況,包換包退字樣。它說到做到,即使有超過一年損壞而要求退換的也照樣辦理。民國後,在激烈的商品競爭中,北京很多地方出現了"汪麻子"、"旺麻子"、"老王麻子"、"真王麻子"等等招牌,企圖用以假亂真的辦法爭取顧客,但都沒有能夠立足。宣武門菜市口這家掛著"三代王麻子"招牌的老字號始終在商品質量上領先。50年代初期,東便門至天壇一帶仍有 20餘家手工業刀剪作坊繼續為王麻子刀剪鋪加工,進貨仍按過去的標準進行驗收。1959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命名成立王麻子刀剪廠,後又在北郊沙河建起了新廠房,充實了設備,進一步改進工藝,使產品質量更上一層樓,因此,更加受到用戶的歡迎,並遠銷港澳及東南亞各國。1979年,王麻子刀剪廠的產品被輕工部評為優質產品; 1980年榮獲國家銀質獎;1984年,經全國評比,王麻子"黑老虎"剪刀名列全國第一。

2、王三能菜刀—保定特產

產於河北保定。

原料系採用優質鋼材,從鍛打、劈槽、加鋼、熟火、打片、鉸把、打把、餾火、鉸刀、冷砸,到開刀、銼頭、銼背、拖軟刀、淬火、調刀、磨口、搶光、安把、上油包裝等工序,均系手工操作,頗為精細。

特點:刀口鋒利,加鋼中止、飽滿、貼實,淬火均勻,不出重皮,鋼直挺拔,堅固耐用,不崩不捲。加鋼深度為1/3,淬火為1/3,只要鋼不使完,硬度不變、易磨。刀的深口一致,刀鋒與刀背成8-10°角,實用、大方、美觀。切割排骨、竹片、三角帶及8號鉛絲無需費力,一剁即開。

王三能(1908~1981)原名王雙振。河北棗強人。因家境貧寒,8歲時就在家拾柴割草,13歲時被父親送到本村鐵匠王老四家學打鐵。後跟隨王老四到博野縣北楊村。三年後到保定北大街雙勝號鐵鋪找到大哥王雙金、二哥王雙印,學習打刀技術。18歲時到張宏涿的鐵鋪做工,兩年後又到保定南大街金和成鐵鋪當工人,學成一手精湛嫻熟的打菜刀技術。1938年,他靠省吃儉用積攢下的一些錢,在保定東升街開了鐵鋪,取字號「雙得利」,並招攬了一批制刀能手,成為一個正規的制刀鐵鋪,生意逐漸興隆。王三能製作的菜刀博採各家之長,風格獨特,具有刀口鋒利、淬火均勻、鋼直挺拔、堅固耐用等特點,實用且美觀大方。 1954年參加「勝利鐵業供銷合作社」,任社主任。其打制的菜刀正式命名為「王三能菜刀」,成為生產社的名牌產品。1956年3月,生產社改為「保定機鐵社」,1958年又改為「保定五金製造廠」,1960年更名為「保定機械修造廠」,1961年又分家,「王三能」菜刀由保定刀剪勺合作社製造。1963年,在天津市召開的全省菜刀質量評比會上,「王三能」菜刀名列第一。1964年,在上海召開的全國菜刀質量評比會上又名列全國第一。「王三能」菜刀暢銷內蒙古、新疆、甘肅、青海、寧夏、東北、北京、陝西、湖北、湖南、山東等地,享有盛譽。王三能曾當選為河北省第四屆人大代表,並出席全國群英會。

3、王一摸鐮刀—邢台特產

王一摸—著名祖傳鐮刀品牌。 王一摸鐮刀為河北省邢台市臨西縣趙樊村王姓祖傳手工藝。創始人王信,已相傳6世,有近200年的歷史。其產品與北京「王麻子」剪刀、保定「王三能」菜刀齊名,為歷史名牌產品,暢銷15個省市。明清臨清特產的民謠寫道:「臨清寶,真不少,陳家剪子畢家刀,王一摸鐮刀不用挑」 。

王一摸是個鐵匠,他所表演的地方是集市的街頭。麥收前夕,賣鐮刀的鐵匠常常聚在一起,面前一塊破布,鐮刀一排排擺在上面,為吸引過往的人們,有人相互敲擊鐮刀。王一摸的出現,是他們最掃興的。他與別的鐵匠不同,把裝鐮刀的口袋放在面前,坐在地上。然後,他掏出煙袋,用煙袋窩在黝黑的煙袋裡挖一陣,點著,透過縷縷青煙看著街上的行人。行人來來往往,不認識他的人絕對想不到他是賣鐮刀的。很快就有人圍過來,顯然,有些人就是專門等他。他們把錢遞過來,王一摸從口袋裡摸出一個鐮刀遞過去,交易幾乎在無聲中進行,從沒有什麼討價還價。看來這些人都是他的回頭客,他們對他非常了解,也非常信任。如有人接過一把鐮刀,看看,要求換一個,王一摸會一把奪過,隨手把鐮刀扔回口袋裡,臉扭向一邊,不再理會面前的顧客。顧客一臉茫然時,會有人捅捅他,挑什麼,他是王一摸! 他的鐮刀個個鋒利,正如甘蔗,根根甜。王一摸的綽號由此得來。多少年來,逝者多矣,隨波逐浪,了無聲息,人們卻記住了他,一個鄉間的鐵匠。王一摸,人們之所以這樣稱呼他,對他的古怪行為津津樂道,從他的行為中看到的不僅僅是古怪,而是行為中散發的自信和誠信。 一把好的鐮刀,農民會非常珍惜,用上數十年,仍不舍丟去。

鐮刀作為一件生產農具,能出現在多國的黨旗黨徽之中,其分量和含義不言自明,是工農無產階級中農民階級的代表。現在,一到收穫季節,各種類型的收割機湧入田間,把人們從繁重的勞動中解脫出來。鐮刀遭到冷落,在田間再也看不到它瀟洒的身影,它被人們丟在一邊,渾身裹滿歲月的銹痕,但即使用處已經變小,我想農牧民階級應該也不會忘記它們。

圖示參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Yu4o3WwBJleJMoPMBEs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