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逃難的劉備還要帶著十餘萬民眾,真的是出於他的「仁義」嗎

2020-10-09     王春秋史

原標題:為什麼逃難的劉備還要帶著十餘萬民眾,真的是出於他的「仁義」嗎

建安十三年(208年),北方基本大定,曹操趁劉表新喪,局勢未穩,率大軍兵鋒直指荊州,剛接管荊州的劉琮以己弱不抵強敵而選擇投降。面對突如其來的變局,劉備只好放棄新野,向南投奔劉琦。然而,就是劉備逃難的過程,還帶領著十餘萬之眾,如果不是曹操的精騎在當陽擊敗了他,劉備還不願棄民獨走。《三國演義》一書將此事歸於劉備的「仁義」,更是大書特書,以反襯曹操的奸詐。那麼,帶領十餘萬民眾撤退是真的出於他的「仁義」嗎?

首先,自黃巾起義之後,軍閥割據,戰爭不斷,而此過程的軍費、軍隊等活動離不開人的參與,自然民眾就是軍閥爭奪的資源之一。標榜光復漢室的劉備內心十分清楚此道理。面對不可挽回的巨大損失,他更希望的是將損失降至最低,帶著民眾逃離至少可以留下東山再起的力量。事實上,除了劉備外,官渡之戰前夕,曹操曾智解白馬之圍,遷走白馬民眾;失去街亭後,諸葛亮也曾遷走西縣千餘家人口。當然,後面兩位遷民成功,而劉備失敗。

其次,此時劉備尚沒有一塊穩定的割據地,正規兵役制度當然不能建立起來。當時他的兵勇主要依靠招募和收降。特別是收降,除了帶來兵源外,軍官還帶來士兵的家屬。此外,針對劉備集團兵源不足,諸葛亮曾建議將不在政府的編戶之內的流民集中起來,編為軍戶,作為兵士的來源,他們也是有家庭的。面對強大的曹操集團,劉備選擇了撤退,自然明白可能短時間內無法再控制新野,甚至被趕出荊州。如果此時讓士兵拋棄妻兒跟隨自己難逃,很容易造成軍心大亂,軍隊不戰自潰。後來,東吳攻取關羽的大本營江陵,並俘獲了全部軍戶,造成荊州兵全面敗潰便是一個例子。

除了劉備必須遷走的民眾外,當然也會有一些自願追隨他的民眾,他們的數量應該不會太多。但劉備不是曹操,曹操也不是袁紹,劉備軍隊不僅沒有擊敗曹軍的追擊,反而被擊敗。最後,劉備只能忍痛割愛,帶領著諸葛亮、張飛等數十騎逃走。至於這些民眾的歸宿,歷史沒有明確記載,但有一部分可以肯定的是又歸營重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Yu38CnUBURTf-Dn5Jru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