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廬之巔的鏗鏘迴響 ——廬山市山城湖聯動創新綠色發展之路

2021-05-28     掌中九江

原標題:匡廬之巔的鏗鏘迴響 ——廬山市山城湖聯動創新綠色發展之路

編者按

名山出好水,名泉煮名茶。2021年廬山國際名茶名泉博覽會即將舉行,這既是廬山市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也是進一步提升「廬山雲霧茶」「天下第一泉」影響力,唱響「廬山天下悠」品牌,開啟後疫情時代「茶泉文旅」融合發展的新篇章。近年來,廬山市忠誠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定不移地走綠色發展之路,以建設生態文明為統領,融合發展文旅產業,賦能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取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多贏。本報從今天起,開設「2021年廬山國際名茶名泉博覽會」專欄,以連續報道的形式,報道廬山市在生態文明建設、文旅創新發展、賦能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做大茶葉產業等四個方面取得的成果和經驗,以饗讀者。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習近平總書記「兩山論」和生態文明思想,不僅形象生動地揭示了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辯證關係,更是各級黨委和政府推進社會經濟發展的根本遵循。2016年2月1日至3日,習近平總書記到江西視察時讚美「廬山天下悠、三清天下秀、龍虎天下絕」,叮囑要「做好治山理水、顯山露水的文章。」作為江西省最核心的風景區之一,廬山市牢記總書記的囑託,忠誠踐行、鏗鏘回應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發力「山上做明珠,山下串珍珠」全域旅遊,唱響「廬山天下悠」,創新「一鄉一園,一園一景」,探索山城湖聯動的發展之路。

從賣石頭到賣風景

秀峰村位於廬山市白鹿鎮秀峰景區,境內花崗岩儲量豐富,村民靠山「吃山」發展石材產業,雖然富了村民腰包,但景區生態受到嚴重損毀。山禿頂,地坑窪,溪流變成「牛奶河」。「小溪魚蝦都死絕了。」廬山市生態環境局一名分管負責人說,「發展不可持續,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也多次指出東牯嶺石材開採對生態破壞較大,要求關停整治。」

2018年,白鹿鎮東牯嶺礦區被關閉,開始生態修復。4家採礦權人投入400餘萬元,通過削坡、修建平台、播撒草籽、種植樹木等工程,完成治理面積約150畝,雖然修復取得一定效果,但進展緩慢。為加快生態修復,廬山市根據「三清一平,三宜兩防」的治理要求,按照「亂石清理,工程整形,生態修復」的思路,編制礦山生態修復方案,於2020年1月開始亂石清理、工程復綠等工作。目前,東牯嶺礦區基本完成生態修復。

此外,海會鎮、星子鎮和溫泉鎮也有花崗岩開採加工產業,同樣對區域生態造成污染。在橫塘鎮、華林鎮等還有以青石開採加工為主導的青石板岩加工產業。在全市生態治理和恢復一盤棋下,廬山市對礦區集中治理,通過關停轉產,淘汰小散,做大規模,打造廬山市環保石材產業園和板岩加工優化示範基地,達到「污水不外排,粉塵不外揚,噪聲不擾民」的目標。

廬山市生態環境局這名分管負責人高興地說:「現在,小溪又出現了魚蝦,生態得到極大恢復。」

現實教育讓廬山市上下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2019年,廬山市成立以市委書記和市長為雙組長的「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進一步加強生態治理,培育綠色發展新理念。在此基礎上,2021年,廬山市實施「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和「省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新基地」創建工作,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完善生態制度、保障生態安全、優化生態空間、發展生態經濟、踐行生態生活、弘揚生態文化,積極探索「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有效途徑,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兩山」實踐模式。 

小山村化身網紅村

68歲的邱望金是秀峰村一名普通村民,回到家鄉後,他敏銳地發覺村裡的粉塵不見了,空氣變得清新,溪水變得清澈,是一個宜養宜閒的好去處。他把自家的樓房改造成民宿,租住給來此遊玩休閒的客人。他說,去年情況特殊,但民宿也有收入1.2萬元左右,今年到目前為止,收入超過2萬元。

在秀峰村,如邱望金一樣向生態要發展的人不少,在秀峰景區黃岩瀑布腳下,有秀峰村民宿片區,在村頭則是餐飲一條街。村黨支部書記邱望彬介紹,在廬山市和白鹿鎮的支持下,他們對村中的庭院重新打造、在牆體彩繪廬山風景,吸引外地遊客來觀光、休閒、康養。如今,這裡已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村」。

針對廬山市的旅遊發展,省委書記劉奇提出「山上做明珠,山下串珍珠」的要求。廬山市則根據實際,編制《廬山環山旅遊發展規劃》和《廬山市濱湖走廊休閒旅遊業發展規劃》,實行觀音橋、三疊泉、碧龍潭等環山六大景區「聯票」機制,整體改造提升桃花源景區,山上山下融合發展通道納入全省重大項目庫,建成並投入使用廬山智慧旅遊項目,建成開放溫泉文化廣場,用一根線串起廬山環山景點、景區,「山城湖聯動」向全域旅遊發展。

同時,改造提升濱湖岸線。廬山市政府全面實施118公里的鄱陽湖岸線漁民禁捕退捕,沿線漁民轉產上岸,加強對漁民務工、脫貧的支持力度,並探索融合生態旅遊的新型發展之路。南康鎮大塘村瀕臨鄱陽湖,村民世代以捕魚為生。2020年禁捕退捕後,大塘村改造濱湖岸線,開展水上旅遊觀光、漁家樂餐飲等旅遊項目,為綠色發展奠定基礎。此外,政府還對鄱陽湖上著名景點落星墩進行亮化,讓遊客住在城中可游可玩。

「山湖城聯動」,有力地帶動了廬山市的旅遊經濟發展。2020年,廬山市年接待遊客突破7000萬人次,旅遊收入超500億元。

田園綜合體迎來「高光」

2019年,廬山市實施「現代農業示範園創建暨『一鄉一園、一園一景』建設」,要將「一鄉一園、一園一景」建設成產業特色鮮明、要素高度聚集、經濟效益顯著、示範帶動有力的鄉村旅遊聚集區,進一步豐富全域旅遊要素。具體說,就是沿廬山鄉鎮要依託景區景點資源,將示範園與教育、文化、旅遊、民宿、康養融合,打造農業觀光、養生養老、休閒旅遊園區;沿湖鄉鎮圍繞優質稻、果蔬、水產、油茶等特色優勢產業以及鄱陽湖最美岸線景觀,建設創意農業、設施農業、農事體驗、候鳥觀賞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

在這一方案指導下,廬山市各鄉鎮充分發揮本地優勢,規劃建設了一批現代農業示範園和產業園。

海會鎮位於廬山東門,圍繞「山城湖聯動」,以「全域旅遊」抓手,聘請同濟大學編制《海會鎮全域旅遊發展規劃》,高標準設計廬山海會國家級現代農業示範園區,擬打造集農業生產示範、田園觀光、鄉村休閒、文化體驗、科普教育、旅遊度假等功能於一體的國家級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形成「一村多園」百花齊放的良好態勢,打造「旅遊+農業」新典範。2018年至2020年6月,園區接待遊客超215萬人次,營收2300餘萬元。

溫泉鎮在做好溫泉旅遊品牌之時,引入現代農業示範園等精品旅遊項目,在通書院村通過整合山、水、禪、林、田、村等資源,以鄉村振興為目標,以「田園農樂」為特色,創建包含荷花園、葡萄園、火龍果園、時令花卉園和蔬菜園在內的休閒觀光、康養度假現代農業示範產業園。目前,該示範園已帶動周邊5個村子村民就業。

此外,牯嶺鎮結合廬山雲霧茶博物館和茶研學基地,打造以「茶」為主,集旅遊、教育和文化為一體的茶旅型示範園區。

「一鄉一園」有鮮明的旅遊文化主體或鄉村休閒氛圍,如星星一般在廬山腳下熠熠生輝,同山上聯動,帶動鄉村振興,村民致富。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廬山市在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綱要中繼續堅持旅遊引領戰略,「山上做明珠、山下串珍珠」,把廬山建設成富有文化底蘊的世界級旅遊景區和度假區,將廬山市建設成為文化特色鮮明的國家級旅遊休閒城市,堅持綠色可持續的生態文明發展道路。

(九江日報全媒記者 張新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YgiAsnkBTyfyRS9wnl_x.html